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水泥和鋼筋混凝土!
- 大明:天機神算,洪武求我當國師
- 倔強的蜜獾
- 2672字
- 2025-08-24 13:24:12
一行人自后山薯田而下,復行于村中灰硬路徑之上。
朱元璋步履雖急,目光卻難離足下奇異之路,終是忍不住,沉聲問道:
“先生,此灰硬路徑,非石非木,平整如鏡,堅硬異常,究竟是何物所造?”
陳寒步履從容,應道:
“此物名為水泥。”
“水泥?”朱元璋濃眉緊鎖,咀嚼著這個從未聽過的詞,“水做的泥?何以能堅硬若此?”
劉基也是滿臉困惑:
“水與泥,皆柔弱之物,如何能成此堅固之基?先生,此名……此物實在令人費解。”
毛驤、王猛等護衛雖傷痛在身,亦不由豎起耳朵,目光灼灼盯向陳寒腳下那灰撲撲的地面,此物之奇異,早已引動眾人好奇之心。
陳寒淡淡一笑:
“陛下,劉先生,水泥之名,不過是個稱呼,此物并非天然生成,乃是以石灰石、黏土等物,按特定比例混合煅燒,磨成細粉,再與水、砂石混合而成。初時如泥漿,待其凝結硬化后,便堅如磐石。”
“煅燒?磨粉?混合?”朱元璋眼中精光爆射,“此乃人為造物?非天生地長?”
“正是。”陳寒點頭,“此乃人工所制。”
“成本幾何?”朱元璋脫口而出,這才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若耗費巨大,縱有奇效,也難以推廣。
陳寒道:
“原料皆是尋常易得之物,石灰石、黏土、山中礦渣,俯拾皆是。煅燒磨粉需費些人工柴炭,然整體算來,成本遠低于燒制城磚,更不及金磚鋪地之萬一。”
朱元璋心頭劇震!
成本如此低廉?
“好!好一個水泥!”朱元璋眼神熾熱,“此物凝結后堅硬若此,若用以建造屋舍城墻,豈非遠比木石土坯堅固?更能抵擋風雨侵蝕、野獸沖撞!尤其是北地苦寒,若以此物筑屋,必能大大減少百姓凍斃之苦!”
陳寒風吹不動:
“陛下明鑒,正是此理,水泥筑墻身,可御風寒,可防火患,可保長久。陛下若需要,在下愿雙手奉上!”
朱元璋盯著陳寒,語氣帶著前所未有的鄭重:
“先生獻此社稷神器,功在千秋!咱向來賞罰分明,先生有何要求?高官厚祿?封地食邑?抑或金銀財帛?但有所求,咱無不應允!”
此言一出,劉伯溫心頭一跳,看向陳寒。
毛驤等人也屏住了呼吸,如此天大功勞,所求必是驚人。
然而陳寒只是微微一笑,毫無邀功之意:
“陛下心系天下黎庶,此等水泥配方,在陛下手中,方能發揮最大效用,澤被蒼生。此物制法,稍后在下便書于陛下,至于賞賜……區區配方,不過舉手之勞,在下山野之人,要那些身外之物何用?只愿此物能為大明百姓多造幾間暖屋,多鋪幾里坦途,幾座橋梁,甚至是治理水患,足矣。”
朱元璋再次怔住了!
他設想過陳寒可能索要封疆裂土,可能要求奇珍異寶,甚至可能獅子大開口……卻萬萬沒想到,得到的竟又是這樣一個回答!
不要封賞,只為利民!
朱元璋看著陳寒那雙平靜無波的眼睛,胸中那點帝王威勢似乎被無形地化去,只剩下深深的動容與敬意。
此人胸懷,當真如高山深海,深不可測!
他深吸一口氣,鄭重地抱拳:
“先生高義,咱……銘記于心!此物惠及萬民,功在社稷,咱代天下百姓,謝過先生!”
“陛下言重了。”陳寒微微躬身還禮。
一行人繼續前行,沿著水泥路向村口走去。
路上漸漸遇到些歸家或勞作的村民。
一個扛著鋤頭的老農迎面走來,見到陳寒,滿是溝壑的臉上立刻堆起發自內心的笑容,遠遠就躬身:“先生好!”
陳寒頷首微笑:
“李老爹,地里的藤該翻了吧?”
