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因密碼
書名: 所謂的人生就是在雕刻時光作者名: 十二只白鷺鷥本章字數: 6209字更新時間: 2025-08-15 00:02:41
翻開老家祠堂里那本線裝的族譜,暗紅色封皮上的燙金字跡早已在歲月里褪去大半光澤,指尖撫過泛黃發脆的紙頁,上面記載的不只是一代代族人的姓名、生卒與輩分,更藏著無數被時光浸潤的故事——祖父年輕時在渡口撐船的吆喝聲,祖母坐在煤油燈下手把手教母親納鞋底的剪影,還有每年除夕全家圍爐守歲時,父親總愛反復講起的太爺爺當年背著行囊闖關東、在雪地里用體溫護住一袋麥種的往事。這些碎片般的記憶,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被“家族”這條無形的線串聯起來,才讓一本薄薄的族譜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原來,家族從不是生物學意義上血脈的簡單疊加,不是生殖繁衍勾勒出的冰冷譜系,而是一群人用共同的生活、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情感,將個體零散的記憶熔鑄成的集體精神符號,是跨越代際的精神橋梁,一頭連著遠去的過往,一頭通向未知的未來。
人類對“家”的眷戀,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從原始部落的洞穴聚居,到農耕時代的院落式家族聚居,再到現代都市里雖分散居住卻仍緊密相連的小家庭,“家”始終是個體記憶的第一歸屬地。一個人的記憶是脆弱的,就像清晨草葉上的露珠,一陣風、一縷陽光就能讓它消散——我們或許會忘記童年某個午后吃過的零食味道,會模糊少年時與伙伴嬉戲的具體場景,甚至會在歲月流轉中淡忘了某段深刻的情感。但當這些記憶與“家”綁定,當它成為家人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共同經歷的場景,就有了抵御遺忘的力量。
我曾在祖母病重時,聽她躺在病床上,用微弱的聲音反復念叨著“臘月初八要煮八寶粥,紅豆要選紅皮的,花生要提前泡一晚上”。那時的祖母,記憶力早已衰退,甚至有時認不出眼前的親人,卻始終記得家族里代代相傳的臘八節習俗。后來母親按照祖母的叮囑煮了八寶粥,當熟悉的香氣彌漫在屋子里時,父親突然紅了眼眶,說:“這味道和我小時候你奶奶煮的一模一樣。”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家族的習俗從來不是簡單的儀式,而是承載集體記憶的載體。一碗八寶粥里,裝著祖母對家人的牽掛,裝著父親童年的溫暖回憶,也裝著我們這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家族中的長輩,往往是集體記憶的“守護者”。他們會記得家族里每個人的生日、喜好,會記得重要的節日該有怎樣的儀式,會把祖輩的故事一遍遍地講給晚輩聽。我的祖父就是這樣一位“守護者”,他年輕時曾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每次家里來了客人,他總會搬出一把老舊的藤椅,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樹下,講起他年輕時在上海碼頭打工的經歷,講起抗日戰爭時期村里人為了保護糧食與敵人周旋的故事。那些故事,我們從小聽到大,起初覺得新鮮,后來漸漸熟悉,再到后來,我們甚至能跟著祖父一起說出故事里的細節。直到祖父去世后,每當家里遇到困難,或者我們感到迷茫時,父親總會提起祖父故事里的那些情節,“你爺爺當年在碼頭扛大包,一天掙的錢不夠買兩個饅頭,可他從來沒放棄過”“當年村里人那么難,都能團結在一起保護糧食,咱們現在這點困難算什么”。祖父的故事,早已不是單純的過往,而是變成了我們家族的精神財富,融入了我們每個人的血脈,成為我們面對生活挑戰時的力量源泉。
家族的集體記憶,還體現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老物件里。我家的衣柜里,存放著一件母親結婚時穿的紅色棉襖,棉襖的布料已經有些磨損,領口也泛了黃,但母親卻一直舍不得扔。她說:“這是你外婆當年親手給我做的,她熬了好幾個通宵,手指都被針扎破了。”這件棉襖,承載著外婆對母親的愛,也承載著母親結婚時的幸福記憶。還有家里書房里擺放的一臺老舊收音機,那是父親年輕時用第一個月的工資買的,當年父親就是靠著這臺收音機,聽新聞、學知識,了解外面的世界。如今,收音機早已不能正常使用,但父親依然把它擦得干干凈凈,擺放在顯眼的位置。在這些老物件里,我們能觸摸到家族過往的溫度,能感受到祖輩們的生活氣息,它們就像一個個記憶的錨點,讓我們在時光的洪流中,不會迷失自己的根。
人類為什么會選擇群居?為什么會選擇繁衍后代?為什么會形成家庭和家族?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群居可以讓人類更好地抵御天敵、獲取食物,繁衍后代可以保證物種的延續。但如果僅僅從生物學角度來解釋,似乎又忽略了人類作為高等智慧生物的精神需求。事實上,人類對群居、繁衍、家庭的選擇,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集體記憶的本能追尋——我們渴望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經歷、自己的精神,融入一個更大的集體中,通過集體記憶的傳承,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更長久的意義。
在原始社會,人類以部落為單位群居生活。部落里的人們一起狩獵、一起采集、一起抵御外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形成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習俗、共同的信仰。部落里的老人們會把狩獵的技巧、生存的經驗、部落的歷史,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遞給年輕一代。這些共同的記憶,讓部落里的每個人都有了歸屬感和認同感,讓整個部落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如果一個人脫離了部落,他不僅會面臨生存的危機,更會失去所有的記憶依托,成為一個沒有“過去”的人。這種對集體記憶的依賴,早已深深烙印在人類的基因里,成為一種本能。
繁衍后代,對人類而言,也不僅僅是物種延續的手段,更是集體記憶傳承的重要方式。每個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家族的故事傳遞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記憶,延續家族的精神。就像我的父母,他們總是會把我們家族的歷史、祖輩的故事講給我和弟弟聽,希望我們能記住自己的根,能把家族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母親常說:“我和你爸這輩子沒什么大本事,但希望你們能記住,咱們家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這種樸素的教誨,其實就是父母在向我們傳遞家族的集體記憶,希望我們能將這種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再傳遞給下一代。
父母催著子女結婚生子,這一現象背后,也藏著對集體記憶傳承的渴望。很多人認為,父母催婚是為了讓子女晚年有個依靠,是為了抱孫子孫女享受天倫之樂。但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父母希望通過子女的婚姻和家庭,讓家族的集體記憶得以延續和拓展。一個新的家庭的成立,意味著會有新的故事、新的經歷、新的記憶加入到家族的記憶長河中。當子女有了自己的孩子,祖輩的故事、家族的習俗、精神的傳承,又有了新的載體。就像我的姑姑,當年結婚時,奶奶特意把家里傳了幾代的銀鐲子送給了姑姑,說:“這鐲子你戴著,以后再傳給你的女兒,讓咱們家的念想一直傳下去。”這只銀鐲子,不僅是一件首飾,更是家族記憶傳承的象征,是奶奶希望家族的精神能通過姑姑、通過姑姑的孩子,一直延續下去的美好愿望。
