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第二次三皇同盟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3722字
- 2025-08-28 10:56:54
隨著戰爭結束,俄國和兩個西方鄰居關系都變得不太和睦。
跟奧地利帝國的關系,因匈牙利問題,俄國反對奧地利帝國重新恢復對匈牙利的統治,當時針鋒相對,最后剛剛經歷一場大戰的俄國選擇了默認,但關系出現了裂痕,讓一直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奧地利落下的人情廢了。
跟德國的關系,則是因為這幾年俾斯麥大幅度提升了小麥關稅,這是出于保護德國容克地主的利益,畢竟俄國農奴制改革后,小麥出口大幅度增加,而且價格低廉,不保護的話,容克們就要破產,他們可是普魯士的八旗貴胄,影響力巨大。
對德國的不滿還因為,德國在匈牙利問題上,并不支持俄國,而是堅定支持奧地利。
弗朗茨在柏林面見了意大利國王阿爾貝托,自倫敦條約之后,兩國關系一直很差,雖不到兵戎相見的程度,卻沒少給對方國家使絆子。奧地利帝國境內的意大利分離主義,就是意大利王國支持的,至今到處以黑手黨的手法制造混亂,重災區是弗朗茨建設的沿海工業園。大本營則是的里雅斯特,一股黑手黨以這里為基地,不斷在周邊制造麻煩。
奧地利對意大利能使的絆子卻不多,這是一個被統治了一千多年的國家,卻神奇的融合成了一個民族。但南北差距極大,奧地利就支持了意大利南方的兩西西里地區的一些組織,支持他們脫離意大利,將意大利拆分到撒丁王國時代。
阿爾貝托是來談結盟的,不得不說俾斯麥的想象力,奧地利和意大利這種關系,有結盟的可能嗎?
俾斯麥能抓住一切機會,法國人去年吞并了突尼斯,這引起了意大利強烈不滿,意大利首相德普雷蒂斯在議會憤怒的發表演講,稱“這是對文明規則的踐踏!”
隨后意大利和法國陷入危機,停止了關稅談判,表達了強烈抗議,法國沒有理會,如果只是這樣,慢慢也就過去了,可俾斯麥出手了,拉攏意大利,一起針對法國。
“我不覺得意大利跟法國的矛盾比跟我們的大,這份同盟即便能簽訂,也沒有意義。意大利是不會遵守的?!?
意大利跟法國的矛盾來源于突尼斯,是兩個帝國主義搶奪殖民地的狗咬狗。突尼斯是非洲的突出部,對面就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可以說這里是非洲距離意大利最近的地方。意大利對這里早就有野心,而突尼斯恰好給了機會。
這是一個改革失敗的傷心故事,本世紀歐洲發展強大,距離歐洲近的國家深受其害,突尼斯本是奧斯曼帝國行省。前任薩迪克(類似地方長官)為了對抗歐洲的壓力,效仿歐洲建立軍隊,甚至從法國購買了六艘戰艦,兵力足夠打鴉片戰爭了。但因此欠下了巨額外債,欠法國最多,其次是英國和意大利。1866年的時候,突尼斯已經還不起外債了,英法意大利三國組成銀行團,控制了突尼斯的財政。
這一幕正是帝國主義控制非洲國家的常見套路,埃及都是這樣中招的。普法戰爭之后,意大利想趁著法國戰敗,搶先一步奪取突尼斯。認為這塊地方距離意大利最近,不能讓其他列強染指。結果被英法聯合抵制,沒能成功。后來在巴黎和會上,法國在英國支持下,進一步取得了對突尼斯的特權,法國則支持英國得到塞浦路斯。眼見英法兩國有貓膩,情急之下準備搶占突尼斯,結果又被英法阻止。誰能想到不久法國就下手了,跟突尼斯薩迪克簽訂條約,讓突尼斯接受了法國的保護。
法國只是搶走了意大利看中的殖民地,甚至都不是意大利已經得到的殖民地,而奧地利占據的,可是意大利的明珠威尼斯啊。
“我不奢望意大利人能遵守條約。我只是不想讓她跟法國結盟。意大利不重要,意大利的位置很重要。只要意大利能保持中立,法國就不可能通過阿爾卑斯山進攻我們?!?
