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夏城的殘陽尚未褪盡,我(折仲安)與大哥折仲武已率輕騎馳入府州甕城。城樓上的更夫敲響戍鼓時,父親折可適正站在兵坊的鍛爐前,鐵鉗夾著的神臂弓弩臂在炭火中泛著暗紅。他鬢角的霜雪比三日前更重,見我解下護腕中卷成細條的絲綢圖紙,未及寒暄便將鍛錘重重砸在鐵砧上。
“沈括記的是熙寧舊制,“父親用鑷子挑起圖紙上朱筆勾勒的三段式弩臂,火星濺在他手背的舊疤上,“你祖父折克行當年在麟州監造時,曾用冷鍛法改良弩脊,可惜元豐四年西征失利后,母本圖紙散佚了。“兵坊角落的銅漏滴著水,映著墻上懸掛的《武經總要》殘頁——那上面神臂弓的圖示,恰與絲綢圖紙上“熙寧七年折克行造“的落款互為印證。
李五捧著西夏監軍令牌進來時,鍛爐里的鐵水正澆入弩臂模具。令牌邊緣的鋸齒紋在燭光下與圖紙密道標記重合,父親突然將令牌按在未冷卻的鐵模上,燙出的齒痕與西夏文“甲庫“暗紋嚴絲合縫。“西夏人在敦煌藏的不是龍骨戟,“他指著模具上滲出的蠟油,“是用河西精鐵冷鍛的甲片,若配上神臂弓,足以洞穿我軍普通兵器。“
窗外傳來馬隊疾馳的聲響,親衛捧來西州探馬的急報:西夏梁太后在平夏城敗退后,正集結殘部經天都山南下,隨行的鐵鷂子騎兵裝備著前所未見的連環甲。父親將圖紙拍在兵坊的桑木桌上,震落了硯臺里的宿墨——那墨漬在木紋中暈開的形狀,竟與三危山密道圖上的斷裂帶別無二致。
二、天都山隘的諜影烽煙
三日后,我在府州北寨的望樓見到了吐蕃六谷部的信使。他藏在羊皮襖里的密約已被汗水浸透,絹帛上用朱砂繪著唃廝啰政權的虎符紋樣,與祖父折繼閔當年西征時留下的盟書印泥同色。“梁太后許諾割讓祁連山牧場,換六谷部叛兵助守天都山隘,“信使撕開氈靴夾層,露出半片銹蝕的西夏腰牌,“他們在隘口囤積的冷鍛甲,足夠裝備三萬騎兵。“
父親正在校場檢視新制的神臂弓,聞言猛地折斷手中弩弦。三十名軍匠抬著的鍛鐵弩臂轟然落地,驚飛了檐下筑巢的燕雀。我這才注意到,校場東側的兵器架上,新鍛的弩箭鏃頭皆呈三棱狀——那是根據圖紙批注“弦力增兩石“改良的破甲形制,箭頭凹槽里還淬著從敦煌密道帶回的桐油鐵銹合劑。
“元豐四年,種諤將軍西征時,曾命折家前哨在三危山藏甲百副,“父親用弩臂敲著兵器架上的銘文,“如今西夏人想故技重施,用天都山隘做第二個敦煌甲庫。“他指向寨外連綿的山影,那里正是歷史上蕭惠攻宋時的進軍路線,“當年遼軍在遂城吃了神臂弓的虧,西夏人如今也要步后塵了。“
深夜的兵坊里,我看著工匠將密約拓印在蠟板上。父親用沈括《夢溪筆談》里記載的“隙積術“計算弩臂張力,青銅算籌在案幾上排出復雜的數列。當第一具改良神臂弓試射時,弩箭穿透三十步外的冷鍛甲片,箭鏃嵌入夯土墻的聲響,與平夏城破廟中守邊符震動的頻率驚人相似——只是這一次,不再有玉佩嗡鳴,唯有工匠們淬火時的號子聲在空蕩的兵坊里回蕩。
三、洪德殘壘的弧光落霞
元符二年(1099年)秋,梁太后率十萬大軍突襲涇原路,前鋒直逼洪德城。父親接到樞密院札子的當晚,正將最后一批改良神臂弓裝上輜車。札子上“持重勿戰“的朱批被指腹磨得發毛,他卻將札子塞進甲胄內襯,對我和大哥道:“當年永樂城之敗,就敗在將在外而君命掣肘。“
大軍潛行至天都山北麓時,吐蕃六谷部的哨騎送來急報:西夏人在洪德城西側布下鐵鷂子方陣,陣后暗藏三十架床子連弩。父親展開桑木輿圖,指尖劃過宋夏邊境的堡寨標記,最終停在一處注有“折家軍前哨王貴屯兵處“的殘壘——那正是元豐四年種諤西征時的舊寨,如今荒草中仍埋著當年未及運走的箭簇。
“沈括說神臂弓'去三百步,能洞重札',“父親指著輿圖上洪德城與殘壘的距離,“但西夏人的床子連弩射程只有二百五十步。“他命人從輜車中搬出特制的弩箭,箭桿上刻著“折克行監造“的小字,箭鏃在暮色中泛著藍芒——那是用敦煌密道的冷鍛法回爐重鑄的破甲鏃,比尋常箭鏃重三錢,卻能在改良后的神臂弓發射下穿透雙層鐵札。
破曉時分,西夏軍的鐵鷂子方陣踏碎晨霜而來。我伏在殘壘的箭垛后,聽見大哥折仲武的“定羌“刀出鞘聲。當第一隊鐵鷂子沖至二百八十步時,父親猛地揮旗,三百張改良神臂弓同時發出嗡鳴。我看見為首的西夏將領連人帶馬被弩箭洞穿,冷鍛甲片如碎瓦般迸裂,身后的騎兵陣腳頓時大亂。
梁太后在中軍帳望見鐵鷂子潰敗,急令床子連弩齊射。但父親早命人在殘壘前掘出壕溝,連弩箭紛紛插入溝中蘆葦。就在西夏軍換箭的間隙,我們按圖紙上“腰張弩增射程“之法,將神臂弓改為腰張發射,弩箭如蝗般越過壕溝,直取連弩陣地。我看見李五率隊沖鋒時,手中弩箭正射中西夏弩手的咽喉——那箭鏃穿透喉骨的力道,與三危山密道里射穿青銅方鼎的箭簇如出一轍。
殘陽染紅洪德城垣時,梁太后的繡旗倒在亂軍之中。我在尸骸中找到她遺落的金鑲玉梳,梳齒間還纏著幾縷白發。父親用靴底碾過西夏人丟棄的冷鍛甲片,甲片上密布的神臂弓箭孔在夕陽下閃著光:“所謂龍骨戟,從來不是神兵,“他踢開一塊刻著西夏文“甲庫“的殘碑,“是折家幾代人拿血換的武備智慧。“
歸府州的路上,輜車里的神臂弓圖紙被桐油仔細封存。我回望洪德城的斷壁,那里曾是祖父折繼閔戍守過的堡寨,如今城磚縫隙里嵌著新的箭鏃。夜風送來羌笛殘調,與兵坊里工匠淬火的號子聲重疊,我突然明白,平夏城的血浸兵符、敦煌密道的銹蝕兵戈,最終都化作了這弧光落霞里的鐵脊弦鳴——它們從未被神話,只是折家世代守邊的注腳,刻在大宋西北的每一寸城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