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這天,天剛蒙蒙亮,祠堂旁邊的戲臺就熱鬧起來。趙老頭帶著幾個后生在戲臺柱子上纏紅綢,新搭的木臺還帶著松木香,被晨露打濕的木板踩上去“吱呀“響,倒像是誰在底下哼著調子。
我往戲臺搬折疊椅,路過便利店時,看見門檻上坐著個穿黑布褂的老漢,懷里抱著面銅鑼,銅面磨得發亮,邊緣卻豁了個口子。他正用塊絨布擦鑼邊,動作慢得像怕碰碎了啥寶貝,晨光落在他佝僂的背上,把影子拉得老長。
“大爺,您這鑼......“我放下椅子湊過去。老漢抬頭時,我看見他右眼珠是渾濁的,像是蒙著層白翳,左眼角有道疤,從眉骨一直劃到顴骨,看著有些年頭了。
“鳳鳴班的開戲鑼。“老漢把鑼往懷里緊了緊,聲音沙啞得像被砂紙磨過,“當年我是敲鑼的,人都叫我老鑼。“
老鑼!爺爺手札里提過這號人物,鳳鳴班的武場師傅,一手鑼敲得出神入化,《夜深沉》的點子能把臺下的叫好聲壓下去。戲樓著火那晚,他抱著鑼從后墻跳出去,摔斷了腿,從此沒了音訊。聽說他右眼是被張老爺的管家用煙袋鍋戳瞎的,就因為敲錯了個拍子。
“您這眼......“
“不礙事。“老鑼用袖子擦了擦鑼面,豁口處的銅色發烏,“當年小紅杏唱《挑滑車》,我敲錯了個急鑼,張老爺的管家上來就給了我一煙袋,罵我'耽誤貴人聽戲'。小紅杏護著我,說'是我身段慢了',把過錯攬了去。“
他的話剛落,戲臺那邊傳來陣歡呼,蘇晚舉著件戲服喊:“劉老板,快來看看這行頭!“我讓老鑼先去便利店歇腳,自己往戲臺跑。林曉正穿著鳳冠霞帔試妝,水袖一甩,銀飾“叮鈴“響,倒真有幾分小紅杏的模樣。
“老鑼師傅來了?“蘇晚笑得眼角堆起褶子,“當年他敲的鑼,能把三里地外的野兔驚起來。“
回到便利店時,老鑼正對著櫥柜里的賬冊發呆,懷里的銅鑼被摩挲得發燙。看見林曉,他突然站起來,右腿不太靈便,卻走得穩當:“像......這眼神像!小紅杏當年登臺前,眼里也有這股子亮勁兒,跟揣了星星似的。“
林曉從包里掏出個錄音筆:“老鑼師傅,您給說說當年的鑼鼓點?我總覺得跟譜子上的不一樣,少點啥。“
“少點活氣。“老鑼把銅鑼往柜臺上一放,用手指關節敲了敲豁口,“《玉堂春》起霸那陣子,鑼點得忽快忽慢,快時像雨點砸在瓦上,慢時像棉花掉在地上——得跟著臺上人的氣口走,譜子記的是死的,人是活的。“他突然停住,喉嚨動了動,“有回石頭哥演武松,我敲得急了,他差點閃了腰,下臺卻跟我說'老鑼哥,你這鑼能提神'。“
馬拴柱提著個食盒進來,里面是剛烙的油餅:“老鑼哥,嘗嘗這餅,蘇大姐按當年的方子做的,就著咸菜吃,跟后臺的味道一個樣。“
老鑼拿起油餅,咬了一口,眼睛亮了:“就是這味!當年石頭總搶我的餅,說'敲鑼的力氣大,該多吃點',其實他是怕我不夠吃。“
柜臺后的戲匣子突然轉了起來,傳出段《夜深沉》的鼓點,鑼聲清脆得像冰裂,正是老鑼的手法。老鑼的手抖了起來,把銅鑼往柜臺上一放,用手指敲了個急鑼,“哐哐“響,跟戲匣子里的調子嚴絲合縫。
“是這意思......“他的聲音發顫,“當年我總在后臺練這曲子,小紅杏說'老鑼哥,等咱唱紅了,就讓你這鑼聲響遍全省'。“
李醫生背著藥箱進來,看見老鑼就樂了:“爺的醫案里提過您,說'老鑼有頑疾,右腿風濕,需用艾草熏'。“他從藥箱里掏出個布包,“這是我按方子配的藥,您試試。“
