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試身手
- 我用方案庫顛覆整個王朝
- 拾陸人
- 5148字
- 2025-07-24 10:46:09
腳步聲踩著青石板路過來,帶著潮濕的泥腥氣,在寂靜的夜里格外清晰。李秋榮僵在原地,后背死死抵住冰冷的土墻,能感覺到磚石縫隙里滲出來的寒氣,順著脊梁骨往頭頂竄。
“我說老高,這破廟陰森森的,你確定那書生尸體還在這兒?”矮個差役的聲音帶著點發虛的顫音,火折子的光在門縫里晃了晃,“前天來抬的時候,我瞅著他臉都青了,哪像是能活過來的樣子?”
高個差役啐了一口,聲音粗嘎得像磨鐮刀:“你懂個屁!死牢里斷氣三天又活過來的都有,這點事兒算什么?趕緊處理完回去交差,老子還等著喝張屠戶新釀的米酒。”
木門“吱呀”一聲被推開,兩團昏黃的光暈涌進來,在地上投下歪歪扭扭的影子。李秋榮屏住呼吸,看著那兩個穿著皂隸服飾的人影晃進來,腰間的鐵牌隨著動作叮當作響。高個差役背著手走在前頭,三角眼掃視著破廟,目光像鉤子似的刮過稻草堆;矮個的跟在后面,火折子舉得高高的,手心里全是汗。
“在哪呢?”矮個差役踮著腳張望,火光照亮了墻角那堆發霉的稻草,“哦,在那兒——”
李秋榮的心猛地一沉。他這才發現,自己藏身的稻草堆旁邊,赫然堆著另一堆更凌亂的草垛,想來就是那差役說的“尸體”。他下意識地往草堆深處縮了縮,粗糙的草桿刮得臉頰生疼,可他連動都不敢多動一下。
【系統面板突然亮起,淡藍色的字體快速刷新:
檢測到威脅目標:清河縣衙差役兩名(攜帶佩刀,無明顯殺意)
生存概率評估:裝死 62%,反抗 3%,主動溝通 41%
最優策略:利用大靖律法“見死不救杖二十”條款,以虛弱狀態觸發其職責本能】
李秋榮的腦子飛速轉動。他想起原主記憶里的縣衙規矩,差役巡查時遇困厄者不救,一旦被揭發就得挨板子。這兩人既然是來處理“尸體”的,必然知道這條規矩。
就在高個差役抬腳要往草堆這邊走時,李秋榮突然咳嗽起來。不是那種驚天動地的咳,而是虛弱的、斷斷續續的氣音,像風中殘燭似的,帶著氣若游絲的絕望:“水……給點水……”
兩個差役同時頓住,像被施了定身法。
“高、高哥……”矮個差役手里的火折子“啪嗒”一聲掉在地上,火星子濺起來,照亮他煞白的臉,“他、他喘氣了!”
高個差役也懵了,瞪著稻草堆半天沒說話,好一會兒才罵了句臟話:“活見鬼了!老子當差十五年,從沒見過死透三天還能喘氣的!”他往前走了兩步,火折子重新被點燃,光焰湊近了些,能看見李秋榮露在外面的半張臉,“你這書生,真沒死?”
李秋榮眼皮半抬著,露出一點眼白,聲音嘶啞得像被砂紙磨過:“餓……”
高個差役皺著眉打量他,三角眼里閃過狐疑。他伸手探了探李秋榮的鼻息,感覺到那微弱卻真實的氣流,眉頭皺得更緊了:“還真有氣……怪事。”他縮回手,在衣襟上蹭了蹭,“你是哪家的書生?怎么倒在這兒?”
李秋榮故意眨了眨眼,露出茫然的神色:“我……不記得了……頭好痛……”他知道,現在說得越少越好,言多必失。
矮個差役湊過來,小聲道:“高哥,這咋辦?要不報官吧?”
“報什么官?”高個差役瞪了他一眼,“縣令正為水患焦頭爛額,哪有空管一個瘋書生?再說了,他要是真瘋了,拖回去還得管飯。”他摸了摸懷里,掏出個油紙包扔過來,“這是今早領的饅頭,給你。吃完趕緊滾,別在城隍廟附近晃悠,再讓我看見你在這兒討飯,直接鎖去縣衙打板子!”
