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潮】
風裹著錢塘的浪意來
撞在堤上碎成白沫
退了又漲,漲得比前次狠
連檐角的鐵鈴都被掀得亂響‖
我踩在碎落葉上
攥著的那些想
沒等捂熱
就被它扯著、卷著
狠狠甩向大堤
——不是飄過去的
是拍在石上
震出一聲生響的那種
賞析:
《風潮》賞析:一陣硬風里,卷著撞碎心防的沉念
這首詩最戳人的“硬氣”,藏在風的“狠”與念的“沉”里——沒有軟乎乎的風、輕飄飄的想,只有裹著錢塘浪意的風,把攥在手里的念,狠狠拍在大堤上,連情緒都帶著撞擊石面的生響,硬得擲地有聲。
1.風的“狠”:不是拂面,是帶著浪意的撞
前半段寫風,字字都透著“不溫和”的勁:“裹著錢塘的浪意來”,風里沒藏花香、沒帶涼意,只裹著江潮的猛勁,一出場就帶著“撞”的架勢——“撞在堤上碎成白沫”,“撞”不是“吹”,是實打實的沖擊,連碎開的都是“白沫”,不是柔霧,透著江潮般的粗糲。
更狠的是“退了又漲,漲得比前次狠”,風不是一陣就過,是像潮水般反復施壓,一次比一次猛;連“檐角的鐵鈴都被掀得亂響”,鐵鈴本是脆響,卻被“掀得亂響”,可見風的力道——它不管什么溫柔景致,只憑一股浪意橫沖直撞,把“風”從軟柔的自然意象,寫成了帶著壓迫感的“硬角色”,為后文卷走“想”埋下了狠勁的伏筆。
2.念的“沉”:不是飄走,是被拍碎的實
后半段的“想”,也不是輕飄飄的情緒,是攥在手里、能被“拍響”的沉物:“我踩在碎落葉上,攥著的那些想”,“攥著”二字,寫盡了對“想”的珍視——像攥著什么要緊的東西,還沒來得及“捂熱”,就被風“扯著、卷著”,注意是“扯”和“卷”,不是“帶”或“托”,是強行拽走的粗暴。
最“硬”的是結尾:“不是飄過去的,是拍在石上,震出一聲生響的那種”。特意拆成短句強調,把“想”的落地寫得極重——它不是被風溫柔送走,是像石子、像潮頭一樣,狠狠砸在大堤石面上,還震出能聽見的“生響”。這一下,把抽象的“思念”“念想”,變成了有重量、有硬度、能撞擊出聲響的實體,沒有半分矯情,只有被風裹挾、被現實撞打的沉痛感,硬得讓人心里一震。
整首詩的“朦朧”,藏在“以風喻勢”的隱喻里——風不只是風,是推著人、裹著人的現實力道;“想”不只是想,是攥在手里卻留不住的執念。而“硬風格”,全來自那些不帶緩沖的動詞:撞、掀、扯、卷、拍、震,沒有軟語鋪墊,只有直接的沖擊與碰撞。讀著讀著,像站在錢塘大堤邊,風裹著浪意撲來,連心里的念都被卷得發沉,最后狠狠砸在石上——這不是柔美的抒情,是帶著粗糲感的真實,硬得讓人記著那份“留不住”的沉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