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龍塘商號,挑選佃戶【求追讀】
- 改朝換代,從當爺爺開始
- 靈靈吼
- 2847字
- 2025-08-25 07:45:00
聽了王定禮的話,沈應昌、田萬豐都一時皺眉。
隨即田萬豐道,“要不咱們拿些錢借給公中?等后面這幾個場坊賺了錢,再通過公中還給咱們?”
沈應昌點頭,“倒也是個法子。”
李長道卻道,“何必如此——既然開辦鐵礦、鐵場等場坊是為全村謀財富,那么便全村人都出錢。”
“可以我們全村一百三十七戶都拿出一些錢來,以之為資金組建一個商號,而將要開辦的鐵礦、鐵場等都放在該商號下面。”
“這樣,既方便通過商號對鐵礦、鐵場等進行管理,將來賺了錢也可直接通過此番出錢所占比例進行分紅。”
“我們可以將各家所出銀錢占總數的比例稱之為‘股份’,不僅可以按股份分紅,將來哪家想再往里面投錢,也能計算著提升其股份。”
聽了李長道這番話,三人都眼睛一亮。
田萬豐鼓掌道,“這法子好啊,不僅解決了公中銀錢不足的難題,還一下子把日后管理、分錢等問題都給解決了!”
王定禮也笑道,“確實是妙!”
沈應昌則道:“我曾聽人談論郡城、京城等大城中豪門、巨賈合伙做生意,似乎便是以出資比例化作股份。”
“沒想到長道竟然也知道此事,還用得如此純熟,看來當年你在軍中當真是增長了不少見識。”
這世界已經出現股份概念了?
李長道聽了略微驚訝,面上卻是微笑著,算是“默認”沈應昌所說。
接著,幾人開始合計他們幾家各出多少錢合適——并非是越多越好。
一則,開辦這些場坊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啟動資金,如果出的銀錢太多,放在商號賬上便有點浪費了。
二則,他們出的多,占股就多,那么其他村民相對占股就會少太多,日后分紅差距也會極大。
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分紅差距過大,日后一些村人可能不僅不會感謝他們這些領頭的,反而會心生嫉妒、怨恨。
經過商議后,李長道家出資一千兩,田萬豐、沈應昌各自出自五百兩。
王定禮當場問李長道借三百兩銀子,決定也出資五百兩。
村里其他人家,只要肯將之前分得銀錢拿出來,估計能湊個兩千兩左右。
五千兩銀子,不論是開辦李長道說的幾個場坊,還是前期招募流民,都足夠了。
臨到要“散會”時,田萬豐語氣有點古怪地道:“咱們是處處為所有村里著想,可只怕有的人不識好人心,不舍地拿錢投資。”
“那樣,他們以后分紅少,甚至沒有分紅,可就怪不得咱們了吧?”
沈應昌聽了皺眉,道:“田老六,咱們商議半天你怎還不明白?私開鐵礦這件事非得將龍塘所有人都拉進來一起辦不可,一戶都不能落下!”
“這不僅是為了村里人都富起來,也是為了咱們可以齊心協力,經營好這份產業。”
“所以,接下來,咱們要盡力勸說四姓族人多往這商號里投錢。如果有人目光短淺不肯投,咱們就算得罪人,也得以族長身份要求他們投錢!”
李長道也道:“表舅說得不錯,咱們必須讓村里所有人家都投錢,甚至盡量多投。”
田萬豐聽此,便道:“行吧,我會盡力勸的。”
王定禮見氣氛不太好,便轉移話題道:“對了,商號都有名字,咱們村集體入股這個商號該叫什么?”
