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名正言順,謀定后動
- 大明:劇透未來,開局曝光靖安王
- 風眠于野
- 2095字
- 2025-08-19 00:01:00
“我一個毫無功名的舉人,被解學士您這么一位翰林學士破格帶進宮。在那些人眼里,會是什么樣子?他們會說我投機鉆營,會說解學士您結黨營私。他們不會去討論這三策的好壞,只會從你我的人品上攻擊,把水攪渾。”
“到時候,奏折還沒到陛下的書案上,各種彈劾的折子恐怕就已經堆成山了。陛下就算有心推行,也要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
這番話說得冷靜又現實,像一盆冷水,澆在了三個正激動上頭的翰林官頭上。
楊士奇最先反應過來,他撫著胡須,緩緩點頭,眼中滿是贊許:“觀月思慮周全,是我等孟浪了。他說的沒錯,此事,急不得。”
解縉是個聰明人,聽完這番話,也冷靜了下來。
他雖然性子急,但不代表他不懂官場險惡。
秦觀月說的情況,是百分之百會發生的。
“再者,”秦觀月繼續補充道,“這三策,目前還只是一個想法,一個框架。龍骨分節船具體該如何設計?尺寸、用料、龍骨結構如何優化?四海倉券的防偽、印發、監管流程怎么定?清流考成法的賞罰標準又該如何量化?這些細節,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計算去完善。現在就拿一個空架子去見陛下,那是對陛下的不負責任。”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眼下最穩妥的辦法,不是去敲宮門,而是先走通眼前這座獨木橋。”
秦觀月指了指自己:“晚生先憑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有了進士的身份,哪怕只是一個微末小官,我再說這些話,就有了分量。這叫‘在其位,謀其政’。”
“在這一個月里,晚生會一邊準備考試,一邊將這《漕運三策》的每一個細節都寫成詳盡的條陳。等到放榜之后,若晚生有幸上榜,再將這份完整的奏疏,恭恭敬敬地呈給三位大人。到那時,由三位大人聯名上奏,以翰林院的名義遞上去,分量就完全不同了。”
“如此,名正言順,準備周全,成功的把握,至少能多出五成!”
話音落下,屋子里一片安靜。
解縉、楊士奇、張恒三人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心里翻江倒海。
他們本以為發現的是一塊璞玉,一個天才。可現在才明白,這哪里是璞玉,這分明是一座深不見底的寶山!
他的才華,不僅僅在于那驚世駭俗的三策,更在于這份超乎年齡的冷靜、沉穩和對時局人心的精準把握。
“好……好一個‘名正言順,準備周全’!”解縉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之前的急躁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發自內心的欣賞和信服。
他走到秦觀月面前,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說的對!是老夫太心急了!就按你說的辦!”
張恒也連連點頭:“對對對,先考功名!以觀月的才學,金榜題名,如探囊取物!”
楊士奇則是溫和地笑道:“觀月,你不僅給了我們強國之策,還給我們這些身在局中的人,上了一堂課啊。”
秦觀月連忙謙辭:“三位大人謬贊了。晚生這點淺見,還需要三位大人將來在朝堂之上,為國為民,鼎力支撐。”
“那是自然!”解縉大手一揮,豪氣干云,“你只管放心去考!朝堂上的風雨,我們幾個老家伙,替你先扛著!等你金榜題名之日,就是我們君臣合力,為大明改天換日之時!”
另一頭,戶部侍郎府里,黃瑋一臉陰沉地聽著手下的匯報。
“公子,查到了。”一個管家模樣的男人躬身道,“那個秦觀月,祖上三代都是農民,就是個從鄉下來的窮舉人,在京城舉目無親,沒什么根基。”
“果然是個窮酸!”黃瑋一腳踹翻了腳邊的火盆,火星四濺。他一想到在茶館里被一個窮小子當眾駁斥,就氣得肝疼。
管家湊上來,壓低聲音問:“公子,要不要小的去打點一下,讓他在會試里出點意外?保證讓他名落孫山。”
黃瑋在屋里來回走了幾步,眼神陰狠,但還是擺了擺手:“不行。科舉是大事,盯著的眼睛太多,萬一出岔子,把我爹牽扯進來就麻煩了。殺雞焉用牛刀。”
他停下腳步,臉上露出一絲貓捉老鼠般的獰笑:“讓他考!我倒要看看他有多大能耐。這種人,讀了點死書,就以為自己能一步登天了。”
管家眼珠一轉,立刻明白了主子的意思:“公子的意思是?”
“等他考上,不就成了官了嗎?”黃瑋冷笑道,“一個沒背景的小進士,朝廷能給他多大的官?到時候,想辦法把他外放到一個偏遠又混亂的地方去。比如云貴那邊,瘴氣又多,土匪又橫行。”
他的聲音變得像毒蛇一樣嘶啞:“到了那種地方,讓他暴病而亡,還是出門‘偶遇’山匪,不就是咱們一句話的事?到時候做得干凈點,誰會為了一個死掉的小官去徹查?”
管家立刻拍手叫好:“公子這招實在是高!讓他從云端跌進泥潭,死都死得不明不白,比直接不讓他考上要解恨多了!”
黃瑋得意地哼了一聲,仿佛已經看到了秦觀月的下場。
他黃家兩代人經營漕運,那是多大的一塊肥肉,豈是一個毛頭小子三言兩語就能動的?
他看著窗外,眼神陰冷。
乾清宮內,朱棣一夜未眠。
他腦子里反復推演著“龍骨分節船”和“四海倉券”的可行性,越想越覺得心潮澎湃,也越發覺得這兩策雖好,卻還缺了最關鍵的一環——如何管住執行的人。
就在他揉著發脹的太陽穴,準備上早朝時,眼前光芒一閃,那塊熟悉又巨大的天幕,再次降臨了!
“大家好,歡迎回到《古今多少事》,我是你們的老朋友林教授。”
來了!
朱棣猛地坐直了身體,雙眼死死盯住天幕,連呼吸都忘了。
“我們講到,秦觀月用‘龍骨分節船’和‘四海倉券’,解決了漕運的硬件和軟件問題。但很多朋友也在彈幕里提到了,再好的政策,也怕人心不足。那么,秦觀月是如何解決這個最終極的難題呢?這就不得不提他《漕運三策》中的點睛之筆,第三策——‘清流考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