北京四合院里的海棠樹第三次綻放時,小昕已經五歲了。她繼承了母親的好奇心與父親的邏輯思維,常常提出讓大人都難以回答的問題。
“媽媽,為什么我們要回中國?波士頓不好嗎?”一個春日的早晨,小昕坐在餐桌前,晃著小腿問道。
林晴將煎蛋放在女兒面前,思考著如何解釋這個復雜的問題:“波士頓很好,但中國是我們的根。就像大樹需要根才能長得更高一樣,人也需要知道自已從哪里來。”
傅延哲端著咖啡走過來補充道:“而且有根的同時,還需要有翅膀。爸爸媽媽希望你能既有中國的根,又有世界的翅膀。”
小昕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注意力很快被窗外飛過的麻雀吸引:“那我可以既有蛋糕又有冰淇淋嗎?”
夫妻倆相視而笑。孩子的世界總是如此簡單而直接。
隨著在國內的時間增長,林晴越來越意識到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她開始帶著小昕參觀博物館,學習書法,了解傳統節日背后的故事。
一個周末,三代人一起包餃子。小昕小手捏著餃子皮,認真地向奶奶學習。林母耐心指導,順便講述著餃子背后的文化寓意。
“每個褶皺都有講究,”林母溫柔地說,“就像做人做事,都要有規矩有分寸。”
傅延哲輕聲對林晴說:“這些是我們小時候覺得老套,現在卻倍感珍貴的東西。”
林晴點頭:“是啊,有些價值需要時間才能懂得珍惜。”
工作中,林晴面臨的新挑戰是如何將國際經驗與本土實際相結合。她發起的幾個醫療合作項目在推行過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有時候理念太超前也不是好事,”一次項目研討會上,一位資深同行委婉地提醒,“需要考慮到現實的接受度。”
那晚,林晴在書房沉思至深夜。傅延哲端來熱牛奶:“遇到難題了?”
“只是在想如何找到平衡點。”林晴揉著太陽穴,“不想妥協核心價值,但又需要推動實際改變。”
傅延哲坐在她對面:“記得我們高中時討論過‘中庸之道’嗎?不是折中妥協,而是找到最適合的度。”
這句話點亮了林晴的思路。她重新調整方案,既保持核心理念,又更貼合實際環境。調整后的項目獲得了通過,實施效果也比預期更好。
小昕五歲生日那天,林晴和傅延哲在院子里舉辦了小型慶祝會。來自不同國家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齊聚一堂,氣氛熱鬧非凡。
看著女兒用中英文自如地切換著與不同小朋友交流,林晴突然意識到:這就是他們想要給孩子的禮物——扎根的文化自信與翱翔的國際視野。
宴會結束后,小昕拉著父母的手問:“我長大后可以既在中國工作,又去其他國家嗎?”
傅延哲抱起女兒:“當然可以。你可以是世界的中國人,也可以是中國的世界人。”
這個回答似乎滿足了小昕的好奇心。她開心地跑開去玩新收到的禮物,留下夫妻倆相視而笑。
“我們好像真的在實踐自己所說的教育理念。”林晴感慨道。
傅延哲握住她的手:“是啊,最難的不是說道理,而是活出道理。”
夏天,林晴接到一個特殊邀請——母校中學請她主持新成立的“未來科學家”項目,培養對科研有興趣的青少年。
她欣然接受,并特意設計了一系列跨學科課程,將科學探索與人文思考相結合。傅延哲也受邀開設經濟學啟蒙講座,用生動案例講解復雜概念。
最讓人驚喜的是,小昕常常跟著去“旁聽”,雖然大多內容超出她的理解范圍,但她總是睜著大眼睛認真聽講。
一次講座結束后,一個中學生好奇地問小昕:“你都聽得懂嗎?”
