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根據地的建設》
- 山河記憶:抗爭史詩
- 忘憂谷雨
- 2682字
- 2025-08-07 16:47:33
歷史解說:
1938年武漢會戰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將主要兵力轉向敵后戰場,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實施“掃蕩”“清鄉”和經濟封鎖,妄圖切斷根據地與外界的聯系,扼殺抗日力量。面對嚴峻局勢,各根據地軍民響應中共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大生產運動,同時進行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建設。在經濟上,根據地推行減租減息、開墾荒地、發展手工業,逐步實現糧食自給,打破日軍經濟封鎖;政治上,實行“三三制”民主政權,吸納各階層人士參與治理,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化上,開辦抗日學校、劇團,創作通俗文藝作品,提高民眾文化水平與民族意識。這些建設使根據地成為堅不可摧的抗日堡壘,為持久抗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動力,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敵后的執政能力與組織動員能力。
歷史閃現:
1941年春,南泥灣的荒坡上還積著殘雪,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官兵已經扛著鋤頭進山了。凍土被鎬頭砸得砰砰作響,濺起的冰碴子落在戰士們的棉褲上,很快化成水洇出深色的痕跡。這個剛從華北抗日前線調回的部隊,帶著“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命令,要把這片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能養活萬人的糧倉。“教導員,這地硬得像鐵板!”戰士小李的虎口被震裂,血珠滴在鋤頭上,映出他年輕的臉。教導員武亭蹲下身,用手扒開地表的凍土,露出下面黑褐色的腐殖土:“這是寶地啊,當年李自成就在這屯過糧。”他的朝鮮口音里帶著興奮,手里的鋤頭突然碰到個硬東西,刨出來一看,是枚生了銹的銅錢,上面“崇禎通寶”四個字還能辨認。部隊剛扎營時,住的是“地窨子”——半地下的土洞,頂上蓋著茅草,夜里能聽見老鼠跑過的窸窣聲。炊事班長老張帶著炊事員們,用石頭壘起灶臺,第一頓飯煮的是野菜粥,里面摻著磨碎的玉米芯,喝起來剌嗓子。王震端著碗蹲在土坡上,看著戰士們狼吞虎咽的樣子,突然把自己的碗往老張面前一遞:“明天開始,干部糧食定量減兩成,給傷員和新兵補上。”
深秋的冀中根據地,呂正操率領的冀中軍區部隊正在挖地道。鐵鍬碰撞磚石的聲音在月光下此起彼伏,地道的主干道寬得能過擔架,岔路通向各家各戶,還設有射擊孔、儲糧洞和防水壕。民兵隊長高傳寶蹲在地道里,用木棍測量高度:“再挖三尺,能站起來跑!”他的父親在去年“五一掃蕩”中被日軍殺害,臨終前攥著他的手說“藏起來,跟他們耗”。地道里的油燈忽明忽暗,照亮了墻上的標語:“家家是堡壘,戶戶是陣地”。婦女們用碎布拼成的“抗戰地圖”掛在洞壁上,紅布做的箭頭標出日軍據點的位置。高傳寶的媳婦正領著姐妹們往地道里搬咸菜缸,這些用黃豆和鹽巴腌的咸菜,能保存到冬天,是地道戰中的“壓縮餅干”。1943年春節,南泥灣的軍民開了場“生產互助會”。
