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院墻內的春天
- 冰箱里的過期牛奶
- 烈日下的殘雪
- 1801字
- 2025-08-25 08:12:00
春分那天,陳默在新家的院子里砌了個圓形花池。他特意從老房子的花墻上敲下幾塊舊磚,嵌在花池邊緣,磚縫里還卡著片干枯的牽牛花花瓣。“得讓老伙計認認新家。“他用抹布擦著舊磚,手指在磨損的磚面上輕輕摩挲,像在撫摸流逝的時光。孩子蹲在旁邊幫忙遞水泥,小鏟子上沾著灰,卻比任何玩具都讓他著迷。
新家帶了個小院子,是陳默用攢了三年的積蓄付的首付。搬家那天,社區的鄰居都來幫忙,李阿姨的孫子已經長成半大少年,扛著收納箱健步如飛;張叔的拐杖換成了輕便的鋁合金款,卻堅持要幫著抬花盆。花墻下的老牽牛花藤被小心地挖出來,盤成圈放進花盆,像位尊貴的老客人,被請進了新家的院子。
孩子升入初中,書包比以前沉了一倍,卻總在書包側袋里別著朵干花。“這是咱家的傳家寶。“他跟同桌炫耀,眼里的光像極了當年陳默說“日子就像種牽牛花“時的模樣。蘇晴每天早上都在他的早餐盒里放顆煮雞蛋,蛋白上畫著笑臉的手藝越來越熟練,有時還會畫朵小小的牽牛花,像給孩子的一天系上蝴蝶結。
便利店交給雇來的阿姨打理,蘇晴在新家附近開了家小小的花店,名字就叫“牽牛花“。店里擺滿了各種花草,最顯眼的位置永遠留給牽牛花,有紫色的、粉色的、藍色的,像片小小的花海。曉牽帶著女兒來買花,小姑娘指著牽牛花說:“媽媽,就像蘇阿姨家的一樣。“曉牽笑著付錢:“給你幼兒園的自然角帶一盆,讓小朋友都知道,花是會爬高的。“
陳默成了工地的技術負責人,手下帶了幾個年輕徒弟。他教徒弟們看圖紙時,總會說:“放線就像種牽牛花,得找準方向,一步都不能錯。“徒弟們都愛聽他講故事,講封城時的牛奶,講花墻上的蝴蝶,講兒子作業本上的紅對勾。有個剛從農村來的小伙子說:“陳哥,你家的日子,比我家地里的莊稼長得還旺。“陳默的臉一下子紅了,像被陽光曬透的番茄。
李阿姨搬來和兒子住,卻總惦記著老鄰居。每個月都要坐公交來新家看看,手里總提著袋自己種的青菜。“你看這院子,“她拄著拐杖在院子里轉悠,“比老社區的花墻敞亮多了,花能長得更自在。“蘇晴給她泡上菊花茶,茶里放了顆曬干的牽牛花籽,“李阿姨嘗嘗,敗火。“李阿姨的手指在茶杯沿上輕輕敲著,像在數著日子里的甜。
張叔的收音機換成了智能手機,學會了發朋友圈,每天都要拍張院子里的牽牛花發上去,配文是“小陳家的花又長高了“。他的粉絲越來越多,有社區的老鄰居,也有素不相識的網友,總有人在評論區問:“這花能爬多高?“張叔總會回復:“能爬到你心里去。“
孩子的房間窗外裝了個花架,牽牛花藤順著架子爬上去,在窗臺上開了幾朵。他寫作業累了,就趴在窗臺上看花,有時會摘下朵夾在課本里。有天蘇晴整理他的書桌,發現一本筆記本里夾著很多牽牛花標本,每片標本旁邊都寫著日期:“第一次考滿分““爸爸當上負責人““搬新家“,像串用花做成的項鏈,串起了所有重要的日子。
深秋的家長會,陳默穿了件深藍色的夾克,是蘇晴特意給他買的。他坐在教室前排,認真地聽老師講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筆記本上的字比以前工整了許多,卻依然帶著點倔強的力道。輪到家長發言時,他站起來說:“我沒啥大道理,就想告訴孩子們,人就像牽牛花,得知道往哪兒爬,更得記得根扎在哪兒。“臺下的掌聲比當年更響亮,蘇晴看見孩子坐得筆直,眼里的光像顆剛擦亮的星。
除夕夜,院子里的燈籠亮起來,映著花架上的藤蔓,像給院子系了條紅色的圍巾。一家人圍坐在客廳里包餃子,孩子搟皮的手法越來越熟練,陳默包的餃子總是站不穩,像群歪歪扭扭的小企鵝。蘇晴看著父子倆的笑臉,突然發現冰箱上的“時光賬本“已經攢了厚厚的一摞,最上面那張是新家的照片,院子里的牽牛花正順著花架往上爬,像條通往天空的路。
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在院子里放鞭炮,清脆的響聲驚飛了樹上的麻雀。陳默和蘇晴站在門口看著,他突然說:“等開春,咱在院子里再種點向日葵吧,讓它們跟牽牛花比賽。“蘇晴笑著點頭:“再種點草莓,讓孩子摘著吃。“陽光照在院子里,花池里的泥土冒著熱氣,像藏著無數個即將醒來的春天。
蘇晴坐在花店的柜臺后,看著窗外的陽光,突然明白所謂的傳承,從來不是把日子過成復制品,而是像牽牛花一樣,帶著過去的根,向著新的陽光生長。老房子的花墻、新家的院子、便利店里的暖、花店里的香,還有孩子眼里永遠不滅的光,都是這藤蔓上的新芽,在時光里悄悄生長,然后在某個清晨,突然綻放出整個春天。而那些藏在年輪里的故事,那些關于等待、關于堅持、關于愛的秘密,都隨著藤蔓的生長,悄悄鉆進了泥土深處,長成了最堅實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