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清明的思念與生長
- 畢業季
- 烈日下的殘雪
- 1904字
- 2025-08-25 07:59:45
清明前的雨下得纏綿,林小滿撐著油紙傘走進鄉村小學時,王校長正帶著孩子們在老槐樹下掛祈福牌。木牌上的字跡稚嫩,紅繩在雨里晃啊晃,像一串串跳動的火苗:“愿奶奶不疼了““希望爸爸回家““林老師永遠開心“。
穿師范校服的女孩已經能獨當一面,正幫著低年級的孩子系繩結:“我們搞了'時光信箱'活動,把想念的人寫在信里,掛在樹上。“她發間的玉蘭花簪沾了雨珠,亮得像塊溫潤的玉,“上周有個孩子說,夢見爺爺從樹里出來,夸他纏花纏得好。“
教室里飄著艾草的清香,張媽在煤爐上煮著青團,蒸籠掀開時,白氣裹著豆沙餡的甜香漫開來:“這是孩子們自己做的,說要給您留帶核桃碎的。“林小滿接過青團,指尖觸到溫熱的箬葉,突然想起母親做的槐花餅,原來思念的味道,從來都和食物有關。
今天的手工課教“記憶香囊“,林小滿帶來了父親曬干的玉蘭花:“把想對故人說的話,和花瓣一起裝進去。“有個男孩把香囊縫成了小小的球鞋:“這是給爸爸的,他生前最愛打籃球。“林小滿幫他系上流蘇,突然想起那個啤酒味的夜晚,男生哽咽著說“我怎么把日子過成這樣了“,原來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雨停后,孩子們舉著香囊去后山掃墓。穿師范校服的女孩指著遠處的墳塋:“那是教我纏花的奶奶,去年我帶孩子們去看她,給她獻了我們做的玉蘭花。“最小的男孩突然問:“人死了會變成星星嗎?“林小滿望著天邊的云,想起父親說的“就當他們去遠方旅行了“,原來最溫柔的謊言,是給悲傷留個出口。
午飯時,張媽端來碗薺菜豆腐羹,翠綠的碎末漂在乳白的湯里,像撒了把星星。“這是孩子們挖的薺菜,“她給林小滿盛湯,“說要給您嘗嘗春天的味道。“湯碗邊放著個腌蛋,蛋白上畫著笑臉,是那個做球鞋香囊的男孩畫的:“老師說,難過的時候要記得笑。“
飯后的陽光透過云層,在地上織出斑駁的光影。林小滿給孩子們講“生命樹“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一棵樹,根扎在土里,是祖先托著我們;枝葉伸向天空,是我們托著后代。“穿師范校服的女孩突然站起來,手里舉著張照片:“這是我們的'生命墻',每個孩子都畫了自己的樹。“
照片里的墻五彩繽紛,有的樹上結著蘋果,有的開著玉蘭花,最矮的那棵畫著個小小的人:“這是我,“做球鞋香囊的男孩小聲說,“樹底下是爸爸,他在托著我。“林小滿摸了摸他的頭,突然明白所謂成長,就是帶著思念,繼續好好生活。
離開時,孩子們往她包里塞了滿滿當當的東西:艾草青團、記憶香囊、畫著笑臉的石頭。穿師范校服的女孩遞來個絲絨盒子:“這是用去年的玉蘭花木料做的書簽,上面刻著'記得'兩個字。“林小滿打開盒子,陽光透過書簽的鏤空處,在掌心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星星落在了手里。
車子駛過山口時,雨又開始下了。林小滿回頭望,看見王校長和孩子們還站在老槐樹下揮手,他們的身影在雨霧里越來越淡,像幅水墨畫。手機在包里震動,是市三院的年輕醫生發來的照片:他在醫院的花園里種了棵玉蘭樹,樹下放著個小小的祈福牌,上面寫著“謝謝林老師“。
她突然想起圓桌論壇上的話:“心理服務不是忘記傷痛,是帶著傷痛繼續前行。“此刻車窗外掠過的雨、田埂、冒新芽的草,都成了這句話的注腳。那些被接住的眼淚,被撫平的褶皺,被種下的思念,正在時光里慢慢生長,長成一片可以安放悲傷的森林。
回到城里已是黃昏,社區老年中心的燈亮著。林小滿推開虛掩的門,看見父親正教大爺大媽們做“記憶相冊“,母親在給相冊貼花邊:“這些老照片啊,越看越有味道。“墻上的日歷圈著個紅圈,是下周的“清明故事會“。
桌上放著碗紅棗銀耳湯,是周敏送來的。退休后的周敏迷上了攝影,說要把大家的故事都拍下來:“昨天拍了個老太太,她說老伴走了十年,現在每天纏花,就像他還在旁邊看。“林小滿喝著湯,看母親把玉蘭花干插進相冊,突然明白所謂的“療愈“,不過是給思念找個家,讓回憶有處可去。
晚上的服務中心靜悄悄的,只有新志愿者們整理材料的聲音。林小滿翻看他們寫的活動方案,其中一頁畫著棵枝繁葉茂的樹,旁邊寫著:“每個生命都值得被記住,每個思念都值得被珍藏。“她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地下室的夜晚,周敏說“我們做的事,就像在黑夜里點燈“,此刻她終于明白,這盞燈不僅照亮前路,也溫暖著回望的目光。
手機震動,是穿漢服的女孩發來的視頻:非遺工坊的學徒們正在做“思念簪“,用不同的木料刻著“念““憶““思“等字。“有個阿姨來定做,“女孩的聲音帶著笑意,“說要送給失去孩子的母親,告訴她們'孩子只是換了種方式陪著你'。“
林小滿站在窗前,看著雨絲在路燈下織成銀網。她想起高鐵穿過隧道的瞬間,黑暗過后總有光明;想起雪地里的玉蘭花苞,寒冬過后總會綻放;想起那些被珍藏的思念,在時光里釀成了溫柔的酒。原來所謂的“時光的答案“,就是帶著愛與思念,認真地、好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