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少山至錞于毋逢之山:異獸與山神的終章

泰戲之山像塊被天斧劈開的巨石,裸露的巖壁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的光,整座山看不見半棵樹,卻在石縫里藏著數不清的金玉。山民們說這里的石頭夜里會發光,像星星掉在了地上,有膽子大的人曾在月圓夜進山,看見遍地光點順著山脊流動,像條金色的河。東々(dōng)獸就棲息在這片石海中,它長得像羊,卻只有一只螺旋狀的獨角,角尖嵌著塊紅寶石似的晶石,最奇特的是那只眼睛,長在耳朵后面,像顆藏在絨毛里的黑曜石,總在警惕地打量四周。

東々的叫聲就是它的名字,“東——東——”的呼喚在山谷里回蕩時,山民們就知道天氣要變了。下雨前它會對著東方鳴叫,聲音悠長如笛;天晴時叫聲短促清脆,像石子敲在銅盆上。有經驗的老農王春耕,家里墻上掛著塊木板,上面刻著東々的叫聲圖譜:三長兩短是大雨,兩長三短是小雨,長短相間則是陰天。他常對兒子說:“這神獸比城里的氣象臺還準,它的角能感知云氣,耳后的眼能看透云層?!?

民國二十三年的夏天,東々突然對著東方連叫了七天七夜,聲音凄厲得像哭。王春耕趕緊帶著村民加固河堤,還把糧倉搬到了高處。第七天夜里,滹沱河的洪水果然漫過了堤壩,沖垮了半個村子,唯獨提前做好準備的人家安然無恙。如今滹沱河仍是華北地區的重要水系,河岸邊的石碑上刻著“東々預警處”,那是 1958年治水時,村民特意立的紀念石。

空桑之山常年戴著頂雪白的帽子,即使三伏天也不見融化,遠遠望去像個須發皆白的老者。山民們說山頂的積雪是盤古的頭皮屑變的,化的水是天河的支流,喝了能長生不老。樵夫王長壽年輕時就信了這話,他在山坳里發現一汪碧潭,潭水綠得像翡翠,水面飄著薄冰,三伏天喝一口,渾身的暑氣都消了。從那以后,他每天都來潭邊打水,活到九十九歲還能扛著柴下山,臨終前說自己常夢見個白衣人,在潭邊教他吐納之法。

現代氣象衛星顯示,空桑之山的海拔超過三千米,屬于高寒氣候區,“冬夏有雪”的特征與五臺山完全吻合。山頂的冰川融水富含礦物質,確實對人體有益,古人便將這種自然現象附會為“神水”傳說。山腳下的村落至今保留著“祭潭”的習俗,每年夏至,村民會往潭里投三枚玉璧,祈求水源不涸(hé)。去年地質隊來考察,在潭底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玉璧,印證了這一習俗的古老。

碣(jié)石之山的海岸線上,繩水像條銀色的帶子向東流入黃河,河灣處的蒲夷魚總在退潮時躍出水面。這種魚長得像鯉魚,卻長著四根半尺長的觸須,觸須上有細小的吸盤,能吸附在礁石上。它們的肉質細嫩,清蒸時會透出淡淡的甘甜味,山民們說吃了能明目。漁翁陳老大最會捕蒲夷魚,他用蘆葦編成的籠子,里面放些鮮蝦作誘餌,扔進水里沒多久就會有魚鉆進籠。

有年冬天,陳老大在結冰的河面上鑿洞捕魚,一網撈上來條三尺長的蒲夷魚,魚腹里竟有塊鴿子蛋大的玉石。他把玉石送給鎮上的秀才,秀才說這是“魚精護珠”,能避水禍。后來陳老大在海邊蓋了座“得珠亭”,專門供漁民歇腳??脊虐l現,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遺址中,有大量用碣石之玉制作的玉器,玉料上的水蝕痕跡表明,它們很可能是從蒲夷魚腹中獲得的——古人或許觀察到魚吞食玉石的習性,便創造出“魚銜玉”的傳說。

