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插旗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5589字
- 2025-08-26 20:00:00
俾斯麥再一次訪問維也納,跟弗朗茨會晤。
這次他沒有問奧地利是不是真的不會卷入戰爭,因為弗朗茨的態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參戰的機會是布達佩斯沒有被包圍前,當時只要奧地利的軍隊開進布達佩斯,俄軍絕不會繼續前進。現在俄軍已經占據了優勢,50多萬俄軍包圍了布達佩斯這座城市,怎么可能無條件后撤。
另外到現在為止,奧地利帝國也沒有進行動員,只保留了25萬常備兵力,這點兵力顯然是不足以應付這種規模的戰爭的。
俾斯麥的目的,是推動跟奧地利的結盟。上次弗朗茨口頭答應結盟,卻讓外交大臣去處理具體條款,可在同盟談判中,談的很不順利。
不順利的原因在于,德國要建立一個針對俄國的同盟,這讓奧地利的外交官看不懂。德國跟俄國的矛盾,明顯沒有俄國跟奧地利的矛盾大,奧地利都可以不在乎,德國反而那么積極。于是提出了一些不太容易被德國接受的條件,所以一直談不攏。
“陛下,您不覺得占據匈牙利的俄國,對奧地利帝國的威脅太大了嗎?”
俾斯麥始終用俄國威脅來拉攏奧地利,可惜奧地利始終不上套,不覺得俄國是威脅,至少弗朗茨如此覺得。他又不打算在歐洲搞擴張,跟俄國不會產生沖突。至于現在所有國家都擔心的俄國控制巴爾干半島,弗朗茨也不擔心,那塊地方,豈是俄國能控制的。俄國要強行控制那里,只會讓俄國人焦頭爛額。弗朗茨不想去碰巴爾干,別的國家愿意去碰,他巴不得呢。
“我如果覺得俄國占據匈牙利是威脅,這件事就不會發生。”
此一時彼一時,十年前如果發生今天的事情,弗朗茨會夜不能寐,十年后他已經不在懼怕任何國家了。相比十年前,奧地利帝國的財政增加了80%,在稅率基本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意味著國家經濟規模幾乎翻倍,每年增長6%,這是相當高的增長率,基本上跟德國不相上下。而且這些還是在損失了匈牙利王國這個所謂的半壁江山的情況下。工業化的奧地利帝國,早就在經濟層面跟匈牙利王國無法平級了。
可惜的是,匈牙利選擇了放棄在一個高度發展的帝國中擁有一半權力的機會,去擁抱了所謂的完全自由。讓本就只有帝國七分之一規模的經濟,進一步衰弱,長期蕭條。還卷進了一場跟自己實力和地位完全不對等的戰爭。
俾斯麥十分郁悶,面對一個無法收買的對手,如何讓對方配合呢,孫子兵法說,人非利不動,可對方無利可圖,怎么動?
倒也不是絕對的無利可圖,只是對方想要的,德意志帝國給不了。比如說波蘭,加入把普魯士波蘭,也就是波茲南和西普魯士給奧地利,肯定能打動他們,只是普魯士王國就第一個不同意。別忘了,現在的德國可是一個個邦國的聯合體,普魯士就是其中一個邦國。俾斯麥是通過普魯士的權力統治德意志帝國的,損害誰的利益也不能損害普魯士的,這是他的根基。
“我們可以接受奧地利帝國在德意志關稅同盟中與普魯士的對等地位。”
德意志關稅同盟,是從普魯士組建的北德意志同盟基礎上發展來的,普奧戰爭前,就只有奧地利沒有加入這個關稅同盟了。當初組建關稅同盟的可不只有普魯士,薩克森組建了中德意志關稅同盟,巴伐利亞組建了南德意志關稅同盟,最后都維持不下去,因為無法改變一個地緣結構,那就是不管中德還是南德,貨物運輸走水運都要經過普魯士控制區,普魯士只要切斷萊茵河、易北河等水運通道,其他關稅同盟就得完。而普魯士真是這么做的,用這個辦法迫使中德意志同盟的黑森不得不加入北德意志關稅同盟。
