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開學那天,林薇站在一中校門口,看著“第一中學“四個燙金大字,突然想起紅榜上左右并列的兩張榜單。手里的行李箱滾輪在地面上發出輕微的聲響,像在數著和某個人的距離。
張琪從后面追上來,拍了她一把:“發什么呆呢?再不去報到就要排隊了!“她的馬尾辮晃來晃去,校服裙擺在風里揚起小小的弧度,“我剛看了分班表,咱倆居然在一個班!陳默在三班,離得不遠。“
林薇“嗯“了一聲,跟著她往教學樓走。走廊里擠滿了新生,穿著和她一樣的藍白校服,臉上帶著既興奮又忐忑的神情。她的目光下意識地在人群里掃過,總覺得能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穿著白T恤,背著黑色書包,笑起來眼角會彎成好看的弧度。
可直到報完到、找到座位,那個身影也沒出現。
高一的課程比初三難了不止一個檔次。林薇的理科優勢依舊明顯,物理課上總能第一個解出老師出的難題,數學卷子上的壓軸題也很少能難住她。只是每次解幾何題時,她總會習慣性地在草稿紙邊緣畫一條輔助線,畫完才發現,身邊已經沒有那個會用不同顏色筆標注解題步驟的人了。
陳默經常來找她。有時是在課間,抱著練習冊站在一班門口喊她的名字;有時是在午休,拎著兩袋熱乎的包子,說“食堂今天的梅干菜包不錯“。他會和她討論物理題里的臨界條件,會分享數學競賽的備考資料,偶爾還會提起:“上周和劉洋去打球了,他說二中的物理老師講課很有意思。“
每次聽到“劉洋“兩個字,林薇的心都會輕輕跳一下,卻只是平靜地問:“他還好嗎?“
“挺好的,“陳默咬著包子說,“上次模擬考又是年級第一,跟你一樣,都是'學神'級別的。“
林薇低下頭,繼續演算手里的題,筆尖卻在紙上頓了頓。
張琪看出了些端倪,某次午休時趴在她桌上說:“陳默對你有意思吧?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林薇翻著物理書,漫不經心地說:“他就是覺得我理科好,想找個伴刷題。“
“刷題需要天天送早餐嗎?“張琪撇撇嘴,“你是不是還在想劉洋?“
林薇的手指猛地攥緊了書頁,沒說話。
高二上學期的一個周末,林薇去書店買習題冊,遠遠看到兩個熟悉的身影在籃球場打球。是陳默和劉洋。劉洋穿著二中的校服,動作依舊靈活,投籃時躍起的瞬間,陽光在他身上鍍了層金邊。陳默在他對面防守,兩人偶爾擊掌,笑著說些什么,像初三時一樣默契。
林薇下意識地躲到了書店的玻璃門后,看著他們打完球坐在場邊喝水。劉洋從書包里掏出個保溫杯,擰開蓋子遞給陳默,自己則拿起旁邊的礦泉水瓶。那個保溫杯,林薇認得——是初三冬天,他用來給她裝姜茶的那個。
她突然覺得手里的習題冊有點沉,轉身離開了書店。
高二下學期,陳默在一個晚自習后,把林薇叫到了操場。月光落在跑道上,泛著清冷的光。他看著她,眼神認真:“林薇,我喜歡你,你愿意做我女朋友嗎?“
林薇愣住了,心跳得飛快,卻不是因為心動,而是因為慌亂。她張了張嘴,想說“對不起“,卻聽見自己說:“我...我還沒想好。“
陳默眼里的光暗了下去,卻還是笑了笑:“沒關系,我可以等。“
從那天起,陳默依然像以前一樣找她討論題目,只是眼神里多了些小心翼翼。林薇卻開始下意識地躲著他,有時在走廊里遇見,會假裝沒看見,快步走開。張琪說她別扭,林薇卻不知道該怎么解釋——她對陳默只有同學間的欣賞,沒有他想要的那種喜歡,可她又說不出口,怕傷了他,也怕打破現在的平衡。
這種微妙的平衡,在高三上學期被打破了。林薇在食堂看到陳默和三班的文藝委員坐在一起吃飯,男生給女生夾菜,女生笑著喂他喝湯,動作自然又親昵。張琪在她耳邊罵陳默“渣男“,林薇卻只是平靜地把一塊排骨夾到碗里,慢慢嚼著。
原來拒絕的話,不用說出口,也能被聽見。
那天晚上,她在自習室刷題到很晚。窗外的月光和初三晚自習時一樣亮,她看著幾何題里復雜的輔助線,突然想起劉洋曾經說過:“解不出來就先放放,換個思路可能就通了。“
她合上書,趴在桌上,第一次在高中時期哭了。不是因為陳默,而是因為委屈——委屈自己明明沒做錯什么,卻要經歷這些拉扯;委屈那個曾經能讓她安心刷題的角落,再也找不回來了。
高三的日子被試卷和倒計時填滿。林薇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中,成績穩坐年級第一,成了老師口中“最省心的學生“。有人給她寫情書,她看都沒看就塞進了抽屜;有人約她周末去看電影,她笑著說“要刷題“。張琪說她成了“學習機器“,林薇卻知道,她只是想抓住點什么——比如試卷上的分數,比如解出難題時的成就感,這些是不會變的,是能讓她安心的。
高考結束那天,林薇在教學樓前最后一次見到陳默。他的女朋友挽著他的胳膊,兩人正在討論去哪里旅游。看到林薇,陳默愣了一下,想說什么,最終只是點了點頭。
林薇也點了點頭,轉身離開。陽光落在她的背影上,像給她鍍了層鎧甲。她知道,這段從初三開始的、被旁人誤會的情愫,終于畫上了句號。
只是在填報志愿的時候,她鬼使神差地選擇了本省的重點大學,而不是最初想去的北方名校。或許是潛意識里覺得,離得近一點,總能有機會,再遇見那個在紅榜上,和她隔著一張紙距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