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鋼筆躺在絲絨盒子里,銀質筆帽上的“民國三十七年“字樣被歲月磨得發亮。林硯把盒子推到蘇棠面前時,她正趴在辦公室的舊木桌上,指尖劃過臺歷上圈出的日期——再過三天,就是舊物展開展的日子。
“筆桿裂了道縫,“林硯捏著放大鏡給她看,筆桿靠近筆尖的地方有道細密的裂紋,像條藏在時光里的河,“當年的主人大概是摔過它,用銅絲纏了三圈才繼續用。“
蘇棠的指尖輕輕撫過銅絲,忽然指著筆帽內側:“這里有字!“放大鏡下,幾行極小的字跡浮現出來,是用鋼筆尖刻的:“贈明遠,愿卿執筆寫春秋。“筆畫里還嵌著點藍黑墨水的痕跡,像沒干的淚痕。
“明遠是誰?“她抬頭時,睫毛掃過放大鏡的鏡片,留下細碎的影子,“這字跟懷表上的有點像呢。“
林硯想起地窖里那本民國筆記本,忽然翻出手機里存的照片。兩張字跡并排放著,果然有幾分相似的娟秀。“說不定是陳奶奶的朋友,“他把鋼筆放回盒子,“舊物展上或許能找到答案。“
辦公室的老掛鐘敲了五下,夕陽正把窗外的槐樹葉染成琥珀色。蘇棠收拾書包時,忽然從側袋里掏出個油紙包:“我媽烤了桂花糕,給你當下午茶。“糕點還熱著,油紙上印著朵模糊的桂花,混著她指尖的溫度,暖得像個小太陽。
兩人并肩走在青雨巷時,暮色已經漫過了墻根的青苔。陳老板的書店門口擺著新到的舊書,其中本書合刊的封面上,印著民國三十七年的日歷。蘇棠蹲下去翻書時,辮子垂在書頁上,發梢的桂花落在“秋分“兩個字上,像時光不小心撒的金粉。
“陳爺爺,“她舉著報紙喊,“這年的秋分,是不是您和奶奶釀桂花酒的日子?“
老人正用軟布擦著那只粗瓷壇,聞言抬頭笑:“可不是嘛,“他指著報紙角落的啟事,“那天的報上還登著征婚啟事呢,你奶奶說我要是再不去提親,她就應征去。“
蘇棠的臉瞬間紅了,把報紙往林硯懷里塞:“我回家寫作業啦!“轉身跑了兩步又回頭,對著他們揮了揮手里的筆記本,“明天見!“
林硯看著她的背影消失在巷尾,藍白校服的衣角掃過墻根的野菊,帶起陣細碎的香。陳老板把擦好的酒壇放進地窖,忽然拍了拍他的肩膀:“那丫頭的筆記本,你看過最后一頁嗎?“
最后一頁?林硯想起那些畫著雨巷、桂花和笑臉的紙頁,好像真沒翻到過盡頭。回到出租屋時,他特意找出蘇棠落在書桌上的筆記本,指尖劃過泛黃的紙頁,直到最后一頁——上面沒有畫,只有用紅筆寫的行字:“想和他一起,數完青雨巷的每片銀杏葉。“字跡被淚水洇過,邊緣像融化的糖。
窗外的月光忽然變得很軟,林硯把筆記本放回原位時,看見自己的影子落在那行字上,像要把它輕輕抱住。他想起蘇棠跑起來時書包上的鈴鐺聲,想起她遞橘子糖時發紅的耳尖,忽然明白有些感情就像懷表的齒輪,悄悄轉著,等某個瞬間突然卡進心里。
舊物展開幕那天,林硯特意請了半天假。蘇棠穿著洗得發白的帆布鞋,背著裝著相機的書包,站在文化宮門口的梧桐樹下,發梢別著朵新鮮的桂花。“我借了我爸的老相機,“她舉起掛在脖子上的海鷗牌相機,金屬外殼被磨得發亮,“他說這是當年追我媽時用的。“
展廳里飄著舊木頭和樟腦的味道。民國的留聲機在播放周璇的歌,黑膠唱片轉得慢悠悠的,像在倒帶時光。蘇棠舉著相機對著臺老式打字機拍個不停,手指在按鍵上輕輕敲著,忽然指著鍵盤上的“Z“鍵笑:“這個鍵的漆掉了,肯定是經常打自己的名字。“
