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戰和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7052字
- 2025-08-26 08:00:00
1848年的時候,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的捷克人,布拉格的匈牙利人都發生了革命,夾在匈牙利人和捷克人之間的斯洛伐克人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因此那時候他們其實也革命了。
捷克人精算師們在革命中向維也納發出了溫和的情愿,最終獲準建立了一個包括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的王國議會,匈牙利也建立了議會。只有斯洛伐克沒有成功,不是他們不想,也不是當時連首相都跑了,皇帝許諾頒布憲法的情況下不能接受斯洛伐克人建立議會,而是因為匈牙利的反對。
斯洛伐克人夾在匈牙利人和捷克人之間,從民族、語言分類,他們跟捷克人一樣都是西斯拉夫人,語言上幾乎沒有什么隔閡,可是在行政上,捷克人所在的波西米亞歸德意志人統治,或者說捷克人歸德意志的波西米亞統治,而斯洛伐克則歸匈牙利王國統治,這個歷史已經將近一千年,匈牙利人一千年的統治,自然會產生大量影響。
限于語言問題,匈牙利人無法同化斯洛伐克民族,可生活方式上,風俗習慣上,斯洛伐克是匈牙利化的,捷克則是德意志化的。
因此自己爭取自由的匈牙利人堅決否認斯洛伐克人爭取的自由,他們一方面在匈牙利議會宣布終止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一邊宣布斯洛伐克領導人叛國,對他們進行大規模逮捕和處決。
而斯洛伐克人的回應是向哈布斯堡家族效忠,最終得到奧地利援助,奧地利軍隊開進斯洛伐克與匈牙利軍隊交戰。
革命被鎮壓之后,波西米亞用獲得的議會繼續溫和爭斗,匈牙利一定程度上被報復,大量匈牙利官員被罷免,換上了奧地利和波西米亞人,一直持續到1866年普奧戰爭之后。普奧戰爭中,奧地利雖然沒敢大規模征召匈牙利軍隊,但戰爭中匈牙利人總體對哈布斯堡進行了支持,戰后匈牙利才爭取到了特殊的地位,而在戰爭中波西米亞人的表現激怒了當時的維也納宮廷,他們沒能得到跟匈牙利同等的地位。
匈牙利王國議會獲得了跟奧地利帝國議會同等的權力后,自然也恢復了對匈牙利王國領土的全部權力,斯洛伐克就再次淪為匈牙利的領地。除了被準許擁有行政管理機構和在小學及行政事務中使用斯洛伐克語言的權利,斯洛伐克實現自治的希望沒有成功。這種夢想一旦產生,就不可遏制,尤其是在匈牙利這種對其他民族施行高壓統治的國家。
以前沒機會,人口太少都不到一百萬人,根本擺脫不了匈牙利的控制。另外,民族意識沒有捷克和匈牙利那么強烈,比如大量斯洛伐克人覺得自己就是匈牙利人,斯洛伐克所在的這塊土地名字都叫上匈牙利。所以匈牙利也堅持斯洛伐克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匈牙利人的一部分,最多算上匈牙利人。斯洛伐克貴族出身的科蘇特就是這么一種人,又將自己的認知推廣開來,大搞大匈牙利主義,試圖建立匈牙利所有民族的匈牙利國家意識。
現在有機會了,斯洛伐克人立刻鬧了起來,而且幾乎團結了所有階層。以前斯洛伐克搞革命的時候,其實只有少數中產階層學生、知識分子出來爭取自由,保守的匈牙利化的貴族和愚昧的農民是沒有參與的,但這一次,不管是由舊貴族轉型而來的大地主階層,還是普通的自耕農、雇農,全都支持斯洛伐克議會的決定。因為這一次,關于所有人的利益。
為理想的革命往往更激烈,但不持久,像一股情緒,燃燒光了也就消散了,為利益的革命往往更執著,態度堅定,因為這種革命基于理性。
現在匈牙利這艘船眼看就要沉了,戰后無論匈牙利還存不存在,斯洛伐克人現在都需要為自己而戰,他們可不想接受俄羅斯的統治,更不想像歷史上那樣被滅國。很幸運的是,當初匈牙利被奧斯曼帝國吞并,出于安全考慮,哈布斯堡的實力牢牢控制住了斯洛伐克地區,并在這里維持著最后的匈牙利旗號,大量貴族聚集在斯洛伐克的匈牙利王旗之下,當收復下匈牙利的時候,他們才能昂著頭回去。