李長道、田萬豐聞言都看向沈應昌,畢竟表面看,這位是幾人中最有文化的。
沈應昌笑道:“那還用想,自然是叫‘龍塘商號’。”
就這樣,龍塘商號在龍塘村四姓話事人的小會中誕生了。
至于接下來,各姓話事人如何勸族人們投資商號,不必細表。
反正李氏這邊是好辦的。
李氏才七戶,不算李長逸更是只有六戶,如今其他幾戶又以李長道馬首是瞻,自然李長道怎么說李長圭、李長在等便怎么做···
···
次日。
天方亮,吃過早飯的李長道便與沈應昌、沈應衡等七八人,騎著騾子前往縣城。
同時王定禮、沈應天等人也會帶著幾輛騾車、驢車以及二十人的狩獵隊前往縣城,只不過他們主要靠雙腿趕路,估計要比李長道等晚大半個時辰到。
此番龍塘村之所以出動這么多人,還分成兩撥,自然是為了私開鐵礦及招攬流民做準備。
這里面的事很多,如果只讓一個人去辦,不知得拖多久。
多個人分頭去辦,便要快上許多。
來到縣城外,沈應昌道:“長道,你在三溪寨的那三十戶佃戶便由你自己招攬了。等招攬完,你再讓應衡去縣衙里,將落戶的事給辦了。”
“知道。”李長道點頭,隨即也忍不住提醒,“表舅要招攬幫咱們采礦的流民,最好都選那些拖家帶口、老實本分的。”
“而且要先跟他們說明是去山里采礦,以及咱們給他們的待遇,免得以后生出事端。”
沈應昌笑道,“我明白,放心吧。”
說完,一伙人便分開了。
李長道帶著王定佐、李宗鈞來到城西的流民聚居地——其實就是流民在城郭附近搭的一片窩棚。
在縣城及城郭,他們有機會賺取一點錢糧,甚至官府和有的大戶偶爾還會施粥賑濟。再不濟,他們住在這邊,乞討、賣身也更方便些。
李長道看了看,發現城西這片大概有兩三百個窩棚。
窩棚也不是那么容易搭的,因此一般一戶流民都是住一個窩棚里。
也即是說,這里可能有兩三百戶流民!
李長道找了個地勢較高的小土坡,便道:“宗鈞,開始吧。”
李長在四個兒子里,年紀較小的宗鈞、宗鐸性子都相對活潑些,其中宗鐸偏好動,宗鈞則偏話多,故而此番李長道帶了宗鈞過來。
李宗鈞點頭,便敲響了手里銅鑼,然后扯著嗓子喊:“招佃戶啦!東家保證下半年的口糧,只招三十戶,有意的趕緊過來啦!”
李宗鈞才喊一回,便有不少身影從窩棚里鉆了出來,向小土坡觀望。
因為天旱,城郭都缺水用,這些流民大多都蓬頭垢面,與乞丐無異。
當李宗鈞喊了第二回,流民才聽清楚,頓時便都往小土坡跑來。
王定佐、李宗鈞見狀都露出了緊張之色。
這時候,李長道拿出風云棍站到前面,大喝道:“想當我家佃戶的都排隊——不守規矩的人我可不要!”
以李長道如今的體質,這一聲大喝簡直仿佛滾雷般,震得有些體弱的流民差點暈過去。
如此威勢,自是強迫所有流民冷靜下來,規規矩矩地在突破前排隊。
李長道這才拿出個以木板當底托的書冊,以及一支速寫筆(可以看做中式羽毛筆),開始詢問流民情況。
排在最前面的是個中年大漢,衣裳雖臟舊,身上也帶著汗餿味兒,但發髻卻不算亂。
“姓名?哪里人士?而今家中幾口?”
中年大漢道,“我叫鐘滿倉,芠縣板石鎮三里溝人,如今家中有五口。”
李長道又問:“你多大年紀了?家中其余人有多大年紀?可有什么手藝?”
鐘滿倉道:“我今年三十六了,妻子三十三,大兒子二十歲,大女兒十四歲,小女兒十歲。”
“我種田是把好手,還會編些竹器。我妻子女兒采桑、紡織都很拿手,兒子也很能干···”
“行了。”李長道打斷鐘滿倉的話,“你家情況我已知曉,先回去等著,一會兒我了解完所有流民情況,再宣布招收哪三十家為佃戶。”
“是,是。”
鐘滿倉連聲應了,忐忑地退了下去。
接下來,李長道便通過類似的詢問,將前排排隊的所有流民戶籍、能力等基本信息都記錄了下來。
此時,并非所有流民都在窩棚區,也并非所有流民都愿意給人當佃戶。
再加上有的人天生謹慎多疑,也不會冒然給不了解的人當佃戶。
所以,最終到李長道這邊排隊訴說情況的流民只有一百多戶。一個時辰不到,李長道便將他們的情況都問明并記錄了。
然后他便從這一百多戶流民種挑選佃戶。
他在冊子上列明了幾個條件:
第一,當家人看著比較忠厚老實;第二,家中至少有兩個健全男丁;第三,帶有種田之外的其他手藝;第四,家中尚有女眷在;第五,家中人口不超過七個。
通過這些條件篩選出三十戶人家后,李長道便道:“宗鈞,敲鑼,就說我要公布選中的佃戶名單。”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