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航模與蒲公英的約定
- 課表上的銹跡
- 烈日下的殘雪
- 943字
- 2025-08-23 07:45:21
陳陽的女兒陳念第一次摸到航模零件時,才剛學會走路。她把一個小小的塑料螺旋槳塞進嘴里,口水順著葉片滴在地板上,像給航模鍍了層銀。林晚趕緊把零件搶過來,笑著說:“這可不是糖塊,是會飛的魔法棒。”
那時陳陽的“逐風者”航模工作室已經成了國內知名的公益品牌。他們研發的“蒲公英計劃”,正通過無人機向偏遠山區播撒草種和樹種。“每架無人機能攜帶五公斤種子,”陳陽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著設備,“機翼上的傳感器能精準計算地形,確保種子落在最需要的地方。”
林溪抱著陳念站在臺下,女兒的小手在她懷里不安分地揮舞,像在模仿無人機的螺旋槳。“等她長大了,會不會也嫌我們太嘮叨?”林溪看著臺上意氣風發的陳陽,突然想起自己父母當年反對她學編程的樣子。
陳念三歲生日那天,陳陽給她做了個特別的航模——用蒲公英絨毛做的機翼,輕輕一吹就會飄起來。“這叫‘會飛的種子’,”他把女兒架在肩頭,“就像我們的航模,要把綠色的希望帶到每一個角落。”
工作室的環保項目遇到了瓶頸。山區的土壤酸堿度不適合播撒的草種生長,第一批試驗田成活率不到三成。阿杰拿著土壤樣本分析報告,手指在數據圖表上滑動:“我們需要改良種子,或者用航模攜帶土壤調節劑。”他說話時,自閉癥帶來的社交障礙早已在航模的世界里消融,成了團隊里最可靠的技術骨干。
陳陽帶著團隊去山區蹲點。陳念跟著林溪也去了,小姑娘背著迷你版的航模背包,里面裝著她的蒲公英航模。她在田埂上追著無人機跑,奶聲奶氣地喊:“小飛機,慢一點,等等小草長大。”
當地的老農教他們辨認土壤特性:“紅土愛喝水,黑土怕澇,你們得讓飛機像候鳥一樣,看天撒種。”陳陽突然頓悟,航模技術再先進,也得尊重自然規律。他們調整了無人機的程序,讓播種時間和降雨量、土壤濕度實時聯動。
半年后,第一批播撒的種子冒出了綠芽。陳念指著山坡上的點點新綠,興奮地拍手:“媽媽你看,小飛機種的小草長出來了!”林溪拍下這一幕,發給遠在德國的趙曉曼。對方很快回復了張照片——柏林郊外的草地上,孩子們正放飛著中國制造的蒲公英航模。
陳陽在日記里寫道:“航模能飛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把種子帶到多遠的地方。就像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必追著跑,只需給它一對翅膀。”林晚看到這段話時,正坐在院子里給陳念縫航模形狀的布偶,陽光透過老花鏡,在布面上投下細碎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