斯洛伐克為匈牙利的收復做出了重要貢獻,否則完全被滅亡,文化上的被徹底摧毀和精神上的被完全征服,絕對不會讓現在的匈牙利人充滿自信。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導致斯洛伐克地區擁有整個歐洲最多的城堡,整個斯洛伐克地區,當初都是戰區。
現在這些戰區的堡壘,迅速被斯洛伐克臨時組建的國民軍控制,他們有大量外部援助,來自緊鄰的波西米亞王國。因為捷克人試圖拉攏斯洛伐克加入波西米亞王國,可這卻遭到了波西米亞黨的反對。
波西米亞黨,是此時波西米亞王國議會第二大黨,此前他們長期作為第一大黨,最近幾年被捷克民族黨超越,且差距越來越大。
波西米亞王國議會管理三個省區,波西米亞本土,摩拉維亞公國和西里西亞省。三塊土地上,波西米亞王國領地捷克人占多數,西里西亞德意志人占多數,摩拉維亞則是捷克人和德意志人數量相當。
在王國范圍內,捷克人本就占了多數,如果近百萬斯洛伐克人加入,則會讓捷克人優勢更大。
在爭取波西米亞權力的過程中,開始波西米亞黨和捷克民族黨是聯合的,對是向上面的奧地利帝國和哈布斯堡家族爭取權力,漸漸產生分化。
波西米亞黨早在1848年之前就已經成立,成員主要是一群老牌貴族,大多是德意志人,少部分是捷克人,他們是一個宮廷黨派,跟哈布斯堡有緊密的聯系。捷克民族黨,這是捷克人的組織,1848年后才成立。1848年是一個分野,這一年雙方是合作關系,聯合起來為波西米亞地區爭取自由,目標是建立一個波西米亞王國,如果成功了后來的奧匈帝國就是奧匈波帝國,三元比二元更穩定,或許現在都還沒有分裂。
1848年之后,捷克民族黨開始有了自己單獨的利益,只是長期以來是被波西米亞黨引導,發不出自己的聲音。隨著這些年波西米亞經濟發展,捷克人的經濟實力增強,中產階層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捷克民族黨的聲音變得大了起來。他們創辦自己的報紙,宣傳自己的價值觀。
雙方只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波西米亞不可分割,波西米亞黨要的是一個基于波西米亞歷史權力的王國,因此不主張德意志地區分離出去,哪怕他們的成員大多數都是德意志貴族;捷克民族黨則是帶著民族情緒看到蘇臺德區的,雖然那里居住的多數是德意志人,可如果分離出去,對捷克是一個巨大的削弱。
除了這一個共識,剩下的都是分歧。雙方在議會斗的很激烈,捷克人一直堅持為捷克人爭取權力,限制貴族特權,試圖增加更多的投票數量,降低投票權的納稅金額,從10盾降到5盾。波西米亞黨堅決反對,雖然形勢對他們不利,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商業中產階層數量膨脹,10盾族中的新增人員大多都是工商業階層,但他們想延緩這個進程,甚至嘗試修改憲法。
這一次在面對斯洛伐克問題上,波西米亞黨就跟捷克民族黨產生了嚴重分歧,一個要求建立大捷克民族國家,一個不愿意看到捷克人力量的增強。
最后捷克民族黨只能組織資源以私人的方式幫助斯洛伐克同胞,實際上,這幾年捷克民族黨已經在斯洛伐克建立了廣泛的分支,宣傳大捷克民族,只是經常遭到匈牙利人的打擊,不得不轉入地下。這次這些秘密分支快速動員力量,給了斯洛伐克資金、武器,甚至組建支援兵團。
在波西米亞黨和捷克民族黨的分歧中,弗朗茨這次堅定的站在了捷克民族黨一邊,他分得清誰是他的朋友,誰是他的敵人。波西米亞黨雖然稱不上敵人,但這個黨派所代表的群體已經注定走進歷史的垃圾堆,捷克民族黨代表的群體,才是弗朗茨真正需要迎接的未來。
于是弗朗茨立刻命令波西米亞兵團進駐普雷斯堡(布拉迪斯拉發),名為波西米亞兵團,實則是德意志人組成的在波西米亞的駐軍,真正的波西米亞捷克人組成的兵團,駐扎在意大利。這支以波西米亞為名的軍隊進入斯洛伐克,立刻引發了匈牙利和英國的聯合抗議,引發了一場外交風波。在弗朗茨堅定表示,不會干涉英俄戰爭的大立場下,英國只能溫和的表達諒解,不然呢?逼奧地利帝國下場嗎?
