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解州死面餅

  • 運城飲食記憶
  • 大廚詩
  • 6092字
  • 2025-08-08 07:15:00

16第十六章解州死面餅

咱今天章節的題目是“解州死面餅”。

至于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一個題目來寫,主要是因為咱在前面“東娃鹵肉”章節里說到了一款美食,那就是“潼關肉夾饃”。

大家知道最近幾年火遍全國的“潼關肉夾饃”吧,說起這種肉夾饃,咱們運城人是再熟悉不過了,肉夾饃能火,作為我們運城人,尤其是我們運城的餐飲人是需要深思的,我們先看看人家“潼關肉夾饃”是怎么宣傳的。

潼關肉夾饃是SX省WN市潼關縣的特產。它以其酥脆的餅和香嫩的肉而著稱,深受人們的喜愛。潼關肉夾饃的制作技藝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潼關肉夾饃的制作工藝包括五道工序:鹵肉、和面、打餅、烤制和夾饃。

首先,將五花肉洗凈后切成塊,放在裝有特制配料的鹵鍋內浸泡、燉熟。然后將中筋面粉、鹽和溫水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團,并將面團分成小塊,蓋上濕布醒發30分鐘。接著,將豬油加熱至融化,加入面粉,攪拌均勻,制成油酥。然后,將餳發好的面團下成劑子,搓成長條,再搟成長方形面片,均勻地抹上油酥,期間用木棒進行有節奏地反復敲擊,再將面片卷起,末端劃線按壓成餅子生坯,稍微餳后再成圓餅狀。

最后,將搟好的餅子放入預熱的烤爐中,將打好的油餅上鏊烘烤,待花色均勻,餅泛黃色時取出放入烤爐,烤至兩面金黃酥脆即可。最后,將燒餅用刀從餅厚度中間切成兩扇,夾鹵碎肉吃。這樣制作出來的潼關餅子外酥里嫩,非常美味。

潼關肉夾饃饃酥肉香,具有悠久的飲食制作傳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如果你來到渭南,一定要嘗嘗這道傳統風味獨特的潼關肉夾饃,它會讓你流連忘返。

關于潼關肉夾饃的歷史,潼關人是這樣介紹的。

潼關肉夾饃的制作技藝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據考證,潼關肉夾饃的制作工藝與東漢時期的“胡餅”相似,添加豬板油使饃酥軟的工藝也可以追溯到那個時期。這道傳統美食到唐朝時期興于驛站,當時潼關是連接中原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驛站為了給過往旅客提供方便攜帶和便于食用的食品,便將烤肉切成小塊夾在饃中,這就是最早的潼關肉夾饃。

如果我們沿著潼關人的足跡,去一次潼關考察一下,你會發現,你其實找不到一家有歷史傳承的店鋪,你能找到的店鋪,歷史也不會超過30年,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是我們運城廚師和餐飲同仁們需要深思的話題。

如果我說潼關肉夾饃其實脫胎于“解州死面餅”,應該沒有人反對吧,當然了,潼關人反對不算,因為他們根本就拿不出來證據,沒有任何證據支撐30年前在潼關就有這樣的肉夾饃飯店,現在潼關肉夾饃其實就是“解州死面餅”的再現。

哦,對了,我前面剛寫了“東娃鹵肉”,里面寫了潼關肉夾饃的前身可能是東娃爺爺所創造,當年還獲得了老佛爺的嘉獎,但這只是“東娃鹵肉”的故事傳承,并沒有任何官方資料或歷史文獻可以證明這一說法。

而“解州死面餅”就不一樣了,這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明確的歷史傳承脈絡,潼關距離解州不遠,開車也就是兩個小時的車程,兩地之間的飲食文化交流由來已久。但有誰記得在30年前,潼關有“死面餅”,也就是現在“渭南肉夾饃”的餅子,如果說連餅子都沒有,那就更別說有“潼關肉夾饃”

任何事情的延續都不能脫離其歷史淵源和地域文化的影響,“解州死面餅”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和傳承體系。相比之下,現在所謂的“潼關肉夾饃”,其實是在“解州死面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變體,它的制作工藝和風味特征與“解州死面餅”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可以說,“潼關肉夾饃”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是建立在區域飲食文化長期交流與融合的基礎上。

從這一角度來看,探討“解州死面餅”與“潼關肉夾饃”之間的關系,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其實并不是緊密的。

“解州死面餅”作為一個良好的產品,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品牌體系,而是依附于“羊肉泡饃”這個老大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發展空間,也削弱了它的品牌獨立性。盡管人們都知道它,但卻沒有把自己放到老大的位置上,這是值得反思的現象。

