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親自回復
- 財富自由,從教人填志愿開始
- 泛海歸舟
- 3325字
- 2025-08-27 20:02:10
陳如軒公司逐漸開始涉及多個領域,并且與多家合作方達成了協議。
不過對于陳如軒來說,做教育輔導咨詢業務,一直都是核心業務。
這時他正在辦公室內親自處理很多APP用戶的咨詢問題。
“陳老師你好,我現在已經大四了,一直找不到畢業方向,我是博物館學專業,這也是父母給報的,自己并不熱愛。”
陳如軒一看到這條文字信息,他便覺得這個學生與之前的很多例子都一樣。
于是他立即做出了回復。
陳如軒指尖在鍵盤上敲得飛快,第一句就戳中了學生藏在字里的委屈:“先別慌,你不是不適合這個專業,是沒找到它和你熱愛的連接點。”
學生幾乎是秒回,對話框彈出一行帶著驚嘆的文字:“陳老師您怎么知道?我總覺得自己學了四年像白學,爸媽還說我不懂事。”
陳如軒沒繞彎子,直接拆解博物館學的“隱藏價值”:“你以為這專業只能去博物館坐班?其實策展能力、文物故事挖掘、文化場景搭建,都是現在市場搶著要的本事。”
他頓了頓,又補充了一句,故意留了個鉤子:“比如最近我們剛和三家文化公司簽了合作,他們缺的就是能把‘老物件’做成‘新流量’的人。”
學生的消息緊跟著跳出來,語氣里的迷茫少了大半:“真的嗎?可我沒做過這些,連實習都沒找過相關的。”
陳如軒早有準備,敲出一串具體方向:“第一,你可以試著把學校里做過的文物研究報告,改成適合小紅書、抖音的文化科普文案,這是練手;第二,我們下周有個研學機構的實訓名額,專門做青少年文物研學活動,你要不要來?”
學生顯然被說動了,對話框里的文字帶著猶豫又期待的勁兒:“我能行嗎?萬一搞砸了怎么辦?”
陳如軒直接甩了個案例過去,用事實給學生打氣:“去年有個學考古的學生,跟你情況差不多,后來在實訓里做了個‘三星堆盲盒研學課’,現在已經是那家機構的課程主管了,月薪比同屆去博物館的高3000多。”
這句話剛發出去,學生就發了個激動的表情包:“陳老師!我想試試!那個實訓怎么報名?”
陳如軒沒讓學生等,直接把合作方負責人的微信推了過去:“加這個微信,報我名字,說要參加文物研學實訓,他們會給你發資料,今晚就能確定名額。”
學生連說了三個“謝謝”,對話框里還飄著“終于有方向了”的感慨,陳如軒看著屏幕,指尖又移到了下一個咨詢窗口。
不過沒等他敲字,剛才那學生又發來一條消息:“陳老師,我爸媽要是不同意怎么辦?他們一直想讓我考博物館的編制。”
陳如軒笑了笑,給出了最實用的建議:“你先把實訓的方案和那個考古學生的案例整理一下,跟爸媽說‘先試一個月,要是沒成果,我再專心考編’,大多數父母怕的不是你選別的路,是怕你沒方向地亂撞。”
學生秒回:“對哦!我怎么沒想到!謝謝陳老師,我現在就去整理!”
看著學生頭像暗下去,陳如軒才點開下一個咨詢,是個學英語的大二學生,說想做跨境教育卻不知道從哪入手。
陳如軒沒多問,直接扔了個鏈接:“這是我們剛和跨境教育平臺合作的‘英語+小語種’陪練項目,你可以先注冊當志愿者,既能練口語,又能攢經驗,下個月表現好還能簽兼職合同。”
那個大二學生幾乎是立刻回復:“哇!陳老師您這資源也太及時了吧!我昨天剛跟同學聊起這個,還愁沒渠道呢!”
陳如軒簡單回了句“好好做,有問題隨時找我”,就切回了博物館學學生的對話框,果然,學生已經發來消息說爸媽同意了,還加了合作方負責人的微信。
合作方負責人也很快給陳如軒發了條消息:“陳總,你推薦的這個學生很積極,我們已經把實訓大綱發她了,下周就能入職。”
陳如軒回了個“麻煩多帶帶”,又想起什么,補充道:“她對文化傳播挺感興趣的,你們那個‘非遺進校園’的項目,可以讓她試著寫個初步方案。”
負責人秒回:“沒問題,正好缺個懂文物背景的,她來剛好補短板。”
過了大概一周,博物館學學生主動給陳如軒發了個文檔,標題是《“非遺皮影+文物故事”研學課方案》,還附了句:“陳老師,這是我根據實訓做的方案,負責人說可以試著落地!”