人類對集體記憶的本能追尋,還體現在對“根”的追尋上。無論是身處異鄉的游子,還是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他們總會想方設法了解自己的家族歷史,尋找自己的祖籍地。每年清明節,都會有無數人回到老家,祭拜祖先,與族人團聚。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尋找自己的“根”,為了從家族的集體記憶中獲取歸屬感和認同感。就像我的一位遠房表哥,他從小在國外長大,英語說得比中文還流利,但他卻一直堅持學習中文,收集家族的資料。去年,他特意回國,回到我們老家的祠堂,對著族譜上的名字,一一詢問長輩們關于這些祖輩的故事。他說:“在國外,我總覺得自己像個沒有根的人,只有了解了家族的歷史,知道了祖輩們的故事,我才覺得自己真正有了歸屬感。”
當無數個家族的集體記憶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就形成了文化。文化是一個群體、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共同的語言文字、價值觀念、道德規范、風俗習慣、藝術形式等的總和,它是集體記憶的具名載體——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名稱,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內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核心,也是集體記憶傳承的重要工具。每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承載著該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從甲骨文到金文,從篆書到隸書,從楷書到行書,漢字的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縮影,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漢字,閱讀古人留下的詩詞歌賦、史書典籍,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狀態,感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就像我們讀杜甫的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能感受到杜甫對百姓疾苦的關懷;讀司馬遷的《史記》,能了解中華民族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變遷。這些詩詞歌賦、史書典籍,都是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結晶,通過漢字的傳承,得以流傳至今。
風俗習慣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集體記憶的生動體現。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往往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人們會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這些習俗,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團圓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先的緬懷。每年春節,無論身處何地,人們都會盡可能地回到家里,與家人團聚,一起度過這個重要的節日。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感受到了節日的氛圍,更傳承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就像我的老家,每年除夕晚上,全家人都會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飯后,長輩會給晚輩發壓歲錢,寓意著保佑晚輩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成長。這個習俗已經在我們家延續了好幾代人,每次發壓歲錢時,長輩們都會說起這個習俗的由來,說起他們小時候過年時的情景。通過這樣的習俗,家族的記憶與民族的記憶相互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藝術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以獨特的方式記錄和傳承著集體記憶。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等藝術形式,都是人們對生活、對情感、對歷史的表達,都承載著豐富的集體記憶。中國的山水畫,講究“意境”,通過對山水的描繪,表達了中國人對自然的熱愛、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追求。就像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面中巍峨的山峰、奔流的溪水、行走的旅人,不僅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色,更蘊含了中國人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中國的京劇,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種藝術形式,演繹著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傳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經典劇目,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京劇的藝術魅力,更讓觀眾了解了歷史故事,傳承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名稱和標識。比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各自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和傳承方式;再比如,埃及文化、希臘文化、印度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各自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藝術和習俗。這些文化,都是不同群體、不同民族集體記憶的具名載體,它們記錄著不同群體、不同民族的過往,傳承著不同群體、不同民族的精神。
然而,文化也具有脆弱性,它可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消失。在現代化進程中,很多傳統的文化習俗、藝術形式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比如,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如剪紙、刺繡、木雕等,由于制作過程復雜、經濟效益低,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學習和傳承,這些手工藝正在逐漸消失;一些傳統的戲曲劇種,由于觀眾減少、演員老齡化等原因,也面臨著生存的危機。當一種文化消失時,與之相關的集體記憶也會隨之淡去,這對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來說,是巨大的損失。