油紙包落在稻草堆上,發出輕微的聲響。李秋榮瞥見里面露出的白面饅頭,熱氣透過紙包滲出來,帶著淡淡的麥香。他幾乎是立刻就感覺到了強烈的饑餓感,胃里像有只手在瘋狂抓撓,口水不受控制地涌上來。
“謝、謝謝差役大哥……”他聲音發顫,故意說得有氣無力。
高個差役沒再理他,轉身踢了踢旁邊的草垛:“別管這活的了,先把那死的抬走。昨兒個城隍廟老道來說,這孩子死在神像前,再不埋了要鬧邪祟。”
矮個差役應了一聲,兩人合力掀開草垛,露出下面裹著的破席子。李秋榮眼角的余光瞥見席子里露出的小半截胳膊,細得像柴火,皮膚皺巴巴的,想來是個餓死的流浪兒。他心里一沉,這亂世,人命竟比草芥還輕賤。
“晦氣!”高個差役罵了句,和矮個一起架起席子往外走。經過李秋榮身邊時,他停下腳步,又看了一眼:“你要是還能動,就往城東走,那邊有施粥棚。別在這兒等死,聽見沒有?”
李秋榮連忙點頭,看著兩人抬著席子消失在廟門外,木門“哐當”一聲關上,才長長地松了口氣。后背的冷汗把粗布襕衫都浸濕了,貼在身上冰涼刺骨,可他卻覺得渾身發軟,連抬手的力氣都快沒了。
他抓起油紙包,迫不及待地打開。兩個白面饅頭躺在里面,還帶著溫熱,上面印著細密的褶子。李秋榮狼吞虎咽地咬下去,干硬的面渣剌得喉嚨生疼,可他根本顧不上這些,只覺得這是這輩子吃過的最美味的東西。
【系統面板彈出提示:體力值 4/10→ 6/10,體溫 35.5℃,生存危機暫時解除。檢測到宿主獲取官方資源,觸發支線任務“戶籍登記”:三日內前往清河縣衙登記戶籍,獎勵“基礎體能強化”(永久提升體力值上限 10%)】
“戶籍……”李秋榮嘴里塞滿饅頭,含糊不清地念叨著。原主是犯官之子,戶籍早就被銷了,沒戶籍就是黑戶,別說參加科舉、進衙當差,連住店都得被盤查。可去縣衙登記,會不會被認出來?
他正琢磨著,突然聽見廟門外傳來一陣喧嘩。不是剛才那兩個差役的聲音,而是更嘈雜的、帶著市井氣息的吵嚷,夾雜著挑擔的吱呀聲、小販的吆喝聲。天快亮了,城隍廟外的早市該開了。
李秋榮啃完最后一口饅頭,感覺身上有了點力氣。他扶著墻站起來,拍了拍身上的草屑,決定先去早市看看。不管怎么說,得先搞清楚現在的處境,再想下一步的打算。
推開破廟的木門,一股混雜著豆漿香、油條味和新鮮蔬菜氣息的風撲面而來。李秋榮瞇起眼睛,適應了外面的光線,才發現城隍廟外的空地上已經擺滿了攤子。穿粗布短打的農婦蹲在地上,面前擺著沾著泥土的蘿卜;賣豆漿的老漢支著大鐵鍋,白色的蒸汽繚繞上升;還有挑著擔子的貨郎,搖著撥浪鼓,引得一群孩子圍著他轉。
青磚鋪就的街道蜿蜒向前,兩旁的木樓掛著各式各樣的幌子,“張記布莊”、“王二酒館”、“李鐵鋪”……陽光透過木樓的縫隙灑下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一切都像極了他在博物館里見過的宋代市井圖,鮮活而真實。
“讓讓,讓讓!”幾個扛著沙袋的壯漢從旁邊走過,腳步匆匆,差點撞到李秋榮。為首的大漢罵了句:“走路不長眼啊?”