林硯看著她認真的側臉,忽然想起那支刻著“明遠“的鋼筆。展廳角落的玻璃柜里,果然擺著幾本民國時期的日記,封面上的字跡和鋼筆上的如出一轍。“你看,“他指著其中本日記的扉頁,“作者叫沈明遠。“
日記里夾著張泛黃的畢業照,穿學生裝的姑娘站在銀杏樹下,手里握著支鋼筆,和他們那支幾乎一模一樣。“她是圣約翰大學的學生,“林硯翻到1948年的秋分那天,“這里寫著'贈明遠鋼筆,愿他此后落筆皆坦途',署名是'婉'。“
蘇棠的指尖停在“婉“字上,忽然抬頭:“陳奶奶的名字里,是不是有個婉字?“
兩人跑到展廳的工作人員那里查檔案,果然在份民國通訊錄里找到“陳婉“的名字,地址正是青雨巷37號——陳老板的書店。“原來那支鋼筆,是陳奶奶送給朋友的,“蘇棠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懷表上的字也是她寫的!“
走出文化宮時,夕陽正把天空染成橘子糖的顏色。蘇棠舉著相機對著林硯拍了張照,快門聲清脆得像咬碎糖塊。“等洗出來給你,“她把相機掛回脖子,忽然從書包里掏出個東西,“這個送你。“
是枚銀杏葉做的書簽,上面用丙烯畫著兩只手,正往起吊的鋼筆。林硯捏著書簽的葉柄,忽然覺得時光像條環環相扣的鏈子,陳奶奶的鋼筆,陳老板的桂花酒,蘇棠的畫,還有他父親的修表工具,都在這鏈子上輕輕晃著。
“周末去我家吧,“他忽然開口,聲音在晚風中有點發顫,“我爸的修表鋪還留著,有很多老零件。“
蘇棠的腳步頓了頓,帆布鞋在地上蹭出細碎的響:“真的可以嗎?“她的手指在相機背帶上打了個結,“會不會打擾叔叔阿姨?“
“我媽早就想看看,是誰把我從寫字樓拉回青雨巷的,“林硯看著她泛紅的耳根,忽然想起母親視頻里說的,“她說要給你煮紅豆湯。“
回家的路上,蘇棠把相機里的膠卷取出來,小心放進鐵皮盒。“這卷要等洗出來,“她晃了晃盒子,里面發出細碎的碰撞聲,“我要把最好的那張,放在陳爺爺的相冊里。“
林硯忽然想起書店里那本泛黃的相冊,最后頁還空著。或許每個故事都在等個人,把新的頁寫滿,就像青雨巷的墻,舊的痕跡沒被抹去,新的涂鴉又慢慢爬上來。
周末去老房子那天,蘇棠特意穿了件淺藍的連衣裙。林硯的母親在門口等他們,手里的竹籃裝著剛摘的橘子,看見蘇棠就笑:“這丫頭跟畫里走出來似的,難怪我們家硯硯魂都丟了。“
蘇棠的臉瞬間紅了,把手里的桂花糕往林母手里塞:“阿姨嘗嘗,我媽做的。“
老房子的天井里種著棵橘子樹,枝頭掛著幾個青黃的果子。修表鋪還保持著原樣,柜臺后的墻上掛著父親的放大鏡,鏡片上落著層薄灰。蘇棠踮著腳看玻璃柜里的零件,忽然指著枚齒輪喊:“這個跟懷表上的樣!“
“是我爸特意留的,“林硯打開柜臺,取出個鐵皮盒,“他說修表就像過日子,零件要配得剛剛好。“
蘇棠的指尖在齒輪上輕輕劃著,忽然抬頭:“林硯哥,你教我修表好不好?“她的眼睛里映著窗外的橘子樹,“我想給陳爺爺修那只停了的座鐘。“
林母端著紅豆湯進來時,正看見林硯握著蘇棠的手,教她用鑷子夾起最小的螺絲。陽光透過木窗落在兩人交疊的手上,像撒了把金粉。“慢點夾,“林硯的聲音放得很柔,“心要靜,就像看云飄過巷口那樣。“
蘇棠的睫毛顫了顫,鑷子上的螺絲忽然掉在絨布上,發出細微的響。兩人同時低頭去撿,額頭撞在一起,像兩顆橘子糖輕輕碰了下。林母轉身往廚房走,嘴角的笑意藏不住——這場景,多像年輕時的她和老林,在修表鋪里碰掉過無數次螺絲。
