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姐姐的嫁妝 (2000)

千禧年,也就是公元2000年,這個詞在電視里被念叨了整整一年。新聞里說,這是一個新世紀的開端,是人類邁向未來的新紀元。對于陳家村的人來說,“新紀元”太過遙遠,但他們能感覺到,日子確實和以前不一樣了。南下打工的人帶回來的錢更多了,村里蓋起紅磚瓦房的人家,也像雨后的筍一樣,一棟一棟地冒了出來。

對于陳家而言,這兩年,是在一種極其緩慢而壓抑的節奏中,從98年那場天災的廢墟里,一寸一寸往外爬的過程。

陳建國那頭白發,再也沒有黑回來。他像是被那場洪水抽走了精氣神,雖然依舊每天下地干活,但那股子跟天斗、跟地斗的勁頭,徹底沒了。他變得沉默寡言,農閑時就蹲在門口,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看著遠處的山,一坐就是一下午。他不再是這個家的決策者,更像是一個被動的維持者。家庭的經濟命脈,已經完全轉移到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兒身上。

陳娟在縣紡織廠,一干就是兩年。

這兩年,她像一臺精準的、不知疲倦的機器。每個月,她都會把工資的大半,準時地寄回家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是她自己一個月的嚼用。她從不給自己買新衣服,也從不跟廠里其他女工一樣,在周末去縣城里唯一的那家電影院看電影。她的生活,被壓縮在宿舍、食堂、車間這三點一線上。車間里棉絮翻飛,噪音震耳欲聾,但對陳娟來說,那轟鳴的機器聲,是世界上最安穩的聲音。因為機器一響,就意味著有活干,有活干,就意味著有工資,有工資,就意味著家里的米缸不會空,弟弟的學費有著落。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陳娟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效率,將自己的“人力資本”——青春、時間和健康——最大化地變現為家庭的“現金流”。這份穩定而持續的收入,成了陳家這個在破產邊緣掙扎的經濟體,最關鍵的“風險對沖”工具。它對沖了農業生產固有的不確定性,也對沖了陳建國因身心受創而導致的勞動力價值貶值。

陳巖,十四歲,已經上初二了。他以全鄉第一的成績考進了鎮上的初中,是陳家村這幾年來,讀書讀得最好的娃。他每個周末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來,都背著一個沉甸甸的書包,里面裝滿了課本和做不完的習題。他很少說話,臉上有種同齡人沒有的嚴肅和陰郁。他像一頭被設定了唯一目標的小獸,瘋狂地在知識的叢林里奔跑,不敢有絲毫懈怠。

他知道,他花的每一分錢,身上穿的每一件衣服,都來自于姐姐在紡織廠里日夜不停的勞作。這份認知,像一根鞭子,時刻抽打著他。他與姐姐之間,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無言的契約:她在工廠里用青春換取金錢,他在學校里用成績回報投資。這是一場心照不宣的交易,標的物,是整個家庭的未來。

千禧年夏天的某一天,這份壓抑的平衡,被一個巨大的紙箱子打破了。

那天,一輛拖拉機“突突突”地開到陳家院子門口,車上跳下來兩個漢子,合力抬下來一個方方正正的大紙箱。紙箱上,印著一個名字——“長虹”。

是陳娟用自己攢了整整一年的錢,托人從縣城買回來的。一臺二十一寸的彩色電視機。

這個黑色的、帶著一個大屁股的“神龕”,被小心翼翼地安放在堂屋那張最牢固的八仙桌上時,整個陳家村都轟動了。鄰居們像趕集一樣涌進陳家不大的院子,伸長了脖子,想看看這個稀罕物。

當陳建國顫抖著手插上電源,按下開關,屏幕“滋啦”一聲亮起,然后跳出色彩斑斕的《西游記》畫面時,人群中發出一陣驚嘆。那絢麗的色彩,清晰的人影,還有孫悟空上天入地的本事,對這些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來說,不亞于一次神跡的降臨。

陳建國看著屏幕,渾濁的眼睛里,第一次有了一絲久違的光彩。他不是在看電視,他是在看自己的女兒。這臺電視機,不是一件家用電器,而是他女兒用血汗為這個家掙回來的、最直觀的“功德碑”。它向全村人宣告:我陳建國家,雖然遭了災,但沒有倒下,我家的女兒,有出息!