李秋榮連忙躲開,看著他們往城南方向去,忍不住問旁邊一個賣菜的老婦:“大娘,這是往哪運沙袋?”
老婦抬頭看了他一眼,見他雖然衣衫破舊,但眉眼清秀,不像歹人,便嘆了口氣:“還能去哪?城南的燕尾堤唄。這雨下了快一個月,河堤都快塌了,再不想辦法,城里就得進水了。”
“那縣衙不管嗎?”李秋榮追問。
“怎么不管?”老婦往地上啐了口,“張縣令都快把頭發愁白了,昨天還貼了告示,說誰能想出治水的法子,賞百兩白銀呢!”
李秋榮心里一動。百兩白銀?那可是相當于原主家沒被抄前半年的用度了。更重要的是,要是能被縣衙看中,戶籍的事不就好辦了?
他謝過老婦,順著人流往縣衙的方向走。沒走多遠,就看見街角的告示牌前圍滿了人,三層外三層,里圈的踮著腳往里擠,外圈的急得直跳腳,還有個戴方巾的秀才站在旁邊,搖頭晃腦地給眾人念告示上的字。
“……凡獻治水良策者,除賞白銀百兩,另薦入縣衙當差,食月俸五石……”秀才念到這兒,故意頓了頓,引來一片吸氣聲。
“百兩白銀!我的天,夠買十畝好地了!”
“還能進縣衙當差?這可是天大的好事!”
“好事?你有那本事嗎?聽說府里來的河工師傅都沒轍呢!”
李秋榮擠不進去,索性踮起腳,借著旁邊一棵老槐樹的樹干,勉強能看清告示牌上的內容。除了秀才念的賞格,下面還畫著一張潦草的河道圖,用朱砂標出了潰堤的位置——城南燕尾堤,正是剛才那些壯漢運沙袋的方向。
就在他盯著圖紙看的時候,腦海里的系統面板突然亮了起來,自動生成了一幅三維的河道模型。淡藍色的水流在虛擬河道里奔涌,潰堤處被標成醒目的紅色,旁邊彈出密密麻麻的數據:
【檢測到目標河道參數:
燕尾堤:夯土結構,總長 120丈,堤高 2.3丈,含沙量 37%(標準值≤15%)
河床淤積:年均 0.8米(安全值≤0.3米)
當前水位:超出警戒值 1.2米,預計 24小時內上漲 0.3米
歷史治水案例匹配中……匹配成功: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分層筑堤法”:將黏土、砂石分層夯實,抗洪強度提升 40%
元朝郭守敬“疏浚六法”:采用“束水攻沙”原理,加速河道自清
現代“土石圍堰技術”改良方案:結合當地材料,可快速構筑臨時堤壩】
【最優解決方案生成:
第一步:在潰口上游 30丈處修筑分水堤(參考都江堰魚嘴設計),分流 30%水量
第二步:改良夯土配方,按“糯米汁+石灰+黏土= 1:2:5”比例混合(數據源自《天工開物》)
第三步:組織民夫開挖導流渠,引洪水入護城河暫存,緩解主堤壓力
實施周期:7天,所需人力:300民夫,材料:糯米 50石、石灰 200石、竹筐 500個……】
李秋榮看得目瞪口呆。他只是掃了眼告示,系統竟然自動整合了古今治水的智慧,連需要多少材料、多少人力都算得清清楚楚。這哪里是解決方案,簡直是一份詳盡的施工計劃書!
“小伙子,你也想獻策?”一個蒼老的聲音在旁邊響起。李秋榮回頭,看見剛才那個賣菜的老婦提著空籃子走過,“別瞎想了,這治水可不是鬧著玩的。前兒個有個老河工獻了法子,結果堤壩剛修好就塌了,被縣令打了三十大板呢!”