“翻啦翻啦!托先生的福,長勢好著呢!”老農笑呵呵,又好奇地看了一眼朱元璋等人,見陳寒并無介紹之意,便識趣地走開了。
沒走多遠,一個挎著竹籃的婦人正蹲在路邊水渠旁清洗野菜,見到陳寒,連忙站起身,在圍裙上擦了擦手,熱情招呼:
“先生這是要出門?家里剛蒸了些新麥饃饃,還熱乎著,帶幾個路上墊墊肚子吧?”
說著就要掀開籃子上的布。
陳寒擺擺手:
“多謝張嬸,不必了,有事需出趟遠門。”
婦人也不勉強,笑道:
“那先生路上小心,早些回來,娃兒們可都念著先生呢!”
“好。”陳寒含笑應下。
又走過幾家院落,幾個在門口玩耍的孩童看到陳寒,立刻丟下手中的石子木棍,歡叫著圍攏過來:
“先生!先生!您要去哪兒啊?”
“先生什么時候回來教我們做那個會轉的風車呀?”
陳寒停下腳步,挨個摸了摸小腦袋:
“先生去辦點事,回來就教。你們在家要聽爹娘的話,溫習功課,不許淘氣。”
“知道啦!”孩子們異口同聲,依依不舍地讓開路。
朱元璋等人沉默地跟在后面,將這些村民對陳寒發自內心的尊敬、親近與依賴盡收眼底,這是一種近乎家人般的信任與敬愛。
當他們再次路過村中那片巨大的水泥平地,以及平地后那如同沉默巨人般聳立、鑲嵌著整塊巨大琉璃窗的高大樓宇時,朱元璋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巨大疑惑,抬手指向那高聳的石樓:
“先生,此等……此等前所未見之巨物,也是用那水泥筑成?”
陳寒也停下腳步,目光平靜地掃過那幾棟教學樓:
“是,也不全是。”
“哦?此言何解?”朱元璋追問。
“此樓名為教學樓,乃村中學童讀書識字之所。”陳寒解釋道,“建造此樓,主體結構確需大量水泥砂漿,但僅靠水泥,其堅固承重之力,尚不足以支撐如此高度與跨度。”
“那還需何物?”朱元璋追問,直覺告訴他,這又是超越認知之物。
陳寒道:
“需在水泥之中,預先貫注精鋼鐵骨,與之凝為一體。”
“什么?”朱元璋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水泥之中……貫注鋼鐵?”
劉伯溫倒吸一口涼氣,失聲道:
“鐵……鐵骨?與水泥融為一體?先生,這……這如何能成?鋼鐵堅硬,水泥凝結,二者豈能相融?且鋼鐵置于其中,豈非更易銹蝕朽爛?”
他滿腹經綸,精通天文地理,卻從未聽聞此等建造之法!
毛驤、王猛等武人更是聽得目瞪口呆。
鋼鐵貫注?
那這樓豈不是像穿著一身鐵甲?
這想法本身就已匪夷所思!
陳寒語氣依舊平淡:
“此術名為鋼筋混凝土,并非簡單混合,需先以精鋼盤扎成骨架,置于澆筑水泥之模具中,其形其位,皆有嚴格規制。水泥砂漿灌入,包裹鐵骨,待其凝結硬化,水泥與鋼鐵便結合為一體,剛柔相濟。水泥護住鋼鐵,隔絕水汽,延緩銹蝕,鋼鐵則賦予水泥極強的抗拉抗折之力,使其能承受巨大壓力,筑成高樓廣廈而不傾頹。至于銹蝕,自有減緩之法。”
朱元璋聽得心旌搖曳,震撼莫名!
水泥包裹鋼鐵?
剛柔相濟?
抗拉抗折?
這些詞匯對他而言既新奇又深奧,但其描繪出的效果,能用水泥和鋼鐵造出如此高聳堅固、窗明幾凈的學舍,已然超出了他想象的邊界!
朱元璋看著那陽光下反射著冰冷光芒的巨大琉璃窗,又看看腳下平整的水泥路,再想想后山那畝產二十余石的紅薯……
此人當真奇詭莫名,能力非凡。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好奇與震撼,沉聲道:
“先生所言鋼筋混凝土之術,神乎其技,咱聞所未聞。此間奧妙,待日后……再向先生討教,眼下,還是速速回應天,救咱雄英性命要緊!”
陳寒微微頷首:
“陛下所言極是,病患為重。”
一行人不再停留,牽馬快步穿過棲霞村。
村民們遠遠望見陳寒隨朱元璋一行離去,雖有不舍,卻無人上前阻攔,只是默默地目送,眼神中充滿了對陳寒的信賴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