陳如軒點開文檔,越看越點頭,方案里把皮影戲和當地博物館的清代皮影文物結合,還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迷你皮影的環節,既有趣又有文化內涵。
他直接回復:“方案很好,尤其是動手環節,抓住了青少年的興趣點,下周落地的時候我去看看。”
學生發來個驚喜的表情包:“真的嗎?陳老師您能來?我還怕自己搞不好呢!”
陳如軒回了句“放心”,就把這件事記在了日程上,他知道,對這個學生來說,第一次方案落地,比任何鼓勵都管用。
到了實訓方案落地的那天,陳如軒特意抽了下午的時間去了研學基地,剛到門口就聽見里面傳來笑聲。
他走進去一看,學生正拿著自己做的迷你皮影,給一群小學生講清代皮影文物的故事,眼神里的自信和當初迷茫的樣子完全不一樣。
等活動結束,學生看到陳如軒,趕緊跑過來,語氣里滿是興奮:“陳老師!剛才有個家長說想讓孩子報長期班,負責人說這個方案可以做成系列課!”
陳如軒拍了拍她的肩膀:“做得好,這就是你專業的價值,不是只能在博物館里,是能把文化帶出去。”
學生眼眶有點紅:“要是沒您當初點醒我,我現在還在愁畢業找不到工作呢,說不定真的就隨便考個編了。”
陳如軒笑了笑:“我只是給了你個方向,真正做事的是你自己,接下來有什么打算?”
學生立刻說:“負責人說想跟我簽正式合同,讓我畢業后負責‘文物研學’系列課的開發,薪資比我之前想的博物館編制還高!”
陳如軒點點頭:“那很好,不過別忘了,你的專業還能和更多領域結合,比如文化IP運營、文物數字化,以后有想法隨時找我。”
學生用力點頭:“一定!陳老師,我爸媽今天也來了,他們剛才看了活動,說沒想到我能把專業用成這樣,還說以后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陳如軒順著學生指的方向看過去,一對中年夫妻正笑著朝這邊點頭,他也禮貌地回了個微笑,心里清楚,這才是教育咨詢該有的樣子——不是替人做選擇,是幫人找到自己的路。
沒過多久,那個學英語的大二學生也發來消息,說自己在跨境教育平臺的兼職做得很好,已經有了固定的學生,還攢了第一筆稿費。
陳如軒回了句“繼續加油”,又點開了新的咨詢窗口,是個學設計的大三學生,說想做教育類設計卻沒資源。
他沒猶豫,直接把和教育科技公司合作的“課件視覺設計”項目推了過去:“這個項目需要把知識點做成漫畫和動畫,你可以提交作品集,通過就能參與,項目結束有實習證明,表現好還能留用。”
設計專業的學生很快回復:“陳老師!您這也太懂我們了吧!我之前投了好幾個實習,都因為沒教育行業經驗被拒了,這個正好!”
陳如軒看著屏幕上不斷彈出的感謝消息,想起自己當初做教育輔導咨詢的初衷——不是為了賺多少錢,是想幫更多像這些學生一樣的人,不被專業限制,不被迷茫困住。
他喝了口桌上的茶,指尖又在鍵盤上動了起來,下一個咨詢的學生,說自己學金融卻想做教育投資,陳如軒已經開始在腦子里梳理相關的合作資源了。
畢竟對他來說,教育輔導咨詢從來不是簡單的答疑,是給每個有困惑的學生,搭一座通往自己熱愛的橋,而他手里的資源,就是搭橋的磚。
又過了一個月,博物館學的學生發來喜訊,說自己負責的“文物研學”系列課已經簽了三個學校的長期合作,還被當地文旅局評為“優秀文化傳播項目”。
她還附了張照片,是自己站在項目表彰會上的樣子,手里拿著證書,笑容特別燦爛。
陳如軒把照片存了下來,偶爾會拿給新咨詢的學生看,告訴他們:“沒有沒用的專業,只有沒找到方向的人,只要找對了路,你也能像她一樣。”
有一次,一個學歷史的學生問他:“陳老師,我要是做教育類的歷史內容,會不會沒人看啊?”
陳如軒直接把博物館學學生的案例和那個考古學生的“三星堆盲盒”項目一起發了過去:“你看,歷史可以做成研學課,可以做成盲盒,可以做成短視頻,關鍵是你會不會把它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
那個學歷史的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還能這樣!我之前總覺得歷史只能在課本里,沒想到能這么玩!”
陳如軒回了句“大膽試”,就繼續處理下一個咨詢,他知道,每一個被點醒的學生,都會成為新的例子,去激勵更多迷茫的人。
而他的教育輔導咨詢業務,也在這些成功案例的積累下,越來越受歡迎,很多學生都是通過同學推薦來的,說“陳老師能幫你找到別人看不到的路”。
有時候,合作方也會主動找他,說想和他的公司合作更多教育項目,因為“陳總推薦的學生都很靠譜,方案也很有想法”。
陳如軒總是笑著答應,然后把更多的資源對接給有需要的學生,他知道,只有學生成功了,他的核心業務才算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