錞(chún)于毋逢之山是北次三經的終點,像位沉默的哨兵矗立在荒原上。向北望,雞號之山的風像刀子一樣鋒利,能吹斷手指粗的樹枝;向西看,幽都之山的浴水泛著墨色,岸邊的石頭都是青黑色的。山中的朋蛇總在干旱時出現,它長著紅色的腦袋和白色的身子,鱗片像碎冰,叫聲像牛吼,能震落崖壁上的碎石。

光緒年間,朋蛇曾在村口的老槐樹上盤了三天,紅色的腦袋對著太陽吞吐信子,當年夏天就滴雨未下,地里的玉米桿干得能點燃。村民們殺了三頭黃牛祭祀,把牛肉埋在蛇盤過的樹下,當晚就下了場暴雨,雨水里還夾雜著牛肉的腥氣。山民們說朋蛇是旱魃(bá)的化身,卻也通人性,給足祭品就會退去。現代動物學家認為,朋蛇的原型可能是白化的蟒蛇,它們在干旱時會出來尋找水源,古人便將其與旱災聯系起來。

北次三經的四十六座山,山神形態各異,祭祀制度也格外繁復。二十位馬身人面神,祭祀時要用藻茝(zǎo chǎi)(一種香草)裹著玉璧埋在地下,埋的時候要面朝東方;十四位豬身載玉神,只用玉石獻祭,不用埋葬,擺在石案上即可;十位豬身八足蛇尾神,祭祀時得用三牲(豬牛羊)和玉璧一起埋入深穴,穴里還要鋪層柏樹葉。大凡四十四位山神,都要用稌(tú)米(糯米)祭祀,且不使用火烤的食物,說是怕煙火熏著神靈。

山民們嚴格遵守著這些規矩,老祭司的羊皮卷上詳細記錄著每座山的祭祀時辰:泰戲之山要在卯時祭,空桑之山在午時,碣石之山在酉時。有年新祭司不懂規矩,用烤羊肉祭祀豬身神,當天就刮起了沙塵暴,把祭品吹得無影無蹤。這種復雜的祭祀制度,反映了先民對不同山川的敬畏程度——馬身神掌管風雨,豬身神守護礦產,蛇尾神主管水患,不同的祭品對應著不同的自然力量。

從太行之山到錞于毋逢之山,北次三經的山川像一部厚重的史詩,記錄著先民們對自然的探索與想象。東々的獨角感知著氣象變化,空桑的神水滋養著生命,蒲夷魚的觸須連接著陸地與海洋,朋蛇的鱗甲映照著旱澇交替。當我們用現代地理的眼光審視這些古老的記載,會發現古籍中的山川走向與現代地圖驚人地吻合,那些傳說中的生靈也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而那些繁復的祭祀儀式,實則是先民與自然簽訂的契約——用虔誠換取風調雨順,用敬畏贏得生態平衡。如今,泰戲之山的金玉仍在石縫里閃光,空桑之山的雪水仍在流淌,碣石之山的蒲夷魚仍在躍出水面,朋蛇的傳說仍在荒原上流傳,提醒著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對自然的敬畏之心,永遠是文明存續的根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水富县| 宁明县| 阳山县| 芜湖市| 广河县| 南丰县| 昌都县| 奉化市| 凤阳县| 南昌市| 阿城市| 万年县| 南川市| 贵港市| 聂拉木县| 崇明县| 龙口市| 阿荣旗| 惠安县| 大洼县| 卓尼县| 辰溪县| 靖江市| 科技| 内江市| 潜江市| 襄汾县| 哈密市| 胶南市| 边坝县| 安乡县| 秦皇岛市| 乐山市| 浑源县| 濮阳县| 偏关县| 沐川县| 五常市| 商丘市| 阿勒泰市| 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