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回到公司就跟回到家一樣
- 從山寨老頭樂,到工業霸主
- 不是大白鴿
- 2292字
- 2025-08-26 10:36:20
王景明今年也36歲了。
作為在傳統汽車行業干了有十一年經驗的老人,早兩年的時候,愈發的感覺到力不從心。
特別是人一過了三十歲,有了家庭和孩子,精力就愈發的下降了。
如果不是為了多多掙錢給家里開支,連加班都感覺有心無力了。
可最近,他卻明顯感覺自己狀態,有了煥發第二春的跡象。
也不知道為什么。
人一到公司,就跟回到家一樣。
不對——
這比在家里清靜多了。
關鍵還很舒服。
就是內心莫名其妙有了一種寧靜踏實的感覺。
不光是因為今年多拿了六個月的年終獎,以及績效收入暴增的緣故,而且在近半年的奮斗歷程中,不知何時,他對公司產生了深深的歸屬感。
怎么講呢。
以往枯燥繁瑣的研發工作,突然在他眼里變得輕松有趣起來。
原本以為整車的新能源架構開發,會更加艱難具備挑戰性,他現在負責的研發工作,是設計新車的底盤架構。
純電車的底盤架構,還是和燃油車有很大區別的。
因為車身底部要放置電池包,之前燃油車的底盤架構就不能沿用。
燃油車是發動機+變速箱縱向,而純電車平臺是電池包居中+電機分布式布局。
外觀上看最大的區別,純電車是后排是純平的設計,而非燃油車后排那樣,有一個凸起的傳動軸,影響到后排腿部的空間。
除此之外,還要設計三電系統的綜合熱管理,要更加的集成化,原本燃油車那套獨立散熱也不能用了。
否則強行套用,那就成“油改電”了。
市面上最垃圾的一種新能源車就是“油改電”,兼顧了油車和電車雙方的底盤缺點。
市面上倒也不是沒有作業可抄,現在國內的傳統車企,都已經有了類似的平臺開發,他們也拆解過,思路上可以借鑒一二,大家多少都要走走逆向開發的路子。
但許易這次的要求,明顯更苛刻,比如說對空間的利用率,要達到一種極致的情況。
搞過工業設計、或者玩過組裝的都知道。
也是集成度高的產品,對空間利用越是極致的那種,對研發的要求就越高。
就拿組裝電腦來講,一臺極致空間利用率的itx主機,和一臺大空間的海景房主機,組裝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你還要把itx內部下壓式風冷,換成內置分體水冷,還要求布局整潔合理,方便后期拆裝換件維修。
那跟折磨人沒什么分別了!!
……
原本,王景明也以為自己會很頭疼!
可每當遭遇瓶頸或者難關的時候,他只要稍微思考一會,腦袋里總會立即靈感一閃,意外想出了解決方案的思路!!
“靠……我真是天才啊!!”
望著眼前自己設計的底盤域方案,王景明內心涌出濃濃的成就感!!
這種水平,猛得簡直不像他。
放在以前,沒一兩個月的工作量根本完不成。
而現在,才過去多久?
不到半個月而已。
難不成——
人到中年,36歲脫發的我突然激活悟性系統??
…
王景明連忙搖搖頭。
算了,回去還是把小說軟件給卸了。
那玩意,看多了容易中毒。
反倒是眼前這吊研發工作……
也不知道為什么,越干越起勁!!
抬頭一看時間,都已經十一點了,時間的流逝,他竟然沒有絲毫感覺。
再看看研發辦公室其他人,燈光通明,亮著的顯示器和各種開發設備,幾乎全在加班。
換做以往,這么高的工作強度,早就怨聲載道了。
可現在,他卻發現大伙兒都很專注。
甚至說都是自愿的,部門這邊并沒有強制要求加班。
沒一會。
陸陸續續有人放下手頭工作。
好了。
今天研發工作加班到11點就可以了,明天9點還要趕早過來搞調試呢。
“喂,老婆……嗯嗯,公司加班呢,要晚點忙完才能回來了,等情人節帶你和孩子出去旅游。”
另一邊。
負責底盤減震設計的程力放下手機,瞇起眼睛半躺在人體工學椅上休息起來。
“小程啊,你這是干嘛,還不回去?”王景明奇怪道。
程力閉著眼睛回道:“我在想怎么把麥弗遜前懸再優化一下,單層沖壓鋼板下支臂和鑄鐵羊角已經相當節省成本了,將減震阻尼調軟是可以讓乘坐更舒適,但難免造成側傾抑制不足,轉向,剎車點頭這些問題嚴重。
誠然在入門車領域,大家的底盤調教水平都是差不多的,直接把供應鏈的東西拿來用。
如果能加一兩條鑄鐵連桿的情況下,不增加太多成本,將側傾的力矩減緩一半,減震變得軟中帶韌,那駕駛和乘坐的舒適感,肯定是能大大提高的。”
…
聽完。
王景明都瞪大眼睛,“你丫的工作上癮了,這都幾點了還在想優化方案!!”
程力搖搖頭,“不,我感覺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放松,之前在傳統主機廠工作,從來沒有進入過這樣的狀態,很神奇,而且工作的時候也不覺得累,反倒是回家了,還得面對老婆,奶孩子,那才是要了老命啊!”
公司內部,除了研發工作之外,其他的根本不用他們操心,衛生和雜事有專人處理,也沒什么惡俗的辦公室斗爭。
每天除了食堂免費三餐外,晚上加班超過八點有餐補以及夜間通勤補貼,食堂經過改造后,菜單由星級酒店廚師設計,雖然沒到大公司那種西餐牛排那么精致夸張,但味道也比家常菜和外面隨便買的強多了。
內部的研發氛圍非常好,而他們近期開發的內容,要是讓其他同行車企聽了,更是得驚掉下巴。
搞什么?
一臺入門級的“mini車型”,還要追求剎車不點頭,底盤減震有舒適感,內部三電集成度??
現在市面上的幾萬塊入門新能源,為了降低成本,大家不都是油改電,駕駛層面能開就行么??
這架勢完全不像在開發一臺入門車,反倒是奔著精品小車去了。
其實從一開始。
王景明他們也只是追求完成度而已。
先把整車方案和架構弄出來,項目完成度永遠是最重要的。
可隨著越來越投入,研發性質就慢慢變了。
他們發現……原本預計的開發時間,效率竟然比以往高出太多,完成度很快就做好了,下意識的就開始按照許易的要求,進行優化以及微調起來,然后便莫名其妙的誕生了許多靈感與想法。
而且。
零件成本并沒有增加,而是單純從整車架構與調教方面,變得精益求精。
這里面也有一部分的心理原因。
畢竟是他們公司的第一臺,正式擁有上路資質的車子,和老頭樂開發不一樣,做得盡量優秀點,如果上市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并且大賣,他們作為研發人員,內心也有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