小昕認真地搖頭,然后說:“但爸爸說,接觸多了就懂了。就像種種子,先埋下去。”
這個回答讓在場的大人都感到驚訝。林晴突然意識到,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營造環境,讓孩子自然吸收成長。
項目進行到一半時,林晴發現一個很有天賦但家境困難的女孩。女孩叫曉蕓,父親早逝,母親做保潔工供她讀書。
“我想幫助她,”林晴回家后對傅延哲說,“但不想讓她感到被施舍。”
傅延哲思考后建議:“可以設立一個獎學金,但要求獲獎者以后有能力時回饋社會。這樣既提供幫助,又維護尊嚴。”
這個方案得到實施。曉蕓獲得資助后學習更加努力,成績突飛猛進。更讓人感動的是,她主動提出周末來幫林晴整理資料“作為回報”。
一個周日下午,曉蕓在工作間隙好奇地問林晴:“教授,您為什么愿意花時間幫助我們這些普通學生?”
林晴泡了杯茶給女孩:“因為我曾經也是普通學生。而且,教育是最好的投資——不僅改變個人命運,也改變社會未來。”
曉蕓眼中閃著光:“我以后也想成為像您這樣的人。”
這句話讓林晴想起多年前的自己。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但夢想的傳遞從未停止。
秋天,林晴的父親突發重病住院。她白天工作,晚上守夜,短短幾周瘦了一大圈。傅延哲全力分擔工作和家務,讓她能專心照顧父親。
一夜,林父精神稍好,拉著女兒的手說:“晴晴,爸爸最驕傲的不是你的成就,而是你始終善良的心。記住,名利會消失,但做人的根本不能丟。”
林晴淚眼模糊:“我記得,爸爸。您和媽媽教的,我都記得。”
林父微笑:“還有,小傅是個好人。這些年看他對你和小昕的好,爸爸放心了。”
這句話讓林晴感受到一種深層的平靜。父母的認可,比任何獎項都更珍貴。
父親康復后,林晴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她調整工作節奏,每周固定留出家庭日,三代人一起出游、讀書、聊天。
一個小雨淅瀝的周末,三人窩在書房各自看書。小昕突然問:“為什么太爺爺要我們記住根本?”
林晴放下書,思考著回答:“因為只有知道從哪里來,才能明白要往哪里去。就像風箏,有線牽著才能飛得更高,而不是飄走不知所蹤。”
傅延哲補充道:“而且越是飛得高,越需要堅實的根基。”
小昕似懂非懂,但認真地點點頭,繼續看她的繪本。那種專注的神情,讓林晴仿佛看到種子正在悄悄發芽。
年底,林晴和傅延合作的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站在領獎臺上,林晴特別致謝:“這個榮譽屬于所有相信改革可能性的同行者。特別感謝我的家人,你們是我最堅實的根基和最自由的翅膀。”
臺下,傅延哲抱著小昕,微笑著向她豎起大拇指。那一刻,林晴感到前所未有的完整與滿足。
慶功宴后,夫妻倆在院子里散步。月光下的海棠樹影婆娑,暗香浮動。
“還記得當年在波士頓,我們討論是否回國時的猶豫嗎?”傅延哲突然問。
林晴點頭:“現在看,是正確的決定。不僅為了事業,更為了小昕的成長和我們自己的完整。”
傅延哲輕聲說:“我最近在整理老照片,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最終都在實踐同樣的價值:尊重生命,追求真理,服務他人。形式不同,但核心未變。”
林晴靠在他肩上:“這就是你說的根與翼吧——根是核心價值,翼是實現方式。有根無翼則局限,有翼無根則飄浮。”
夜色漸深,但星光愈亮。書房里,小昕的畫作在桌上靜靜躺著——畫上是三個人站在海棠樹下,每個人的腳下有根,背后有翅膀。
林晴輕輕收起畫,心中充滿希望。是啊,最好的傳承不是重復過去,而是讓新的生命在根基上長出屬于自己的翅膀。
而他們所做的每一步,都在為這個目標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