當文化突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被更多不需要具名的人所接受、所傳承,就形成了文明。文明是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它是超越具名的集體記憶,具有更廣泛的包容性和更長久的生命力——文化可能會因為地域的限制、時代的變遷而消失,但文明中那些關于人類共同追求、共同智慧的集體記憶,卻會永遠傳承下去。
文明是由多個文化共同構成的,它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比如,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不僅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使得知識的傳播更加便捷,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火藥的發明,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也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指南針的發明,為航海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和文化往來。這些發明創造,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它們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和應用時,就成為了世界文明的共同財富,成為了人類集體記憶的重要內容。
文明中蘊含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如和平、正義、自由、平等、博愛等。這些價值追求,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向往,它們超越了地域、民族、宗教的界限,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同和追求。比如,和平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為實現和平而努力。無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一帶一路倡議,都是人類追求和平、促進交流合作的體現。這些追求和平的實踐,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人類集體記憶的重要內容。再比如,正義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大同”思想,還是西方的“公平正義”理念,都表達了人類對正義的向往。歷史上,無數人為了追求正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的事跡成為了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正義、維護公平。
文明的傳承方式是多樣的,它可以通過書籍、文物、建筑、藝術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承。書籍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書籍,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人類的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比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對西方哲學、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物是文明傳承的實物證據,它承載著古代人類的生活痕跡和文化信息。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文物,它們不僅是古代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征。通過這些文物,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文明的輝煌,了解到古代人類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內涵。建筑是文明傳承的重要形式,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建筑,都體現了當時的文化特色和技術水平。比如,中國的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的精華,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建筑藝術;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如巴黎圣母院,體現了中世紀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建筑風格。這些建筑,不僅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也是人類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文明具有永續性,它不會因為某個文化的消失而消失,也不會因為某個時代的結束而結束。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很多文化都曾經輝煌過,但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而消失,如古埃及文化、古巴比倫文化等。但這些文化中蘊含的文明成果,如古埃及的天文學、數學、建筑學,古巴比倫的法律、歷法等,卻被傳承了下來,成為了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明成果,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直在影響著人類的發展。比如,古埃及的歷法,對后來西方歷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對后來世界各國的法律制度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家族的集體記憶,到文化的具名傳承,再到文明的永續發展,人類始終在追尋著記憶的傳承。這種追尋,不是為了停留在過去,而是為了在過去的記憶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來。
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似乎越來越容易忘記過去,越來越容易忽視記憶的傳承。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家族歷史一無所知,對傳統的文化習俗毫不關心,對人類文明的成果缺乏了解。然而,記憶的傳承是人類永恒的精神追求,它關乎著人類的身份認同、精神歸屬和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