老鑼接過布包,里面的艾草還帶著清香:“秦郎中是好人......當年我腿摔斷了,他背著藥箱走了十里地來給我治,分文不取,說'都是苦命人'。“
陳建國舉著相機進來,對著老鑼的銅鑼拍個不停:“這鑼可得好好收著,將來放進展柜,讓游客都聽聽當年的聲響。“
老鑼突然把鑼抱在懷里,像是怕被搶走:“這鑼不能放展柜......得敲。“他往戲臺方向瞅,“開戲前,得有這聲鑼,不然小紅杏她們不認。“
日頭爬到頭頂時,戲臺前已經擠滿了人。老鑼被扶到臺邊,懷里抱著銅鑼,林曉站在他旁邊,鳳冠上的流蘇垂到肩頭。趙老頭喊了聲“開戲“,老鑼深吸口氣,掄起鑼槌往豁口旁邊敲去——
“哐——“
鑼聲亮得像道閃電,穿透了臺下的喧鬧,祠堂頂上的麻雀“呼啦啦“飛起來,遠處的鎮魂窟方向傳來陣回聲,像是有人在應和。林曉水袖一甩,開口唱道:“蘇三離了洪洞縣......“
老鑼的眼睛突然濕了,渾濁的右眼滾出滴淚,砸在鑼面上,“啪“地暈開個小水點。他的鑼點跟著唱腔走,快時疾風驟雨,慢時細水長流,倒像是當年的鳳鳴班,真的站在了臺上。
我站在便利店門口,看著戲臺上的光影,聽著老鑼的鑼聲,突然明白爺爺為什么守著這店——不是為了那些物件,是為了讓這些聲音能再響起來,讓那些被時光磨啞的嗓子,能再亮一次。
戲唱到一半時,老鑼的腿有些吃不消,陳建國要扶他去歇著,他卻擺擺手:“再敲一段......小紅杏當年總說,老鑼哥的鑼能把死人敲活,我得讓她聽聽,我還行。“
臺下的叫好聲浪一波高過一波,村里的老人抹著眼淚,城里來的游客舉著相機拍個不停。蘇晚和馬拴柱坐在頭排,跟著調子輕輕晃,像是回到了當年的戲樓。
日落時戲散了,老鑼抱著銅鑼坐在戲臺邊,誰叫都不動。我遞過去瓶水,他接過去,卻往鑼面上倒了點,用手指抹勻了,像是在給老伙計擦汗。
“當年的人......就剩我了。“他望著空蕩蕩的戲臺,“石頭、青鳳、小紅杏......都走在我前頭,就留著我敲這破鑼。“
“他們沒走。“我指著戲臺柱子上的紅綢,“您聽,這鑼聲里,他們都在跟著唱呢。“
老鑼突然笑了,眼角的疤擠成個月牙:“你說得對......這鑼聲能傳十里地,他們肯定聽見了。“
往回走時,老鑼把銅鑼遞給我:“放你店里吧,跟那些物件作伴。“他摸了摸鑼上的豁口,“當年小紅杏說,這豁口是老天爺留的記號,讓咱記著疼,也記著暖。“
我把銅鑼掛在戲匣子旁邊,銅面映著窗外的晚霞,亮得像面鏡子。老鑼、蘇晚、馬拴柱、李醫生......這些當年的親歷者聚在柜臺前,看著櫥柜里的鳳冠、賬冊、藥箱,像是在跟老伙計們打招呼。
夜里關店門,聽見戲臺方向傳來陣鑼聲,“哐哐“響,正是老鑼的調子。我往那邊看,月光下的戲臺空無一人,鑼聲卻越來越亮,混著院角杏樹的沙沙聲,像是有人在唱未完的戲。
墻上的日歷翻到了處暑,離秋分還有一個月。趙老頭說,要把老鑼的故事刻在戲臺柱子上,讓后人都知道,這山里有過個敲鑼的老漢,用一面豁口的鑼,敲亮了多少苦日子。
便利店的燈還亮著,照著滿柜的舊物,也照著新來的銅鑼。我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就像老鑼的鑼聲,哪怕豁了口,也照樣能穿透歲月,把那些深埋的念想,敲得熱熱鬧鬧。而明天,又會有新的人來,帶著新的牽掛,把這出戲,接著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