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篇報道
- 財富自由,從教人填志愿開始
- 泛海歸舟
- 2879字
- 2025-08-26 20:48:05
江南日報社大樓內,林小雅正在親自撰寫一篇關于陳如軒的個人報道文。
“林副總編,平常也沒見你這么鄭重地親自上手啊。”
“這個不一樣,陳如軒現在是江南市教培行業的領軍人物,咱們社這幾年很少宣傳這些。”
林小雅深知,陳如軒能快速發展崛起,并且在這個行業獨占鰲頭,十分具有宣傳意義。
隨后她輸完最后一個字,對著一旁的編輯道:“把這篇社論發到咱們的賬號上。”
編輯的手指剛點下“發布”鍵,江南日報社官方賬號的后臺就跳出了第一條閱讀記錄,紅色數字像春天的新芽,蹭地往上冒。
不到一分鐘,評論區里就多了第一條留言,是網名叫“陪讀媽媽李姐”的用戶:“終于看到報社寫陳如軒了!我家娃在他機構學了半年,數學從及格線提到了80多分,老師真的很負責!”
這條評論剛冒頭,底下就跟著疊了樓,另一個ID“晨光里的向日葵”很快回復:“+1!我之前對比了五家教培機構,就陳如軒這里敢承諾‘不滿意一周內全額退費’,我當時還怕有套路,結果真退過一次試聽費,一分沒扣!”
寫字樓里,剛結束上午會議的張女士點開朋友圈,同事轉發的這篇社論正好彈出來,標題《從一線教師到行業標桿:陳如軒和他的“用心教培”路》格外醒目。
她快速往下劃,看到報道里寫陳如軒放棄重點中學的編制,從零開始辦機構,第一間教室只有20平米,卻堅持“每個孩子都要有個性化教案”,突然想起上周接孩子時,機構老師拿著手寫的學情分析跟她細聊,眼眶一下子熱了。
張女士立刻把報道轉發到家長群,附言:“之前總有人說教培機構只認錢,看看這篇,陳如軒是真的在做教育!”
群里瞬間炸了鍋,“可樂媽媽”秒回:“我家娃上周參加了他們的公益作文課,老師免費改了三篇作文,還送了手寫的寫作技巧筆記,當時就覺得這機構不一樣!”
“軒軒爸爸”也接話:“你們注意到沒?報道里說陳如軒每年拿利潤的10%做公益課,專門幫留守兒童補課,我家小區旁邊的社區服務中心,每周六都有他們的老師去上課!”
地鐵2號線上,剛畢業的上班族小林刷到這篇社論,忍不住跟旁邊的同事吐槽:“之前我媽總催我報教培班考公,我怕被坑一直沒敢報,現在看陳如軒這機構,居然有‘未上岸全額退學費’的承諾,要不我也去試試?”
同事湊過來看了兩眼,突然拍了下大腿:“哎!我表哥就是在他那報的面試班,去年上岸了市教育局,說老師全是有體制內經驗的,講得特別實在,沒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路!”
小區的長椅上,退休教師王大爺戴著老花鏡,翻著剛送到的江南日報紙質版,社論就登在第三版的顯要位置。
旁邊下棋的老周湊過來問:“老王,看啥呢這么入神?”
王大爺指著報道里的句子念:“‘教培不是賣課程,是幫孩子找方向’,這話講得在理!現在好多機構就知道推高價課,陳如軒這小伙子,我之前在社區聽過他的公益講座,講怎么幫孩子培養學習習慣,全是干貨,沒一句虛的!”
老周立刻接過報紙:“真這么好?我孫子明年要升初中,正愁找不著靠譜的輔導班,回頭我讓兒子看看這篇報道!”
陳如軒教培機構的前臺,客服小吳剛掛了一個咨詢電話,又有新的來電打進來,她笑著跟旁邊的同事說:“今天電話快被打爆了,十個有八個都說‘看了江南日報社的報道來的’,還有人直接問‘報道里說的個性化教案,現在能預約嗎’!”
同事手里拿著打印好的社論,正被來上課的學生圍著看,初三的小敏指著報道里的照片說:“你們看!這是我們班主任李老師,報道里說她為了幫我補物理,每天下班留到晚上八點,真的超感動!”
旁邊的男生也跟著說:“我上次生病缺了課,陳校長親自給我補的數學,還說‘落下的知識點一個都不能少’,當時我就覺得,這機構沒選錯!”