母親則挨著電視機,用手掌小心翼翼地撫摸著那光滑的、還帶著塑料味的機殼,嘴里不停地念叨:“這得花多少錢啊……這丫頭,自己在外頭肯定沒吃好……”她的心疼和驕傲,像油和水一樣,混雜在一起。

陳巖站在人群的最后面,他沒有往前擠。他看著那個發光的方盒子,心里五味雜陳。他當然也感到新奇和興奮,但他更清楚地知道,這個盒子的價錢。姐姐上個月的信里提過,八百塊。八百塊,是姐姐不吃不喝將近四個月的工資。他默默地在心里換算著,八百塊,等于他四個學期的學費,等于家里兩年的化肥錢,等于姐姐在紡織車間里,至少要站一千個小時。

這個冰冷的換算,讓他心里那點興奮,迅速冷卻了下去。他覺得那電視屏幕上跳動的每一個光點,都是姐姐的一滴汗,甚至是一滴血。

這臺彩電,像一個功能強大的信號發射塔,不僅接收著電視臺的信號,也向整個陳家村,發射出一個強烈的信號:陳家的女兒陳娟,能干、孝順、攢得下錢。

在農村的婚戀市場里,這是一個極具含金量的“資產證明”。

很快,一個不可避免的程序,啟動了。

媒人開始踏進陳家的門檻。

在九十年代末的農村,一個女孩子到了十八九歲,如果不繼續讀書,那么婚姻就是她人生軌道上,早就鋪設好的、唯一的下一站。這是一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社會時鐘。陳娟已經十八歲了,在村里人看來,她早已到了“該談人家”的年齡。

第一個上門的,是鄰村的王婆。她以給陳巖的奶奶送自己種的青菜為名,一進門,眼睛就滴溜溜地在屋里轉,最后落在了正幫著母親收拾屋子的陳娟身上。

“哎喲,建國家的,你們家娟子真是越長越水靈了。這身段,這模樣,十里八鄉都難找啊!”王婆拉著陳娟的手,像是在端詳一件待售的商品,“在縣里大廠上班,有正式工作,人又能干,誰家要是娶了去,那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母親聽著這些話,臉上露出了既尷尬又受用的笑容。陳建國則在一旁,悶著頭抽煙,不說話。他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他當然希望女兒能有個好歸宿,這是他作為父親的責任;但另一方面,女兒一旦嫁人,就意味著這個家的“頂梁柱”要被抽走了。家庭的收入將銳減,陳巖的學業,這個他現在唯一能抓住的希望,將再次面臨風險。

這是一個殘酷的經濟權衡。女兒的個人幸福(婚姻),與家庭的核心利益(兒子的教育),再一次被擺在了天平的兩端。

王婆這次是為鄰村李家的二小子來說媒的。那李家,是村里最早一批靠著在外面包小工程富起來的“萬元戶”,家里蓋了村里第一棟兩層的小洋樓。李家二小子,沒讀什么書,但跟著他爹跑生意,人很活絡。按理說,這門親事,陳家是高攀了。

母親明顯有些心動。如果能結上這門親,不僅女兒下半輩子有了依靠,自家也能跟著沾光,以后在村里,腰桿都能挺得更直。

可陳娟,卻在聽完王婆的來意后,輕輕地、但異常堅定地搖了搖頭。

“王婆,謝謝您。但這事,我現在還不想。”

“哎喲,傻丫頭,這有啥不想的?李家那條件,打著燈籠都難找!你還猶豫啥?”

“我還想在廠里多干兩年,多攢點錢。”陳娟低著頭,找了個最穩妥的理由。

王婆還想再勸,陳建過卻在這時開口了,聲音不大,但很沉:“孩子的事,讓她自己拿主意吧。”

王婆碰了個軟釘子,只好悻悻地走了。

她走后,母親忍不住埋怨陳建國:“當家的,你咋回事?這么好的親事,你還攔著?”

“我沒攔著。”陳建國把煙鍋在地上磕了磕,“我是不想賣女兒。”

“啥叫賣女兒?這是為她好!”

“為她好,還是為你自己臉上好看?”陳建國罕見地頂了一句,他抬起頭,看著墻上那臺嶄新的電視機,“這臺電視,是娟子拿命換的。她的親事,她自己說了算。咱不能再逼她了。”

母親被噎得說不出話來,眼圈一紅,扭過頭去抹眼淚。

陳巖在里屋做作業,把這一切都聽得清清楚楚。他心里,對父親第一次產生了一種復雜的敬意。他知道,父親拒絕的,不僅僅是一門“好親事”,更是一個能讓家庭迅速擺脫困境的“經濟捷徑”。他守住了作為父親最后的底線,也把選擇權,交還給了姐姐。