英國不可能為了斯洛伐克跟奧地利開戰,匈牙利又沒這個能力,此時的匈牙利得到了一個喘息之機。由于英軍在君士坦丁堡方向發起了第二次攻勢,俄軍無力繼續追擊潰敗的匈牙利軍隊,讓數十萬匈牙利軍隊敗退回境內。
雖然經歷了戰敗,混亂,分裂,但這支匈牙利軍隊是經受過考驗的。從未缺席過任何異常歐洲大戰,奧地利標準建立起來的征兵制,合理的訓練,以及同民族,同語言的凝聚力,讓他們重新組織軍隊。大量被打散潰敗的殘兵被重新整編,收攏了30萬主力部隊和40萬二線部隊。開始對攻入匈牙利的敵人展開反擊。
此時俄軍主力已經退出匈牙利,留下進攻的是東部特蘭西瓦尼亞方向的羅馬尼亞軍團和多瑙河方向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軍團。
羅馬尼亞軍團兵力比較龐大,有20萬人,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軍團只有16萬人,戰斗力偏弱。先易后難,匈牙利30萬主力依托鐵路,反擊保塞聯軍,以多打少,以團結打松散,經過慘烈的運動戰,將對方徹底擊潰,一路反擊至貝爾格萊德。此時,匈牙利軍隊戰斗力依然遠勝于南斯拉夫軍隊,因為這些軍隊組成復雜,且沒有什么正規訓練,還是一支落后于時代的軍隊,匈牙利軍隊在很多方面甚至勝過俄軍。
穩定了南線之后,開始集結反攻東線。羅馬尼亞軍隊沒有選擇正面交戰,而是放棄了大量山谷,在一處處戰略要地布防。羅馬尼亞軍隊的訓練水平、組織能力比保塞聯軍強很多,因為羅馬尼亞自由的早,國家制度比較健全。所以他們得到特蘭西瓦尼亞同胞支援以后,迅速在當地組建起了新的民族軍,依靠熟悉地形的條件,跟匈牙利大軍周旋。
在羅馬尼亞的仗打成了爛賬,雙方圍繞著一處處交通要道上的堡壘、陣地反復爭奪。整體匈牙利在發動進攻,羅馬尼亞被迫防守,誰也奈何不了誰。
英國的大反擊在這年年底也結束,雙方發現似乎誰都無法改變現狀之后,第三次巴黎和會召開了。這次在會上,匈牙利代表憤怒譴責奧地利帝國的趁火打劫行為,強烈要求奧地利帝國不允許干涉匈牙利內政。
英國的態度也強烈了起來,對奧地利帝國施加了壓力,堅決不允許奧地利吞并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只有德國繼續堅定的支持奧地利帝國,法國保持中立,法國還是不敢此時得罪奧地利帝國。俄國這個跟英國對立的國家,此時竟然也幫英國施壓。
奧地利一時間仿佛變成了眾矢之的。
俄國的態度,讓弗朗茨有點意外,這個國家總是表現出來一種讓人難以把握的感覺,放在追求確定性的外交領域,這會讓人感覺危險。
英國的態度容易理解,匈牙利是她的盟友,必須支持匈牙利,匈牙利的削弱,無益于英國實現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平衡,這場戰爭讓英國看到,有一位區域強國作為盟友,實在是太重要了,奧斯曼帝國明顯已經擔負不起阻擋俄國向巴爾干擴張的重任,那么展現出非凡能力的匈牙利,就讓人很難不給予厚望。
俄國或許是因為看到奧地利帝國吞并這幾塊地方后,實力變得更加強大,并且開始跟塞爾維亞接壤的關系,對奧地利不太放心了。克羅地亞跟塞爾維亞相接,且水路相通,都位于多瑙河流域,如果俄國能控制塞爾維亞,或者將塞爾維亞當成盟友的話,他不太愿意看到有一個列強級別的對手跟自己做鄰居。
這只是小矛盾,即便沒有德國支持,奧地利都頂得住這種壓力,況且奧地利并沒有在會議上表明要確定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的狀態,因為奧地利帝國會議也沒有做出是否接納兩地的態度,只以內政為由,拒絕在會議上討論這個問題。