網絡上,有個ID叫“理性吃瓜君”的用戶突然在評論區質疑:“這么吹是不是收了廣告費啊?現在的媒體不都這樣,拿了錢就寫軟文!”
這話剛發出去,立刻被幾十條回復淹沒,“陪讀媽媽李姐”直接曬出截圖:“我去年投訴過其他機構亂收費,江南日報社還幫我跟進過,最后退了錢,這報社從不拿讀者當傻子!”
“晨光里的向日葵”也補刀:“我查過陳如軒的公益記錄,去年給山區學校捐了500套圖書,今年又開了三個免費的暑假班,這些都是有官方報道的,不是靠報社吹出來的!”
“理性吃瓜君”沒再回復,評論區里的討論卻更熱烈了,有人開始分享自己被不良教培機構坑過的經歷,對比之下,更覺得陳如軒的機構難能可貴。
“之前報過一家機構,交了一萬多,老師上課總玩手機,想退費還扣了我50%的違約金,要是早有江南日報社的報道,我也不會踩坑!”
“是啊!現在能有媒體敢說實話、推薦真靠譜的機構,太不容易了,必須給江南日報社點個贊!”
林小雅坐在辦公室里,編輯拿著平板跑進來,聲音里滿是興奮:“林副總編!您快看!報道發布才兩個小時,閱讀量已經破十萬了,評論區好評率99%,還被本地的‘江南生活通’‘都市快報’好幾個大V轉發了!”
林小雅接過平板,看著滿屏的正面評論,嘴角忍不住上揚,她想起寫報道時,特意去機構蹲了三天,看到老師陪著學生改作業到深夜,看到陳如軒親自給家長講課程規劃,就知道這篇報道沒有寫錯。
正看著,她的手機響了,是市教育局的劉科長打來的:“林副總編,你們今天發的關于陳如軒的報道,我們局里的人都看了,寫得很真實!現在教培行業需要這樣的標桿,以后你們多挖掘些這樣的正面典型,我們教育局也會全力支持!”
掛了電話,林小雅走到窗邊,看著樓下街道上往來的人群,突然看到兩個家長正拿著江南日報,指著社論的部分討論著什么,臉上滿是認可的神情。
她想起早上編輯問她“為什么這么鄭重”,現在終于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媒體的意義,就是把真實的美好傳遞出去,幫市民找到值得信任的人和事。
下午三點,報道的閱讀量突破了十五萬,#江南日報推薦教培標桿#的話題悄悄爬上了本地熱搜榜,排在第十位。
熱搜下面,越來越多的市民分享自己的經歷,有人說“已經預約了陳如軒機構的試聽,希望孩子能遇到好老師”,有人說“感謝江南日報社,幫我們避開了教培的坑”,還有人說“要是每個行業都有這樣的標桿,咱們老百姓的日子就更省心了”。
陳如軒本人也給林小雅發來了消息:“林副總編,謝謝您和報社的認可,我們一定會更用心做教學,不辜負大家的信任。”
林小雅回復:“這是你們用實力換來的,我們只是做了媒體該做的事。”
傍晚時分,報社的走廊里傳來編輯們的歡呼聲,原來報道的閱讀量已經破了二十萬,還被省教育廳的官方賬號轉發了,配文:“教培行業當以‘用心’為先,為江南日報社的真實報道點贊!”
林小雅走過去,看到編輯們圍著電腦,興奮地討論著評論區的留言,有人說“今天接了好幾個讀者的電話,說要訂全年的報紙”,有人說“還有其他行業的企業聯系我們,想做真實的品牌報道”。
總編輯也走了過來,拍了拍林小雅的肩膀:“小雅,這篇報道做得好!不僅提升了報社的公信力,還幫市民解決了‘找靠譜教培’的難題,這才是我們江南日報社該有的樣子!”
林小雅笑著點頭,心里滿是成就感,她知道,這篇社論的意義,不止是宣傳了一個行業標桿,更是讓市民看到了媒體的溫度——不吹捧、不盲從,只把真實的美好,送到大家眼前。
晚上,林小雅下班回家,路過小區門口的水果店,老板看到她,笑著打招呼:“林副總編,今天看了你們報社寫的陳如軒的報道,我已經給我家閨女報了他們的英語班,謝謝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