原來是這個圖謀,不得不說,做俾斯麥的敵人真的很不幸,他能想盡一切辦法,將你所有空間封死。
反正來都來了,談談再說。會晤并不順利,奧意矛盾太大。意大利做出了巨大讓步,甚至表示不再追求倫巴第威尼斯王國領地,但要求哈布斯堡家族將薩伏伊和尼斯以及科西嘉交給意大利。
由于拿破侖四世的失敗政變,本人此時被法國人不知道關在什么地方,他媽媽整天以淚洗面,法國堅決不將拿破侖四世釋放,弗朗茨的面子在這種時候也不好使。所以科西嘉島他又宣布收回。
對這幾塊飛地,弗朗茨一點都不感興趣,目前只能給家族殖民地提供一點兵力,可哈布斯堡統治下,就不缺能打的強悍民族,這幾塊地方上的意大利人真的排不上號,也就去虐虐東方落后國家,去埃塞俄比亞沒準都打不過。
弗朗茨愿意交出去,但是得給錢啊,明碼標價一共20億法郎。但意大利人想白嫖。還信誓旦旦,這幾塊位于地中海的意大利人土地,對意大利極為重要。重要你倒是掏錢啊。
俾斯麥還勸弗朗茨放棄這幾塊沒什么經濟價值的地方,忽悠弗朗茨說,只要意大利得到這幾塊地方,注意力會持續集中在地中海,而不會試圖向東奪取倫巴第、威尼斯。
弗朗茨可不信這個,讓意大利不敢試圖向東的,從來都不是意大利自己的原因,而是奧地利帝國的百萬大軍,是阿爾布雷希特大公二十天速通北意大利的彪炳戰績。當初大公一戰奇襲都靈,意大利就崩潰了,因為意大利唯一的兵工廠就在都靈,丟失都靈后,已經失去了所有戰斗希望。最后只能選擇接受維也納體系。
意大利國王不想買單,又提出,教皇國問題。希望在教皇國問題上,奧地利不要插手。意大利王國又開始打教皇主意了,這不奇怪,教皇國將意大利半島一分為二,將意大利王國分為南北兩半,不拿下教皇國,兩部分領土都不接壤,南方兩西西里地區分離勢力又很強,教皇國對意大利來說,簡直如鯁在喉。
弗朗茨表示反對,他能收回倫巴第威尼斯,教皇功不可沒,所以教皇國必須保留。這也算維也納體系規定的,奧地利撕毀維也納條約,等于放棄對占據北意大利的合法性。
雖然所有問題都沒達成共識,意大利竟然神奇的簽了三國同盟,這次是針對法國的。
如意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意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進攻,則締約國應協同作戰。意大利有一個保留條件: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意大利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當一大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兩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
條約有效期5年。
主要針對法國對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如果進攻奧地利或德國,意大利有權保持中立。
這是一份對意大利極為有利的條約,傻子才不簽。
對弗朗茨來說,這沒多大意義,法國打不著奧地利,俄國打過來的時候,意大利還可以保持中立,純粹是看著俾斯麥的面子,這是人家拿關稅同盟權力換來的,否則現在匈牙利都不一定能加入關稅同盟,也就不可能恢復的那么快。
簽完跟意大利的三國同盟后,重頭戲才來了,俄國沙皇到訪。
此時弗朗茨才明白為什么德國急著跟奧地利簽一份針對俄國的軍事同盟,感情是為了嚇唬沙皇的。
因為關稅爭端,德國這些年不斷提高糧食稅率,1879年德意志帝國議院通過向小麥、黑麥、燕麥征收每噸10馬克進口關稅的法案。此前這個稅率是5馬克,十年前是1馬克。而這類產品,剛好是俄國出口的重頭戲,沙皇剛剛打完一場大戰,正是用錢的時候,面對這種情況,自然非常生氣。戰爭期間沒有爆發,戰后馬上就向德國提出了抗議。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迫使俾斯麥不得不用德奧軍事同盟威懾俄國,因為戰爭中,法國向俄國提供了遠多于德國的貸款。法國這個高利貸帝國,真的是太有經濟實力了。因此俄國對曾經簽訂的,自己都不怎么遵守的三皇同盟產生了質疑,抱怨德國一邊用條約束縛住俄國的手腳,一邊用小刀拉開俄國的血管,讓俄國經濟持續失血。
一拉一扯,讓俾斯麥嗅到了法俄結盟的危險氣息,才迫不及待拉攏奧地利建立同盟。
俾斯麥還向英國征詢,一旦德國在自身利益沒有受到直接威脅的情況下“出于對英奧的友誼”而與俄國發生沖突,英國政府將持何種立場。迪斯累里回答如果德國因在東方問題上支持英奧而與俄國發生沖突,那么英國將使法國“保持沉默”。
之后俾斯麥就不在關心英國的態度,但英國人反而熱情起來,德國駐英大使多次提醒俾斯麥,英國會為德國的援助開出更好的條件,英國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向德國駐英大使保證“我們可以防止任何法國政府參加俄國一邊來反對他(指俾斯麥)”,而“一旦發生對德奧的襲擊,他可以指望我們善意的支持?!?
之后俾斯麥跟德皇匯報了這份條約,年邁的德皇想將條約內容通告給沙皇,畢竟是自己的外甥嗎,舅舅總是疼愛外甥,源于對姐姐的感情。俾斯麥告訴德皇,不能通報給沙皇,沙皇還是知道了,誰傳出去的,那就沒人知道了。于是沙皇慌了,急匆匆不等過年就跑到柏林給舅舅拜年來了。
沙皇有理由不喜歡德國,德國太強了,擊敗法國之后,歐洲能威脅俄國的,只有德國。至于奧地利,盡管還不清楚那個多民族的架子有多少虛實,可總得打個折扣,所以不足為慮,嚇嚇別的國家可以,俄國可不怕。如果德奧兩國聯盟抗俄,那壓力了就大了。
最關鍵的是大陸之外還有個攪屎棍子,正四處活動籌備建立反俄同盟,他們對德國的態度,沙皇已經調查清楚了。所以沙皇馬上就慫了,趕緊跑來會晤,不就是友誼嗎,沙皇最多了。
一番會晤,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真理,俄國也加入了同盟。
俾斯麥這時候友好的對沙皇表示:“恭喜您站在了五個中三個(英德奧)的那邊?!?
這就是俾斯麥要跟奧地利結盟的目的,一旦德奧結盟,沙皇只有加入才是穩贏,跟英國不可能結盟,跟法國結盟最多打平,在穩贏的情況下,基本沒人會考慮打平的選擇。
第二次三皇同盟建立,弗朗茨依舊不冷不熱,軸心還是德奧軍事同盟。
俾斯麥圍繞德奧軍事同盟,打造了一個復雜的同盟體系,讓法國想破腦袋也找不到破局的方向。
不過有弗朗茨這個變局在,這個同盟體系還能保歐洲五十年和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