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伏氏
- 漢末:陛下何故造反?
- 有道長言
- 2000字
- 2025-08-20 20:51:06
“陛下雖為天子,旬日以來唯咽糲食,而每至宵深,唯有此蜜水方可稍慰圣懷。”
趙綏說罷,看向老實端著蜜水仔細聆聽的徐晃,道:“陛下對將軍之厚愛,可見一斑。”
寥寥數語入耳,讓徐晃渾身一震,瞬間覺得手中的蜜水猶如千斤之重,重的讓他差點端不起來。
“徐校尉宜速飲之,毋負陛下隆恩。”
趙綏說罷,特意轉身入內,給徐晃留下一個獨自思考的空隙。
外面的天寒冷刺骨,可徐晃卻感受到自碗底傳來的陣陣暖意。
他端起碗,將蜜水送入口中,溫熱甘甜的糖水下肚,倒是讓他渾身都暖和了起來。
徐晃恭敬的將碗中蜜水喝完,不多余一滴,末了,復又呢喃自語。
“晃何德何能,竟得天子隆恩………”
···
伏德拜別天子后,先將自己的妹妹護送回去,而后馬不停蹄趕回了營帳,剛一進去,便見已有二人守在里側。
“見過父親,兄長。”伏德向金吾衛(wèi)伏完,長兄伏典依次行禮。
二人點頭示意,伏典先走過去將門合掩,復又轉身,言語急切又期待:“如何?”
在父親和長兄期待的目光下,伏德搖了搖頭。
“我護送壽兒前去陛下寢居,不曾想又遭董承阻攔,這次那人尤其過分,阻擾不說,竟在算好的帝后合寢之日將貴人董氏也領了過去!”
饒是今晨已經發(fā)生過的事,可再說起來,伏德卻仍是心中憤憤不平。
“注意言行。”
伏完背手起身,雖然心中失望,但素來的謹慎讓他格外注意言語之間的分寸。
“眼下時局動蕩,全賴董承,楊奉護駕,即便他做事違矩,你也不可這般口無遮攔。”
伏德撇了撇嘴,深吸了一口氣,應下:“是,兒子知錯了。”
屋內突然陷入一片寂靜之中,伏德察覺不對,抬頭再去看時,卻見屋內氣氛沉重,父親與長兄來回踱步,沉默不語,似乎在為皇后又未得寵幸而憂心忡忡。
看出了二人的憂慮,伏德眉頭上挑,面上浮現笑意。
“然不瞞父兄,陛下今日未與壽兒同寢,實慮渡河艱辛,欲令中宮歸養(yǎng)調理而已,況天子待壽兒甚為溫煦,柔情繾綣,噓寒問暖,儼然少年伉儷。”
“哦?”伏完聽罷,終于停下了腳步,似乎很是意外。
“竟有此事?”
這無疑是他這幾日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兒子怎敢欺瞞父親。”
伏德信誓旦旦,復又想到了什么,頗為神秘的湊近:“還有一事,更見陛下厚待中宮,恩澤伏氏之深。”
伏典聽罷,先一步走近,急欲聽聽是何等之事。”
“陛下親口所說,要在渡河之后再讓官吏選出一個良辰吉日,與皇后行夫妻之禮,并且,還說,漢室需要嫡嗣來穩(wěn)定人心。”
嫡嗣?!
不出伏德意料,面前二人聽罷皆是一驚。
靈帝膝下僅有二子,長子即少帝,已經被賊人董卓所害,當今天子是唯一的正統(tǒng)血脈,綿延子嗣一事事關國運,更關乎漢室宗祚。
倘若陛下只是說漢室需要皇子來穩(wěn)定人心也就罷了,可偏偏說的是嫡嗣二字。
這不就是擺明了暗示他們,若皇后有子,則未來的儲君極有可能會出自他們伏氏一脈!
“千真萬確?你不是在玩笑兄長嗎?”伏典一把撈起跪在地上的伏德,方才那話聽得他熱血上涌,卻又不敢確信。
“真的!我怎敢欺瞞父親與兄長。”
伏德再三保證,末了,又幾步上前,對尚且沉思的伏完道:“如今四方勢力潛流暗涌,擁兵者皆欲挾天子以令諸侯,兒子以為,白波之眾雖云救駕,卻實為流寇,匈奴輕騎雖稱勤王,但終屬外族,二者各懷異志,非忠漢室,若其手握兵權,萌生逆謀,則社稷危矣!”
伏德自知父親伏完一向謹慎,奉行中庸之道,想要依次來保全自身,當下不由得心急如焚。
“父為漢室國丈,伏氏又為中宮外戚,豈可坐視董承、楊奉及白波流寇、匈奴外族,再行架空天子之事?!”
如此質問的話語,聽得伏典渾身一震,也被伏德的情緒所感染,竟也改變了原來同父親伏完一樣奉行的自保之策,同二弟伏德站在了一條戰(zhàn)線上,反過來開始勸說起父親伏完:“二弟說的在理,父親如今已為漢室國丈,陛下又有中宮嫡嗣承續(xù)大統(tǒng)之諭,伏氏自當戮力匡輔,護駕東歸!”
“你二人所言之意,為父豈會不知。”
伏完沉聲低吟,右手附上胡須,瞬間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重了許多。
“還是要看陛下的意思,待安定下來后,陛下若是想要重組朝廷,為父定然會舉全族之力加以托舉。”
眼下尚在逃難,沒有兵權就沒有話語權,即便伏氏一族有心復興漢室,也多方受制。
不過,伏完眸光一沉。
既然伏氏已經與劉姓皇族綁在了一起,他自然要為之謀劃一二。
····
自渡河決策定下后,李樂率領一些人馬先一步乘著小船北渡黃河,負責建立接應點以及聯系河東太守張楊,河內太守王邑接駕,同時軍營內部也開始秘密準備渡河所需。
然而在這期間,楊奉心中卻一直記掛著一件事。
先前在集會上,天子曾言要對李翠,郭汜暗中施以離間之計,可一連過去了幾日,卻始終沒有半點消息。
陛下既不召見眾臣商議,他們這些大臣也不能隨意做下決定,可眼見距渡河之日越來越近,天子卻似乎對此事并不上心。
楊奉心急,如若一直不管不顧,那即便他們向北渡過黃河,恐怕也只能拖延幾日,但凡李翠,郭汜組織好了船只北渡繼續(xù)追擊,那他們一樣擺脫不了危險。
楊奉曾私下請示過天子,但劉渙卻只是催問船只修繕的進度。
“現已大致準備妥當。”
楊奉拱手回稟:“只等河對岸的李樂舉火為號,屆時便可北渡。”
大致準備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