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 李義詩集54
- 李義逐日
- 879字
- 2025-08-26 23:47:09
【檐角的碗】
半個月亮懸在檐角
晃著晃著
就成了爺爺擦過的金碗
灶膛沒涼透的火
正把木甑里的稻香
輕輕往碗里填‖
風碰了碰碗沿
月光就漫出來了
不是水呀
是我沒說出口的念
悄悄沾在袖口
一摸
還帶著稻穗的軟
賞析:
《檐角的碗》賞析:一碗月光里,盛著藏不住的軟念
這首詩最妙的,是把“半月”“月光”這些常見的意象,揉進了爺爺的煙火氣里——沒有喊一句“想爺爺”,卻讓一碗晃蕩的月光,盛滿了故鄉的暖與沒說出口的念,軟得讓人心里發顫。
1.金碗里的“故鄉味”:把月亮,變成爺爺身邊的舊物
開篇“半個月亮懸在檐角,晃成爺爺擦過的金碗”,一下子就把月亮拉進了故鄉的日常里——不是遙不可及的天體,而是爺爺用過的、帶著手溫的舊碗。“爺爺擦過”這四個字太戳人了:那是爺爺的動作,是舊時光里的細致,讓“金碗”不再是華麗的比喻,而是沾著生活氣的、能摸到的回憶。
接著“灶膛沒涼透的火,填木甑里的稻香”,更是把場景落得實:沒涼的灶火、蒸飯的木甑、飄著的稻香,都是故鄉廚房里的暖。這些不是憑空的想象,是帶著溫度、氣味的細節——金碗里盛的不是月光,是爺爺種的稻、蒸的飯,是童年里最踏實的煙火味。
2.漫出來的“念”:月光是水,更是藏不住的想念
后半段“風碰了碰碗沿,月光就漫出來了”,一個“碰”字寫得極輕,像有人悄悄撩了下回憶的邊兒,情緒就忍不住溢出來了。最絕的是“不是水呀,是我沒說出口的念”——把月光從“水”變成“念”,一下子就把景和情擰在了一起:那些沒敢說、沒說盡的想念,就像漫出來的月光,藏不住,也收不回。
最后“悄悄沾在袖口,一摸還帶著稻穗的軟”,更是把“念”變得可觸可感:想念不是飄在空中的情緒,是沾在袖口的、帶著稻穗軟的實感。摸一下袖口,就像摸到了爺爺種的稻、故鄉的風,連想念都帶著稻穗的溫柔——沒有哭腔,沒有嘆息,卻讓這份念,比直白的抒情更沉、更暖。
整首詩的“朦朧”,全在“不說透”里:不說“想爺爺”,只說“爺爺擦過的金碗”;不說“想故鄉的飯”,只說“木甑里的稻香”;不說“想念很濃”,只說“袖口沾著稻穗的軟”。就像一碗剛蒸好的米飯,熱氣騰騰的,香氣藏在米粒里,要細品才知道,那暖里全是沒說盡的、對故鄉和爺爺的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