大矛盾還是戰爭中敵對的雙方,俄國人做出了讓步,以目前的停火線作為邊界,實現長期和平。保加利亞獲得自治地位,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兩個已經獲得自治地位的國家,獲得完全獨立地位。
在這次會議上,出現了新的變化,英國不在為希臘爭取利益,因為希臘在這次戰爭中,跟西班牙一樣,只為英國搖旗吶喊,卻沒有參戰。可希臘要求的那些土地,卻都在奧斯曼帝國控制之下,奧斯曼帝國再差,這次也派出了40萬軍隊,并且持續有新兵入列。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位于奧斯曼帝國控制的歐洲領土上的居民。
還有一個變化,效果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劇,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之間關于特蘭西瓦尼亞的歸屬問題成為了一個正式議題。匈牙利堅持特蘭西瓦尼亞作為匈牙利的歷史權力區域,毋庸置疑。羅馬尼亞則堅持特蘭西瓦尼亞是羅馬尼亞人聚居區,應該讓羅馬尼亞人回歸自己的國家。
會議相比以往,多少有了一些進展,至少英俄都開始考慮停戰,只是在利益劃分上,無法達成一致。俄國堅持實控線停戰,英國堅持讓俄國交出阿德里安堡,這個關鍵的位置在誰手里,意味著誰都對君士坦丁堡擁有掌控權力,當在俄國手里的時候,俄軍隨時能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在英國手里的話,就能確保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將俄國驅逐出海峽區域。
這么重要的位置,根本談不攏,只能在開戰。
雙方利用會議的一個月時間,都聚集了新的力量。英國從殖民地武裝了更多士兵,印度土兵已經有15萬出現在君士坦丁堡,奧斯曼軍隊擴大到了50萬,英國本土、澳新,甚至加拿大的軍隊也到了,這部分也有50萬人,對面的俄軍有130萬,英國單憑自己手里掌握的軍隊,就已經對俄國不落下風,匈牙利那邊還占據優勢,總體反俄同盟優勢更大,怎么可能接受俄國的條件。
戰爭再次爆發,一開始就陷入白熱化,俄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這次的進攻方向是加利波利半島。
所有人都知道,決戰到了。因為誰都能看出來,隨著時間推移,形勢對俄國是不利的。英國是一個世界帝國,總能源源不斷從海外征集力量,俄國卻需要靠自己單一的人力、物力去抗衡,首先硬實力就不如英國。地利上也吃了大虧,英國的物資無論從本土還是殖民地,都可以用海運輸送,俄國卻需要昂貴、漫長且緩慢的陸路運輸,因為俄國連黑海制海權都沒有。
可又不能不爭,這一次的劣勢不就是因為上一場戰爭失敗的原因嗎。要是上次克里米亞戰爭俄國贏了,俄國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在黑海就擁有絕對的制海權,俄國的物資可以通過黑海直接送達君士坦丁堡,英國人或許都不會打這場戰。
這場戰爭只爆發在君士坦丁堡嗎?不,這幾乎是一場世界大戰了。還有一些次要戰場,在西亞,俄國和奧斯曼軍隊在高加索地區爭奪,俄軍控制了巴統、阿爾達漢、卡爾斯等地,這幾處都是戰略要地,控制一點就能掌控一片,俄軍占領這些地方可不輕松,因為每一處都有要塞保護。控制這些地區后,就進入了亞美尼亞地區。
另一個戰場是在中亞,俄國在這里使的是巧力,落后的交通讓誰都無法在這里維持龐大的力量,可這里的戰略地位又太重要,世界島的中心,印度統治者的傳統家鄉,讓英國人不敢不妨。所以在打英俄戰爭的同時,英國人還在打著一場阿富汗戰爭。英國在這里投入了十萬軍隊,俄軍只派出了不到三千的騎兵和炮兵部隊幫助阿富汗抵抗英國侵略。如果沒有阿富汗人的牽制,這十萬印度軍隊就能調到歐洲去。