再看“潼關肉夾饃”,對于潼關人來說,把一款外來的面餅加以改良,并結合本地的鹵肉工藝,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這種創新并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融合與再創造。他們沒有被歷史的框架所束縛,而是敢于突破,將外來飲食文化中的優秀元素融入本土實踐之中,從而賦予了“潼關肉夾饃”新的生命和市場價值。在這里,死面餅子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它唱的是主角。

正因為如此,“解州死面餅”和“潼關肉夾饃”的命運便呈現出不同的軌跡。如今解州死面餅”仍然依附于地方傳統飲食的整體框架之中,而“潼關肉夾饃”則借助品牌化運作和市場推廣,逐步走出地域限制,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這種差異也提醒我們,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獨立與依附的關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說到這,我們應該感謝潼關廚師,是他們給了“解州死面餅”新的生命,“解州死面餅”在另一個地方唱起了主角,在解州,因為有老大哥“羊肉泡饃”的壓制,“死面餅”永遠只能是配角,盡管偶爾會有人把它夾上羊肉,成為“餅子夾羊肉”,但也是要遇到有錢的主才行。

在潼關,死面餅和豬肉的結合,才使它找到了真正的伴侶。這一點我估計潼關廚師也是受到了西安“白吉饃夾肉”的影響,所以才有另起爐灶的想法,估計他們也沒有想到,這樣的結合是順應了時代,這樣的結合讓潼關作為陜西邊緣,擔負起來了西安飲食的大業,以至于,一款“潼關肉夾饃”的出現,一下子就讓陜西人引以為傲的“白吉饃夾肉”毫無顏色。

我不能不佩服潼關廚師的聰明,把一款肉夾饃做到人盡皆知,以至于現在形成了規模化和機械化,這一點我們運城人和運城廚師做不到。

任何東西,只要它能在當地落戶,只要它能夠支撐當地的經濟,那么這就是一個好的產業,比如我們運城的蘋果,也只是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已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了全國有名的蘋果之鄉。

現在的潼關,他們能把一款食品產業化,那么他就是成功的,那么這款產品就是他們的,不管他的前身是誰家的,現在只能是他們家的。

再比如,我們解州的“綠豆餅”,去過解州的人都知道,在解州有一款火爆的產品,那就是“南耀離綠豆餅”,這款產品其實也不能算是解州最為傳統的食品,在解州傳統的食品里,我沒有發現它的角色,這是一款外來的產品,在經過改良后,現在就是解州的產品。也就是說但不管這款產品他的原產地在哪里,如今在解州落地生花,那么這款產品就是解州的特產,任何東西都是學習的,我們在學習別人的同時人也在學習我們的產品,我們找不到我們產品的突破口,別人卻一眼就看出來了弊端。

這就是現實,現實是殘酷的,需要我們運城廚師們做出思考,其實也需要行業協會做出思考,更需要政府做出思考,有時候政府部門的扶持會讓當地的產業結構發生質的變化,就像這些年政府對于“運城蘋果”的重視,那么運城蘋果才有了現在全國的知名度。

“解州死面餅”是“解州羊肉泡饃”的配套產品。這是我們對于這款產品的誤區,我們沒有跳出去看待“解州死面餅”,而是以一種固有的思維在延續,我們把眼光都看在了外面,一心想引進一款火爆的產品,來為我們創造出更高的利潤,可以說,我們現在除了向錢看,似乎在每一個餐飲人心中都少了一種繼承的榮譽感,這一點我也明白,畢竟榮譽感當不了飯吃,當不了孩子的學費,更當不了老人看病的醫藥費。

我沒有責怪任何人的理由,畢竟自己也是在局中,沒有跳出來的思維,所以我們也就只能眼看著本該屬于我們的產品,卻在為別人創造利潤。

回頭看看我們“解州死面餅”,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解州是做肉夾饃最早的地方,在運城最傳統的肉夾饃是“死面餅夾羊肉”這一點運城人,應該說鹽湖區這一片人都知道。剛出爐的熱餅子夾上羊肉,那種感覺,只能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絕”。說到這也許有人會問,這么好吃為什么沒有流行起來,答案只能是一個字“貴”,再就是只能在羊肉泡饃店里面才能吃,也只有熱的餅子吃著才有感覺。因為死面餅熱的時候是酥脆掉渣的,涼了以后只能泡在羊湯里面吃了。