然而,所有人都低估了陳娟的“理性”和她對自己命運的規劃。

拒絕了李家之后,陸陸續-續又有幾個媒人上門,說的親事,條件有好有壞,但陳娟都一一回絕了。就在父母都以為她真的打算在紡織廠干一輩子時,她自己,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

那是一個周末,陳娟從縣城回來,第一次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鄰村。回來的時候,她身后跟著一個年輕人。

那年輕人叫張偉,是鄰村的,比陳娟大三歲。個子不高,人很敦實,皮膚黝M黑,看著就是個常年在地里干活的實在人。他穿著一身半新不舊的藍色卡其布衣服,手里提著兩條魚和一瓶酒,站在陳家院子門口,顯得有些局促不安。

“爹,娘。”陳娟把他領進門,平靜地介紹道,“這是張偉,我們……處了有半年了。”

陳建國和妻子都愣住了。他們從沒聽女兒提起過這件事。

張偉緊張地把手里的東西遞過去,結結巴巴地喊了聲:“叔……叔,嬸。”

那天中午,張偉留在了陳家吃飯。飯桌上,他話不多,問一句,答一句。陳建國了解到,張偉家里條件很一般,也是幾畝薄田,一個老娘,下面還有個弟弟。他自己,沒出去打過工,就在家守著田地,農閑時去鎮上的磚窯廠打打零工,是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

從任何角度看,張偉的條件,都比不上之前媒人提過的任何一家。沒有小洋樓,沒有萬元戶的家底,甚至連一份穩定的工作都沒有。

飯后,張偉拘謹地坐了一會兒,就告辭了。

他一走,母親就拉著陳娟,急切地問:“娟子,你……你這是咋回事?你看上他啥了?要錢沒錢,要樣沒樣,就是一個土里刨食的!”

“娘,他人好,老實,肯干活。”陳娟的回答,簡單而直接。

“人好能當飯吃?老實能當錢花?你個傻丫頭,放著那么多好條件的不挑,偏偏挑個最差的!”母親氣得直跺腳。

“條件好的,我嫁過去,是去做丫鬟,去看人臉色。”陳娟看著母親,一字一句,說得異常清晰,“張偉家雖然窮,但我嫁過去,這個家,我說了算。我不用看誰的臉色,日子苦點,但我心里踏實。”

這一刻,陳巖才真正讀懂了姐姐。

她的選擇,看似不“經濟”,實則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理性”。她放棄了追求更高的物質回報,轉而選擇了一種風險更低、自主權更高的生活方式。在李家那樣的“豪門”里,她將是一個依附者,她的價值,取決于她的生育能力和順從程度。而在張偉這樣的普通家庭里,她將是一個主導者,一個平等的合伙人。她用自己在紡織廠掙來的錢和見識,為自己換取了在未來婚姻關系中的“議價能力”和“控制權”。

這是一種對“穩定”的深刻理解。她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安穩和尊嚴上的獨立。

陳建國抽完一袋煙,最終點了點頭:“行。只要他人品沒問題,對你好,爹就認。日子,是你們自己過的。”

這門親事,就這么定了下來。

沒有太多的繁文縟節。兩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頓飯,交換了生辰八字,婚期就定在了那年冬天。

彩禮,張家拿不出多少,東拼西湊,湊了八百八十八塊錢,寓意“發發發”。陳建國和妻子一分沒留,全給了陳娟,讓她置辦自己的嫁妝。

從那天起,陳娟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她利用每個周末,從縣城回來,不再是空著手。她先是去鎮上的木匠鋪,定做了一個嶄新的、刷著紅漆的大木箱,和一個配套的梳妝臺。然后,她又去布店,扯了最好看的緞面料子,請村里手藝最好的裁縫,做了兩床嶄新的龍鳳被。被子里,絮的是她自己彈的新棉花,又厚實又暖和。

她還給自己買了一身大紅色的新嫁衣,一件紅色的毛線衣,一雙紅色的皮鞋。

她把這些東西,一件一件地搬回自己那間狹小、昏暗的房間。那些嶄新的、色彩鮮艷的物件,和這個家陳舊、灰暗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陳巖看著姐姐像一只忙碌的燕子,一點一點地構筑著自己的新巢,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他知道,姐姐每置辦一件嫁妝,就離這個家遠了一步。

一個周六的下午,陳巖放學回家,看到姐姐正坐在院子里,就著陽光,數著一沓零零碎碎的錢。那是她這個月的工資,和她從牙縫里省下來的積蓄。

他走過去,在她身邊坐下。

“姐。”