這場大戰甚至影響了大清的伊犁,左宗棠成了雙方拉攏的對象,如果不是英俄在阿富汗爭奪,左宗棠的軍隊未必能逼迫俄國人讓出伊犁河谷。
主戰場加里波利半島的爭奪持續了半年,雙方反復爭奪,最終還是英國占據了優勢,畢竟他們是半個本土作戰,有奧斯曼軍隊協助,英軍行動更方便,可此戰暴露出印度土兵戰斗意志遠不如俄軍,往往在優勢兵力下也無法殲滅俄軍,劣勢兵力時又容易潰逃,否則絕對裝備優勢情況下,不至于打成這樣的爛賬。
俄國也是看到英軍部隊戰斗力參差不齊,專找薄弱環節下手,才打了個平手。
后半年,俄國結束了加里波利半島攻勢,已經基本放棄了對這片土地的爭奪。
可戰爭并沒有結束,俄軍開始大規模出現在塞爾維亞地區。匈牙利王國發現了俄國這一行動,吁請英國發動更大攻勢牽制。此時的匈牙利,軍隊經過重組,分離出去了羅馬尼亞和克羅地亞軍隊之后,凝聚力反而增強了。
只是兵力大大減少,除了在特蘭西瓦尼亞打爛仗外,無力渡河攻擊貝爾格萊德要塞。俄軍大規模出現在這里,顯然是準備攻擊匈牙利。
英國剛剛取得加里波利半島的勝利,順勢展開了反擊,向阿德里安堡推進,這座奧斯曼帝國首都的函谷關,絕對要握在手里。俄國攻擊堡壘的能力或許不足,圍攻普列文要塞需要五個月,可防守能力絕對夠強,當初在用滑膛槍對線膛槍的絕對技術代差下,防守塞瓦斯托波爾還能堅守將近一年,此時英國人碰上了防守的俄軍,也感覺到了頭大,這一次可沒有法軍共同作戰,英軍擔任了主要任務。
雙方都認為,隨著俄軍主力北上,放棄對君士坦丁堡的攻勢,阿德里安堡的占據將決定這場戰爭的勝負。
幾十萬英軍開始圍攻這座要塞,只有30萬俄軍守衛這里,注定不可能短時間內結束。
匈牙利危機了。
俄軍糾集了50萬軍隊從貝爾格萊德渡河,沿著多瑙河朝著匈牙利心臟布拉格扎去。
匈牙利人節節抵抗,展現出了一個民族國家保家衛國時能爆發的最強的抵抗意志。
匈牙利幾乎全民皆兵,此時已經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凡是拿得動槍的,統統編練起來,連強壯的農婦都組建了支援兵團,負責一些次要戰斗,確實可歌可泣。
只可惜強大的精神無法抵抗強大的力量,俄國人的推進猶如無情的機器,在一馬平川的匈牙利大平原上強勢碾過。有組織的主力部隊在后撤,無組織的民兵部隊在抵抗,到處都是戰斗,到處都有死亡。俄軍軍紀本就很差,俄國糾集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黑山軍更是一群野蠻人,此時在匈牙利平原上燒殺搶掠,制造了跟引發戰爭的奧斯曼帝國屠殺不遑多讓的罪行。
各種新聞被戰地記者披露,引起了極其惡劣的輿論影響。
奧地利輿論中,最初是對匈牙利人的無情嘲諷,覺得這個民族的背離才導致了她今天凄慘的遭遇。可當各種慘劇暴露出來,開始被人同情。畢竟是一起并肩作戰了幾個世紀的兄弟民族,匈牙利貴族和奧地利貴族幾百年聯姻,在奧地利依然有強大的影響力,輿論漸漸開始反轉。號召帝國介入戰爭,阻止俄國繼續犯下罪行的聲音開始多了起來。
此時奧地利帝國,或者說弗朗茨繼續保持著戰略定力,在不得不表達態度的場合下,始終堅持巴爾干沒有奧地利的利益。
俄國此時的意圖也漸漸表露,那就是在已經無望拿下英國人保衛的君士坦丁堡時,盡可能從其他方向取得優勢,為戰后利益分配取得主動權。匈牙利是最容易突破的方向,這里的地利不適合防守,且占據這里,能對中歐地區形成強大的威懾,既然奧地利帝國的戰略出了問題,像此前十年的格拉斯通內閣那樣,俄國如果不把握這次機會,歷代沙皇就該從墳墓里爬出來那鞭子抽亞歷山大二世了。
終于,俄國兵臨布達佩斯城下。
終于,在各大中立國的呼吁下,第一次在未停戰的情況下,巴黎和會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