“解州死面餅”在解州,又稱“死面千層餅”,也有叫“死面饃”或“死面火燒”,制作死面餅子的技法,(可以說解州的死面餅子,這一獨特的制作技法,目前在國內別無二家)因為在制作的時候,難度比較大,故而形成了只是針對解州羊肉泡饃,而創造出來的唯一的餅子。至于說“解州死面餅”離開了“羊肉泡饃”這個搭檔。該怎么生存,這估計是解州廚師沒有想過的事情,因為解州的打餅子師傅本來就是小眾,所以沒有形成壓力,也就沒有往更深的層次思考。

“解州死面餅”的制作,一般有九大步驟,分別是和面,醒面,盤面,下擠,出坯,成型,烙制,研花,烘烤,而且要注意四季水溫,一般都是春夏使用涼水,秋冬使用熱水,水內加上適量的食用堿,把握好面的軟硬程度,所用的油脂多為牛油,其中有兩個地方最為關鍵,沒有三年的專門制作經驗,是很難掌握其中的奧妙。

制作死面餅子的關鍵,一是成型,二是出花,掌握了這兩點,其余的應該說比較容易多了,要嚴格的來說,其實這每一個步驟都很重要,稍有一點的不到位就會影響成品的效果。制作出來的上品死面餅子,正面的花紋成螺旋狀,且分布均勻,色澤棗紅,背面成淺黃色,鼓得脹脹的,其實里面是空的,用手掰開來看,餅子里面呈牛百葉狀,每一層都薄如紙,而且相互又不粘連,只有這樣的餅子才算合格。

有一個合格的死面餅子,只是對制作者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餅子師傅,還必須要具備另一個要求,那就是要看制作者,在制作過程中的動作是否優美。我們經常見到一些行家里手,在制作餅子時會用搟面杖,敲擊出來一些歡快的節奏,面的摔打聲,搟面杖的乒乒乓乓聲,其實成了一種廣告。也成了一種習俗。

在過去各家的泡饃店競爭激烈,于是就各想奇招,搟面杖成了最好的道具,往往那些敲擊悅耳的師傅,會吸引更多的食客,客人來后,舀湯的師傅也會在舀湯的過程中,用筷子和銅勺,在裝筷子的瓷罐和大鐵鍋的邊上,碰撞出不同的響聲來,在傳統的羊肉泡饃的店里,顧客都是自己端飯,先觀賞一會餅子師傅制作餅子的過程,聽一會搟面杖敲擊出的輕重緩急,萬馬奔騰的聲音,夾雜著餅子面坯在案板上的拍打聲,那聲音,奇妙,緊促,震撼。

像威風鑼鼓的鼓點,像千軍萬馬的奔騰,像黃河的咆哮,又像群山的怒吼,更像山泉的叮咚,整個過程絕不亞于一個專業樂師的演奏,和樂師敲擊鼓點的時候,所帶給人們震撼的激動,你不由得不為那些不懂音樂的廚師們,敲擊出的具有一定音樂節奏的旋律而感到贊嘆。

有人說關公故里威風鑼鼓的鼓點,就是從餅子師傅那里得到靈感而創作的,也有人說餅子師傅們,是在聽了鑼鼓的節奏后,才創造了獨特的搟面杖進行曲。

再看舀湯的師傅,一把銅勺,一雙筷子,在鍋邊,筷筒邊,筷子和銅勺的相撞聲,銅勺和鐵鍋的抨擊聲,筷子入筒的乒乓聲,真正的形成了一種鍋碗瓢盆的樂章,再看那動作,似大浪淘沙,似蜻蜓點水,這一過程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叫鳳凰三點頭。

在以前不管是舀湯的師傅,還是制餅子的師傅,大多都是終生的從事這一行業,大概是因為學習艱難,故而學成后轉行的不是很多,再個也是因為,這一行當的人才奇缺,故而他們不得不干下去。

我是在學徒的時候,有過做餅子的經驗,所以才敢在98年SX省烹飪大賽上,在參加比武時候,有幸成了SX省首屆面食表演隊的表演隊員,我表演的項目前面已經說過,是我和邵軍,秦創年三人共同表演。

制作死面餅子,和死面餅子的搟面杖進行曲,是我單獨表演的項目,這個項目需要面餅和搟面杖的配合才有效果,在我的記憶里,老一輩的打餅子師傅都有這一手絕活,這是那個年代廣而告之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在我的同齡人中,打餅子師傅中讓我佩服的人有兩個。一個是底張的“姜昌榮”師傅,我的打餅子手法就是跟著他學的,這是我亦師亦友的哥哥,整個八十年代的記憶里,都有這位老哥的畫面。