“回來了?”陳娟抬起頭,對他笑了笑,把錢小心地收進一個布包里。

“姐,你……真的想好了?”陳巖還是忍不住問。在他看來,姐姐值得更好的。那個叫張偉的男人,配不上她。

陳娟看著弟弟,看著他那張因為長期苦讀而顯得有些蒼白、卻又透著一股倔強的臉,她伸出手,像小時候一樣,理了理他額前的頭發。

“小巖,人這一輩子,路都是自己選的。你選的路,是讀書,是走出這大山,這條路難走,但走出去,就是一片天。”她頓了頓,目光望向遠方,聲音里帶著一種超越年齡的平靜,“我選的路,就是找個老實本分的人,好好過日子,生個娃,把他養大。這條路,也未必好走,但走得穩當。”

“可是……”

“沒有可是。”陳娟打斷他,“每個人的命,不一樣。我的命,就是這樣了。我這輩子,最大的指望,就是你。你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有出息了,姐在婆家,臉上也有光。”

她又一次,把自己的價值,和弟弟的未來,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

陳巖再也說不出話來。他覺得自己的喉嚨里,像堵了一塊石頭。他知道,姐姐的“嫁妝”,不僅僅是那個紅木箱,那兩床新被子。她真正的嫁妝,是她過去幾年里,為這個家付出的一切,是她為他鋪就的這條求學之路。她把這個家從泥潭里拉了出來,把他穩穩地托舉了起來,然后,她才轉身,去過她自己那份“穩當”的日子。

這是一種資產的剝離。她將自己最寶貴的青春資本,注入到原生家庭這個“企業”中,幫助其度過危機,實現資產(弟弟陳巖)的增值。當這個階段性任務完成后,她帶著自己僅剩的、微薄的“個人資產”(積蓄和嫁妝),去開啟一個新的、屬于自己的“小微企業”(她的新家庭)。

婚禮那天,天氣很好。冬日的陽光,暖洋洋的。

張偉家借了一臺拖拉機,車頭上扎著紅綢花,來接親。陳娟穿著那身大紅的嫁衣,臉上化了淡淡的妝。她站在院子中央,和這個灰撲撲的家,和她過去十八年的人生,做著最后的告別。

她給爺爺奶奶磕了頭,給父母磕了頭。

母親早已哭成了淚人。陳建國站在一旁,眼圈通紅,一言不發,只是不停地往兜里掏煙,手卻抖得連煙都點不著。

當陳娟走到陳巖面前時,她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小的、用手帕包著的東西,塞到他手里。

“小巖,這是姐給你攢的。你在學校,別舍不得吃,也別舍不得穿。別讓人家看不起咱。”

陳巖打開手帕,里面是五十塊錢,疊得整整齊齊。

他再也忍不住,眼淚“刷”地一下就流了下來。

“姐……”

“不準哭!”陳娟板起臉,但自己的眼淚,卻先掉了下來,“你是男子漢,是咱家未來的大學生,不興掉眼淚。”

她說完,轉過身,在眾人的簇擁下,爬上了那臺“突突”作響的拖拉機。

鞭炮聲震耳欲聾地響起,紅色的紙屑,在空中飛舞,像一場盛大的、悲傷的雪。

拖拉機緩緩開動,陳巖追著車跑了幾步,看著姐姐的紅色身影,在車斗里,離他越來越遠,越來越小,最后,消失在村口那道熟悉的拐彎處。

他站在原地,直到鞭炮聲散盡,人群散去,才慢慢地走回家。

屋子里,姐姐的房間已經空了。那臺嶄新的“長虹”彩電,還在無聲地閃爍著。屏幕上,正播放著一出熱鬧的喜劇,可整個屋子,卻安靜得讓人心慌。

他回到自己的房間,關上門,把姐姐給他的那五十塊錢,和那份寫著“知識改變命運”的課本,放在了一起。

他知道,姐姐已經完成了她的使命。她用自己的嫁妝,為他的人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無聲的奠基禮。

從今往后,這條路,只能他一個人走了。

他必須走出去。不為自己,也要為她。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广东省| 平南县| 金阳县| 富裕县| 泗水县| 湘潭县| 正安县| 大埔县| 呼图壁县| 藁城市| 虹口区| 卢氏县| 堆龙德庆县| 大安市| 平和县| 乌兰察布市| 句容市| 海门市| 尉犁县| 南郑县| 鄂州市| 灵丘县| 合川市| 垣曲县| 茶陵县| 临清市| 扎囊县| 宜黄县| 白水县| 鸡东县| 宁陕县| 克什克腾旗| 沁水县| 金川县| 莱州市| 旺苍县| 徐水县| 保康县| 甘德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