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年少傳名
- 三國:孔圣之后,教化殖民海外
- 恰在時節逢上君
- 2177字
- 2025-08-22 21:28:32
田楷回到平原,單經與劉備已經早早在這里等候。
“情況如何?”
田楷進入正堂,劉備微微一禮,單經直接了當詢問。
田楷坐下,氣呼呼的喝下一杯酒。
“北海的危機被孔融之子孔令平解決,二三十萬黃巾,直接被那孔令平用三千兵馬收降。
我提出結盟之事,那孔令平竟然還想索要戰馬、甲胄、糧草,當真是孺子小兒。”
說起這件事,田楷依舊還有些憤憤不平。
在他眼中,孔安這就是不識時務。
也就是他們還要與袁紹大戰,抽不出兵馬來收拾孔融與孔安父子,不然多少得給點教訓。
劉備聞言,心中卻是已經沉思起來。
從田楷這番話,他已經可以聽出,如今的北海,似乎已經是孔安在當家做主了。
想到這些,劉備心頭更加不是滋味。
孔安一介孺子,用三千兵馬平定二三十萬黃巾,如今又坐擁北海。
想他至今,還沒有一個著落,連個根基之地都沒有。
雖是平原令,但隨著田楷與單經的到來,他這個平原令,又有什么用?
而單經聞言,心頭也是一氣,臉上滿是冷笑。
“哼,這個孔融,當真是不知好歹。”
單經也完全沒有將孔融放在眼里,畢竟就那點實力,是真不入他們的眼。
隨著田楷將北海的情況說來,單經才勉強重視了些。
能夠拉起一支幾萬人的大軍,這就值得他們重視一些了。
直到田楷說完,單經才緩緩開口。
“此事稍后告知主公吧,現在說正事。
你在北海之時,主公傳來密信,封我為兗州刺史,你為青州刺史。
且你率軍占據齊地,我屯兵平原,玄德去往高唐。”
齊地,也就是如今的青州濟南國。
單經與田楷兩人商議著,劉備只得在一旁出聲應下。
待到離開,劉備依舊還在想著孔安的事跡。
其實北海的事情,平原這邊已經有了一些風聲,孔安的事跡,已經傳了過來。
劉備也并沒有想太多,只是將孔安這個名字記在了心中。
冀州,公孫瓚得到田楷傳來的消息,看了一眼就沒有再去管。
一個孔融,哪怕就是能夠拉起一支幾萬人的大軍,都入不了他的眼。
在他眼中,用黃巾拉起的大軍,能夠有什么戰斗力?
他帶著騎兵一個沖鋒,就能直接擊潰。
至于孔安,更是不在他的眼中。
冀州袁紹處,當有人說了這個消息,袁紹直接沒有怎么去聽,繼續開始接著奏樂接著舞。
而有一青年,脫下袁紹這里的官服,換上常服,時不時用腰間的酒壺喝下一口,一直來到城外。
“本欲去兗州尋找舊友,想不到北海居然出了一個人物,便先去北海看看,再去兗州吧。”
這年輕人騎著一頭驢,絲毫沒有留念后面的富貴,徑直離開。
而這個年輕人所行進的方向,也正是北海所在的方向。
兗州,曹操如今正在頭疼糧草。
雖然收降了從青州過來的百萬黃巾,擇青壯組建數萬新軍,成為了他的新班底,成就了他的地位。
但黃巾雖帶來了極大的裨益,可也有很大的考驗。
那就是上百萬張嘴,以及組建的新軍也需要吃喝,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糧食。
曹操已經將目光再次看向徐州。
上次攻徐州,得到了不少錢糧物資,又殺了徐州數十萬人。
基礎已經打下,徐州又富裕,看得曹操那是格外的眼饞。
然而隨著戲志才帶來北海與平原的消息,曹操眉頭緊皺。
“孔融老兒倒是生了一個不錯的兒子,孔家麒麟兒,名不虛傳。
若有機會,到時收降此人,也可添一助力。”
曹操確實欣賞孔安,能夠說出那些話,還能用三千軍解決二三十萬黃巾,這個本事他怎么能不欣賞。
當初他自己解決百萬黃巾時有讓他感到棘手,曹操心中自知。
雖然他面對的是百萬黃巾,而不是二三十萬,但他的實力,也比孔安強得多。
但他對孔安的這份欣賞,卻只是以收為己用所產生的。
對于人才,曹操一直都是眼饞的,都想收為己用。
曹操對孔安的想法,也就這些,曹操也沒有了更多的想法。
至于北海會不會崛起的事情,曹操是壓根就沒有去考慮過。
一個北海之地,就已經限制了發展,起碼在曹操眼中,就是這樣的。
然而當聽到田楷、單經進入平原,曹操終于是有些動容了。
他很清楚,在沒有先解決平原的單經前,他基本是沒機會出兵徐州了。
而接下來不過一月不到的時間,也印證了曹操所想。
袁紹送來書信,讓他出兵與臧洪一道,解決平原的幽州軍。
徐州,如今的徐州牧陶謙,陶恭祖在知道北海的消息后,卻是笑了,感嘆孔融生了一個好兒子。
陶謙雖是感嘆,但心中更多的是感慨。
如今他年紀大了,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但看看自己的兩個兒子,是真的讓他揪心,無一人可以托付大事。
原本孔融的兒子也不起眼,偏偏孔安異軍突起,不僅有大志,能夠說出那些話,還真有能力解決北海二三十萬黃巾,這讓他很是刮目相看。
因為哪怕是讓他去解決二三十萬黃巾,陶謙都會頭疼。
再對比一番自己的兒子,更是什么話都不想說了。
本來他和孔融的兒子都是傻子,結果孔融的開竅了,但他的,還是沒有變化。
他與孔融也認識多年,有些交情。
隨后陶謙派出糜竺,又調集了千斛糧食,讓糜竺一同帶去北海,為孔融與孔安慶賀,同時看看孔安。
陶謙這樣做,也是在為徐州,為他自己而準備。
他清楚曹操想要得到徐州的心不會死,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打來。
到了那時,他需要強援。
公孫瓚與袁紹大戰分不開身,現在北海有了孔安,開始冒頭,他希望能夠加深聯系,起碼徐州危難之時,能夠找到一個可靠的盟友。
本身他與孔融就是熟人的情況下,他更傾向于北海。
而讓糜竺觀察孔安,也是他為了自己而考慮。
接到這個任務的糜竺,倒是并沒有在意。
北海孔安之名,既然傳到了徐州,他也是知道的。
尤其是他的商隊往來各地,他得到的消息,可是更多。
對于這么一個異軍突起的年輕人,糜竺心中,也是有興趣的。
一時間,北海孔安之名,漸漸在外面泛起了一絲波瀾。
但,也僅此而已了。
可至少,如今的孔安,也并非當初那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