1848年的時候,奧地利迫于經濟壓力,也準備加入同盟。最后因為波西米亞、匈牙利的關稅控制權問題沒能進入。當時奧地利帝國試圖以一個整體加入關稅同盟,但普魯士堅持波西米亞和匈牙利只能作為一個邦國加入,也就是在關稅問題上,將奧地利帝國當成三個主體。這可不僅僅是簡單的名義問題,關稅同盟收取的關稅是要按照進出口比例返還的,奧地利如果不能作為一個整體,那么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等于擁有了關稅自主,將從同盟中得到一筆穩定的收益。權衡之下,奧地利放棄了那次加入。
普法戰爭后才得以加入,是因為俾斯麥做出了讓步,奧地利帝國是以一個整體加入的,關稅分配中立刻就僅次于普魯士,成為關稅同盟中的第二大納稅大戶。可話語權卻一直掌握在普魯士手中,不但因為在之前的關稅同盟中,普魯士占據了土地面積的2/3,人口的3/5,絕對的一家獨大,在同盟中擁有60%的投票權。奧地利加入之后,以整個帝國的體量,也只占了五分之一的納稅額,還比不上普魯士的一半。甚至因此到現在奧地利帝國的海外領地都沒能加入同盟,殖民地商品進入奧地利甚至要向關稅同盟納稅。
可今時不同往日,奧地利加入之時,是經歷了各種混亂的虛弱期,隨著關稅同盟的經濟帶動,如今的奧地利已經占了關稅同盟納稅額的三分之一,可投票權依然只有五分之一。
“祝我們的同盟牢不可破!”
弗朗茨滿足了。這個條件算是一個巨大的讓步,也是普魯士能拿出來的不多的實際利益之一。
奧地利帝國在關稅同盟中的地位,跟普魯士的經濟對比明顯不成比例,倒不是說奧地利帝國的經濟已經能夠跟普魯士比拼了,這十年奧地利帝國飛速發展,普魯士則是狂飆突進,奧地利增長的是輕工業為主,普魯士則是重工業為主,雙方的利潤率是不能比的。因此還是普魯士的經濟質量高一些。
但關稅并不一定能完全體現經濟水平,奧地利的輕工業產品本身就比重工業有更強的外向性,所以進出口比重比經濟比重更高。
單算經濟實力,得對比財政,此時的奧地利財政收入高達3億奧地利盾,折合7.5億法郎或者3000萬英鎊,而普魯士則高達5000萬英鎊,這個數字,英國不算海外殖民地是9000萬英鎊,印度殖民地財政收入甚至比本土還高。
因為奧地利方興未艾的輕工業非常依賴出口,所以關稅同盟的話語權,已經開始影響奧地利的利益,況且法國還是奧地利最大的貿易伙伴,如果不能在關稅話語權上予以補償,奧地利帝國很難跟德國結盟。
達成一致后,奧地利就有把握將自己的殖民地納入關稅同盟了,也能在關稅同盟中推動一些有利于奧地利經濟發展的關稅政策,比如降低棉花、面紗進口,提高棉紡織品進口稅率等政策。
殖民地的納入,其實是有利于整個關稅同盟的,只是普魯士之前反對,因為那樣等于用整個關稅同盟的利益,幫奧地利加強跟殖民地的經濟聯系,進而影響到政治領域。
利益交換明白,同盟很快建立。
這是一份防御同盟,主要針對俄國,如果俄國主動進攻德奧任何一方,另一方有義務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力量予以協助。
弗朗茨覺得,德國根本不需要這份保證,因為只有他打俄國的份,俄國在一戰前都不可能去進攻德國。除非法國和俄國結盟了。又或者德國未來的某些政策,必然引發俄國對德國的攻擊。
因此不太理解俾斯麥對于德奧同盟的緊迫感,甚至懷疑俾斯麥是不是又想打擊法國了。
當面征求過意見。
“不可能。削弱法國的時機已經消失了。在1877年后就消失了。”
1877年,法國大選,共和派全勝,參眾兩院都是多數派,等于掌握了所有權力,總統麥克馬洪連政變都無法發動,然后放棄掙扎,選擇跟議會和解,結果輪到議會不同意了,不得不辭職。
三權分立的三權,此時都掌握在共和派手中,一旦開戰,將不可能發生拿破侖三世時的情形,只要法國后方不亂,這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徹底擊敗法國。至少是不可能快速擊敗法國,這點俾斯麥有很清醒的認知,不會被毛奇的速勝論打動。上次的速勝,有多少是運氣成分,俾斯麥從不會去賭運氣。