戰士們把自己種的蔬菜、織的布匹擺出來評比,三五九旅的“紡線能手”小李,展示的線穗子又勻又細,贏得了塊寫著“勞動英雄”的木牌。王震看著堆成小山的展品,突然對身邊的干部們說:“明年咱們辦個工廠,把戰士們織的布做成軍裝,讓黨中央看看,咱們不僅能打仗,還能辦工業!”開春后,根據地的紡織廠真的辦起來了。機器是用日軍炸毀的火車頭零件拼的,廠房是沒收的漢奸倉庫。女工趙桂蘭原本是河北的農婦,丈夫犧牲后帶著孩子參加了八路軍,此刻她坐在織機前,手指在經緯線間穿梭,織出的“抗戰布”上,藏著用深色線織的“勝利”字樣——這是她發明的密碼,只有根據地的人能看懂。夏天的晉察冀邊區,白求恩衛生學校的學生們正在田間上課。黑板是用鍋底灰刷的木板,教材是油印的《戰地救護手冊》,作者欄印著“白求恩”三個字。校長柯棣華(注:此處為紀念白求恩,以其精神延續為象征,實際柯棣華已于 1942年病逝)的遺像掛在樹杈上,照片里的他穿著八路軍軍裝,笑容溫和。學生們在田埂上練習包扎,用玉米秸稈當夾板,用布條當繃帶,動作認真得像在手術室里。
1944年秋收時節,南泥灣的稻田翻起金色的浪。三五九旅的戰士們用脫粒機打谷,機器是自己造的,轟鳴聲震得遠處的山都在響。王震站在曬谷場邊,看著裝滿糧食的麻袋堆成小山,突然讓人拿來筆墨,在麻袋上寫下“送延安”三個大字。這些糧食,足夠中央機關吃半年,是戰士們用鋤頭和汗水,給黨中央的“定心丸”。冀中地道里,高傳寶正給民兵們講戰術。油燈下,他用玉米芯在地上畫地道分布圖:“這里設陷阱,這里放翻板,鬼子進來就別想出去!”墻上掛著的“地道戰戰果表”上,密密麻麻記著:“炸毀日軍汽車 12輛,繳獲步槍 35支,解救群眾 200人”。一個剛加入民兵的少年,正用小刀在步槍上刻“保家衛國”,刻痕深得能放進麥粒。冬天來臨前,根據地的學校放了“農忙假”,學生們幫著農民收糧食。在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里,學員們在窯洞前的空地上開討論會,主題是“生產與抗戰的關系”。一個來自南泥灣的學員說:“俺們用鋤頭種出來的糧食,比子彈還能打退敵人——他們想困死俺們,俺們就種出更多糧食!”1945年春,各根據地的“勞動英雄大會”在延安召開。王震帶著南泥灣的代表們,扛著自己織的布、磨的面粉走進會場,引來陣陣驚嘆。高傳寶作為冀中代表,展示的地道模型讓毛主席都忍不住俯身細看:“這是人民的智慧,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在大會的頒獎臺上,張思德捧著“模范黨員”的獎狀,他的手上還沾著燒炭的黑灰——不久前,他在炭窯崩塌時,把戰友推出窯外,自己卻永遠留在了那里。毛主席看著他的遺像,在題詞時寫下“為人民服務”五個字,墨跡透過紙背,像顆滾燙的心。
這些根據地建設的故事,沒有槍林彈雨的驚險,卻藏著比戰爭更堅韌的力量。當日軍的封鎖讓根據地“沒衣穿、沒糧吃”時,軍民們用鋤頭開荒、用紡車織布、用智慧挖地道,把絕境變成了生路。南泥灣的稻穗、冀中的地道、延安的紡車,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共同構成了敵后抗戰的“生命線”,證明了“自力更生”不僅是口號,更是中華民族在危難中挺直腰桿的底氣。多年后,南泥灣的稻田變成了良田,當年戰士們住的“地窨子”遺址上,長出了參天的白楊樹。在冀中地道戰紀念館里,高傳寶用過的鐵鍬、趙桂蘭織的“抗戰布”,依然在無聲地講述著那段“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歷史。參觀者們撫摸著地道的土墻,能感受到當年軍民們掌心的溫度,那溫度里,藏著中華民族最珍貴的精神密碼——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只要團結一心、勤勞勇敢,就沒有跨不過的坎,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根據地的建設,不僅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后來的歲月里,激勵著中國人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就像南泥灣的荒坡能變成糧倉,冀中的平原能挖出長城,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建設出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