另一個制作“解州死面餅”的師傅也需要提一下,這個人就是席張的“喬建國”。

他的死面餅是家傳的手藝,也可以說是最為古老的傳承,他爺爺就是一把好手,到了他這一代,可以說用了一輩子的時間在和“羊肉泡饃”打交道,他打死面餅時候,那種搟面杖敲擊的節奏,目前來說,我沒有再遇到過,盡管現在打餅子的師傅們很多,但真正會用搟面杖的人幾乎沒有了,因為時代在變化,時代已經不需要用敲擊搟面杖的聲音來吸引顧客。

我記得我當年在太原表演“解州死面餅”制作過程的時候,表演臺下,有幾百名同行在觀摩,攝像機的轉動,照相機的閃光。同行們的掌聲,成了我終生難忘的場面。

后來因為飯店的繁忙,和離省城太原的遙遠,我不得不退出面食表演隊,失去了2000年赴日本表演的機會,為此,我后悔了好長時間,沒能想到我今日能身在日本,而且在日本待了二十年,現在卻在日本寫這一段文字,真的是造化弄人。

說了這么多“解州死面餅”我們有沒有發現,潼關人制作死面餅已經比我們簡單多了,以至于我們反過頭來需要跟著潼關師傅學習他們的手法,這是不是很滑稽,很可笑。其實,時代在發展,這也是一種必然的轉變。

我前面說過,“解州死面餅”的制作手法非常難。因為拉片,卷坯,劃線,這不是普通師傅看一眼就可以學會的,那么如果說最初在潼關經營肉夾饃的師傅,是一個真正的,技術純熟的老手,他的攤位火了后就會有跟風者,也就是模仿者,他們也想分一杯羹,這一點沒有任何的指責之處,中國人就是這樣,我也是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

跟風也需要聰明的才智,也需要揚長避短,這一點潼關人做到了,他們借助現代化工具,小型壓面機的出現給了他們靈感,于是他們做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沒有想到,一個簡單地改變成就了一個產品,從此讓這款產品搭上了時代的快車,同時也為壓面機廠家提供了一個產品做廣闊的市場,如果沒有潼關人這樣的改變,壓面機的市場永遠只是針對想吃面條的人群。

潼關人造就了一個產業,潼關人開發了一個新的市場,一下子讓“死面餅”告別了原始的手工制作,成為了現代化的產品。產品的產業化也帶動了大量的勞動力,可以讓更多人用這樣的一款產品養家糊口,也可以讓更多的人品嘗到這種美味,隨著冷鏈的發達,這款產品會更進一步走向全國。

看看現在開店的,只需一款特制的爐子,連餅子都不需要自己加工了,廠家直接配送,自己只需要鹵肉就行,鹵肉也有現成的配方,達到了人人可以開店,人人可以當老板的夢想,這就是因為潼關人改變了“解州死面餅”的制作手法,一下子讓這么多周邊收益,所以我要說,潼關人,“潼關肉夾饃”是最偉大的發明。

也許有人會問,怎么能說是發明呢,發明是從無到有,潼關人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良罷了。我說的發明,是因為潼關人偉大的創舉,他讓這么多人都獲利。再看我們,這種手藝只是在少數人群中傳播,我們帶動了多少人就業,我們的打餅子師傅有幾個人真正的靠著這門手藝獲利了。

我們感謝潼關人,是他們讓我們現在“羊肉泡饃”的經營者也獲得了更大利潤空間,過去我們飯店要靠一個打餅子師傅才能完全的運營,現在只要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上崗,這難道不是一個好事嗎,我有一種感覺,這門傳統的手藝,會逐漸在民間失傳,因為這是時代發展必然的過程。看看現在你們吃羊肉泡饃,有幾個飯店還在堅持純手工打餅子,你們就會發現這一個古老的手藝正在逐漸的沒落。

未完待續

王斌作品,嚴禁轉載

2025年08月07日23:57:40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宁夏| 集安市| 富源县| 吉木萨尔县| 青冈县| 固阳县| 阿瓦提县| 漯河市| 资溪县| 府谷县| 彭山县| 天峻县| 富阳市| 定襄县| 蒙阴县| 咸丰县| 佛山市| 东方市| 平和县| 弋阳县| 新乡市| 东莞市| 台江县| 莎车县| 元朗区| 高邑县| 潼南县| 石棉县| 丽江市| 昌邑市| 罗田县| 望江县| 平遥县| 霍城县| 宜阳县| 上高县| 东海县| 名山县| 平陆县|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