下午去陳老板家取座鐘時,老人正坐在桂花樹下寫回憶錄。筆記本上畫著幅簡筆畫,穿旗袍的姑娘舉著瓶桂花酒,旁邊的青年舉著修表工具,背景是青雨巷的白墻。“這鐘是當年結婚時買的,“陳老板摸著座鐘的銅擺,“你陳奶奶走后,它就停了。“
座鐘的玻璃罩上蒙著層灰,指針停在三點十五分——和林硯修好的懷表時間樣。蘇棠的指尖輕輕擦過玻璃,忽然說:“等修好了,就讓它走在現在的時間里吧。“
林硯看著她認真的側臉,忽然明白有些停擺的時光,不需要刻意回撥。就像這青雨巷,墻皮掉了又補,日子舊了又新,重要的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帶著過去的溫度,繼續往前走。
修座鐘的日子成了固定的約定。每個周末,蘇棠都會背著書包來林硯的出租屋,帶著母親做的點心和新畫的圖紙。林硯的書桌上漸漸堆起各種零件,旁邊擺著蘇棠的筆記本,最新的頁畫著兩只手,正起安裝座鐘的齒輪。
“這里要涂松香,“林硯握著她的手往齒輪軸上抹膠水,指尖的溫度透過她的皮膚傳過來,“就像給時光上點甜。“
蘇棠的呼吸忽然變得很輕,鉛筆在筆記本上劃出條長長的線,像沒寫完的省略號。窗外的銀杏葉開始泛黃,片葉子飄落在紙上,正好蓋住畫里交疊的手,像時光蓋的郵戳。
座鐘修好那天,正好是蘇棠的生日。林硯把指針撥到十二點,銅擺輕輕晃動起來,發出清脆的滴答聲。“生日快樂,“他從抽屜里拿出個盒子,里面是用舊鋼筆零件做的項鏈,吊墜是個小小的齒輪,“用明遠鋼筆上的銅絲纏的。“
蘇棠的眼淚忽然掉在齒輪上,暈開點水光。“這是最好的禮物,“她把項鏈戴在脖子上,齒輪貼著心口的位置,“比橘子糖還甜。“
陳老板來取座鐘時,特意帶了壇新釀的桂花酒。老人看著走動的座鐘,忽然從懷里掏出個紅布包:“給你們的。“里面是對銀質的鐲子,刻著纏枝蓮,和懷表上的花紋模樣。“當年我給你陳奶奶的聘禮,“他把鐲子塞進蘇棠手里,“現在該傳給下代了。“
蘇棠的手指撫過冰涼的鐲子,忽然對著老人深深鞠了躬。林硯看著她泛紅的眼眶,忽然握住她的手,鐲子在兩人掌心相碰,發出清脆的響,像時光敲出的音符。
那天晚上,青雨巷的路燈格外亮。林硯送蘇棠回家,兩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在青石板上輕輕交疊。走到巷口的老銀杏樹下,蘇棠忽然轉身,踮起腳尖在他臉頰上親了下,像片桂花輕輕落下。
“我喜歡你,“她的聲音比座鐘的滴答聲還輕,“從在雨巷給你傘那天起。“
林硯把她攬進懷里時,聞到她發梢的桂花香,混著橘子糖的甜。遠處的座鐘敲了九下,聲音漫過青雨巷的白墻,像在為他們倒數新的時光。
“我也是,“他低頭在她耳邊說,指尖撫過她脖子上的齒輪項鏈,“從接過你體溫的傘那天起。“
銀杏葉在晚風中簌簌落下,像場溫柔的雨。林硯想起父親說過的,好的機芯能走幾十年,就像用心愛的人,能暖輩子。他知道,這場在雨巷開始的故事,才剛剛上弦——往后的日子里,會有座鐘的滴答聲,會有桂花酒的醇香,會有修表鋪的齒輪轉,還有身邊這個穿藍白校服的姑娘,把時光的針腳,步步縫進他的人生里。
蘇棠的筆記本又翻過新的頁,上面寫著:“當座鐘開始走動,我們的時光就永遠不會停了。“旁邊畫著兩只交握的手,戴著銀鐲子,指尖捏著顆橘子糖,糖紙在風里輕輕飄,像只欲飛的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