輕率的國家才喜歡賭國運,比如現在的匈牙利以及正在圍攻布達佩斯的俄國。
俄國已經完成了對布達佩斯的包圍,這成了俄國在和會上一張王牌。
俄國正式提出,和平的條件除了以實控線為基準外,匈牙利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給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也必須從匈牙利得到補償。保加利亞等俄國盟友必須獲得合理的地位。
俄國還提出了新的要求,俄軍已經控制的阿爾達漢等地割讓給俄國。
匈牙利自然不能接受,英國更是全方位反對。
俄國在小亞細亞半島的擴張,代表著下一步就能進攻波斯灣,將俄國封堵在大陸上,是英國的國策,尤其是封堵在遠離印度的大陸上。因此英國堅決不解接受亞美尼亞自治,哪怕亞美尼亞人在場外呼吁,哪怕奧斯曼因此而對亞美尼亞人進行屠殺。
奧斯曼帝國歐洲領土上的斯拉夫人就很幸運,地位注定會大幅度提升,因為奧斯曼帝國已經失去控制。但英國不能接受圣斯蒂凡諾條約中的大保加利亞方案,那意味著保加利亞將從黑海到愛琴海,繞過了奧斯曼海峽,保加利亞繞過了海峽,就等于俄國也繞過了海峽,進入了地中海。
所以英國堅持的是一份小保加利亞方案,保加利亞的過境應該在多瑙河和巴爾干山脈之間。巴爾干山脈到愛琴海繼續由奧斯曼帝國統治。
至于特蘭西瓦尼亞問題,英國也站在盟友一方。匈牙利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如果英國拋棄了匈牙利,下一場戰爭中,將不會有人站在英國一方,利益精算師迪斯累利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
可現在問題是,匈牙利瀕臨絕境,以匈牙利自己的力量,別說收復特蘭西瓦尼亞了,能保證布達佩斯不丟失,保證不亡國都做不到。
在如此絕境之下,匈牙利高層將目光投向了哈布斯堡的鷹旗。作為首相,安德拉希伯爵身在巴黎,因為他這個首相是虛的,大權都被科蘇特總統把持,這與匈牙利共和國實行總統制和總理制沒關系,科蘇特當總統就是總統制,他當總理就是總理制。作為首相,安德拉希伯爵選擇參加巴黎和會,用自己最擅長的外交為國家爭取利益。
他多次請求奧地利幫助,用俄國威脅,用古老友誼,都無法打動弗朗茨。能動員的人脈全部被他動員了出來,連茜茜公主都來哭求過他兩次,請他拯救匈牙利。
且不說能不能救,奧地利參戰這種事情,不是他一個皇帝一句話的事情,哪怕奧地利皇帝現在是列強中權力最大的一個。
關鍵是為什么救?
“匈牙利會得到拯救的,但不是現在。”
弗朗茨每次都是這句話。
匈牙利是他的中原,怎能放棄。可救下現在的匈牙利,矛盾沒有解決,奧匈體制會拖死帝國。弗朗茨用了十年時間打造的好局面,怎么可能愿意回到過去。
他要的是一個認清了現實,明白自己如何選擇更能保護自己的利益的理智的匈牙利,而不是一個情緒嚴重到寧愿自我毀滅的匈牙利,至少也得是波西米亞精算師們的水平,即便不能為帝國貢獻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也不能拖后腿。
他覺得,當一個被俄國鐵蹄完全踐踏,瀕臨毀滅的匈牙利,才是一個可以去拯救的匈牙利。那時候他將以救世主的姿態,將匈牙利從俄國統治下解放,那樣才能得到匈牙利人真心擁護。
現在的匈牙利還沒有死心,安德拉西在和會上還有籌碼,那就是匈牙利還有三十萬精銳部隊,他們將主力全都撤回了布達佩斯,準備在這里堅守,等待戰爭最后的結果。他們認為布達佩斯有這么多兵力保護,是萬無一失的。
也因為匈牙利人這種虛妄,讓和會上始終達不成意見。匈牙利代表還在堅持著開戰之初的條件,那就是不能有一個斯拉夫大國,一個縮小版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也不能吞并波斯尼亞。特蘭西瓦尼亞,那更是毫無爭議的匈牙利領土。