李秋榮笑了笑,沒說話。他摸了摸懷里系統生成的圖紙——那是一張泛黃的麻紙,上面用毛筆繪制著詳細的河道圖和施工步驟,墨跡陳舊,看起來像是存放了多年的古卷。系統說,這樣能減少不必要的懷疑。
“走了走了,縣衙快升堂了!”人群里有人喊了一聲,圍著告示牌的人漸漸散去,各自議論著往不同的方向走。
李秋榮深吸一口氣,攥緊了手里的圖紙,朝著不遠處那座飛檐翹角的縣衙走去。陽光照在他身上,帶著點暖意,粗布襕衫雖然破舊,卻擋不住他眼里的光。
縣衙門口的石獅子張著大口,看起來威風凜凜。兩個門子拄著棍子站在門口,斜著眼睛打量來往的人。李秋榮剛走到臺階下,就被其中一個攔住了:“站住!干什么的?”
“我要見張縣令,獻治水良策。”李秋榮挺直腰板,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沉穩些。
門子上下打量他,目光在他破洞的袖口和沾滿泥點的鞋子上打了個轉,突然嗤笑起來:“就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什么德行!昨天還在城隍廟門口搶乞丐的窩頭,今天就敢來獻策了?”
另一個門子也跟著哄笑:“我說老李,你別跟他廢話,趕緊趕跑,別污了縣衙的地!”
李秋榮皺起眉:“我真有良策,還請通報一聲。”
“通報?”先前那個門子推了他一把,“你知道張大人現在多忙嗎?哪有空見你這種騙子!再不走,我可不客氣了!”
兩人推推搡搡,李秋榮踉蹌著后退了幾步,手里的圖紙差點掉在地上。他正想再說什么,突然聽見身后傳來一個溫和的聲音:“住手,不得無禮。”
李秋榮回頭,看見一個穿著青色圓領袍的中年文士走了過來。這人約莫四十歲年紀,面容清癯,頷下留著三縷短須,眼神溫和卻銳利,腰間掛著塊玉佩,走路時沒有一點聲響。
“王主簿!”兩個門子立刻收了手,低著頭,訕訕地不敢說話。
被稱作王主簿的文士沒看他們,徑直走到李秋榮面前,目光落在他手里的圖紙上:“這位公子,你說你有治水良策?”
“是。”李秋榮穩住心神,拱手道,“草民李秋榮,偶得一古卷,上面記載著治水之法,或許能解清河之困。”他沒敢說這是自己想出來的,怕引起懷疑。
王主簿點點頭,沒追問古卷的來歷,只是說:“可否讓我一觀?”
李秋榮猶豫了一下,把圖紙遞了過去。
王主簿接過圖紙,展開來看。陽光照在他臉上,能看見他原本平靜的眼神漸漸變得驚訝,眉頭也微微蹙起,手指在圖紙上的某個地方輕輕點了點,像是在琢磨什么。過了好一會兒,他才抬起頭,看向李秋榮的目光里多了幾分探究:“這圖紙上的分水堤設計,頗為精妙。公子師從何人?”
“草民無師自通,只是偶然得見古卷,略加揣摩罷了。”李秋榮謙虛道。
王主簿笑了笑,沒再追問:“張大人正為水患發愁,不管這法子行不行,都該讓他看看。跟我來吧。”
李秋榮松了口氣,連忙跟上。經過那兩個門子時,他看見他們臉上滿是驚訝和難以置信,心里不由得生出幾分快意。
跟著王主簿穿過縣衙的儀門,院子里種著幾棵石榴樹,葉子被雨水打落了不少,地上濕漉漉的。王主簿一邊走,一邊輕聲說:“公子,我得提醒你,治水不是小事,若是獻的計策無用,輕則挨板子,重則可能被按上欺官之罪。你想好了?”
李秋榮腳步一頓,隨即堅定地說:“草民有把握。”
王主簿看了他一眼,點了點頭:“好,有膽識。不過張大人性子急,若是他問起你什么,你照實說就好,不必隱瞞。”
兩人穿過天井,來到一間掛著“思賢堂”匾額的屋子前。王主簿停下腳步,對里面喊道:“大人,有位公子獻治水良策來了。”
里面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讓他進來。”
王主簿推開門,對李秋榮做了個“請”的手勢。李秋榮深吸一口氣,攥緊了拳頭,邁步走了進去。他知道,這一步踏出去,他在這個陌生時代的命運,或許就要徹底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