除了匈牙利,其他國家多少都做出了讓步,俄國已經接受了亞美尼亞不實行自治,但要奧斯曼帝國做出保證,不迫害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獲得自治。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得到完全的獨立地位。
英國接受了阿德里安堡歸屬保加利亞,但不能有俄國駐軍。黑山領土和人口擴大了將近一倍。但塞爾維亞要求的波斯尼亞和馬其頓塞爾維亞人聚居區被匈牙利堅決反對。當然特蘭西瓦尼亞連反對都談不上,匈牙利根本拒絕討論這個問題。
匈牙利變成了一個死結,鎖死了英國和俄國不能停戰。
一個詭異的情況發生了,英俄好像形成了某種默契,阿德里安堡戰線靜悄悄一片,布達佩斯戰場卻一片火熱。
因為被包圍,所以物資運不進去,俄國占據了絕對優勢,俄軍的克虜伯重炮轟鳴,有充足的炮彈用來轟擊布達佩斯要塞。匈牙利的彈藥卻越打越少,城里的各種物資都開始緊張。消耗這些物資的人卻非常多,除了30萬軍人外,還有被圍城前瘋狂涌進城的難民。總人口將近100萬,遠超這座城市的承載力。
俄軍此時顯得比較文明,真金白銀買來的炮彈都用來轟擊軍事單位,沒有去轟擊平民區域,否則肯定會造成巨大的傷亡。一座座中世紀建造的堡壘在現代火炮下坍塌,俄軍搶占了一座座堡壘。布達佩斯要塞慢慢變得千瘡百孔,不再是安德拉希伯爵說的固若金湯了。
安德拉西代表匈牙利多次求援,這已經算科蘇特向弗朗茨低頭了,以前他可是根本不在乎哈布斯堡的,絕不會舔弗朗茨的臭腳。無數傳統貴族都在游說皇帝,甚至連阿爾布雷希特大公都找弗朗茨深談過。站在軍事角度,奧地利帝國不能失去匈牙利。
這邊得不到結果,俄國的行動卻很快速,攻不下布達佩斯,他們到處攻占其他城市。大多數城市在俄國兵鋒前都選擇了投降,城市答應為俄國駐軍提供給養,換取俄軍的一些安全保證。
圍城三個月后,整個匈牙利基本上只剩下兩座城市還在堅守,一座是布達佩斯,一座是科莫恩要塞。
半年后,布達佩斯陷落,50萬俄軍殺入了這座城市,僅剩唯一一座城市還在堅守,那就是科莫恩,匈牙利最大的要塞。
要塞位于多瑙河畔,河對面就是斯洛伐克。作為上匈牙利的斯洛伐克,不是一群自由主義者掛出旗幟,就能馬上跟匈牙利分割。很多在斯洛伐克的貴族勢力,哪怕不會說匈牙利語言,有時候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匈牙利人,是一個征服者,而不是被征服者,一個領主,而不是農奴。這些人頑固的堅持匈牙利認同,并在斯洛伐克議會宣布退出戰爭后,帶著自己的部隊渡河進入科莫恩堅守。
這些人不斷從周邊收攏潰兵,又從斯洛伐克招募志愿者,在科莫恩聚集了兩萬良莠不齊的軍隊。
而來攻擊科莫恩的俄軍,卻有十萬之眾,十萬精銳主力對兩萬烏合之眾。
安德拉西最后一次面見弗朗茨,他流著淚掏出了一封信,是布達佩斯城破之前科蘇特寫的。
弗朗茨看完信,沉默不語。信很長,言辭激烈,甚至有些錯亂,充滿了對哈布斯堡家族的抱怨。但主要表達的意思是,匈牙利托付給哈布斯堡家族了。寫完這封信,科蘇特就用了一把美國手槍結束了生命,信上留下了他的血跡。
弗朗茨看完信,突然有種科蘇特的1848和弗朗茨的1848和解了。
安德拉希伯爵帶著悲傷等待皇帝看完信件,單膝跪地:“匈牙利的軀體已經被摧毀了,請不要讓他的精神也被摧毀。我的陛下!”
弗朗茨點點頭。
不久之后,科莫恩要塞上升起了匈牙利王國的王旗,以及哈布斯堡的鷹旗。如五百年前那樣,當外地侵占了匈牙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最后的堡壘豎起了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