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項目推進展才華,家庭態度漸轉變
- 封存在紅塵里那該有的寧靜
- 霖筆康喬烈夫
- 2723字
- 2025-07-21 15:48:55
第二十四回:項目推進展才華,家庭態度漸轉變
一、兩岸聯動
鄭州黃河博物館的廣場上,紅色氫氣球拖著“兩岸紋樣嘉年華“的橫幅,在秋日里格外醒目。劉敬棋站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舉著擴音喇叭喊:“接下來是親子拓片體驗環節,請臺北的小朋友和鄭州的小朋友組隊,共同完成這幅'兩岸魚紋合璧圖'!“
臺下立刻炸開了鍋。穿臺北校服的小男孩舉著臺南貝殼標本,湊到鄭州小姑娘身邊:“你看這個螺旋紋,和你手里的陶片是不是很像?“小姑娘把半坡魚紋拓片往他面前推:“老師說,我們的祖先早就用紋樣當密碼了!“
陳子仲在人群里調試投影設備,屏幕上正播放臺北分會場的畫面——齊景松舉著相機,給穿漢服的臺灣小朋友拍照,背景里的“兩岸紋樣對比展“展板前,圍滿了舉著放大鏡的老人。“陳老師,“志愿者遞來瓶水,“您爸媽和劉老師爸媽在休息室呢,正商量中午給孩子們做什么吃的。“
休息室里果然熱鬧。陳子仲的母親正教劉敬棋的母親揉臺灣麻糬:“要像這樣轉圈揉,才能有嚼勁,就像你們河南的饅頭......“劉父舉著手機拍視頻,鏡頭對著桌上的兩盤點心:“臺北的鳳梨酥配鄭州的油茶,絕了!“
忽然響起一陣歡呼。舞臺上,兩個小朋友合作的魚紋拓片完成了——左邊是鄭州半坡的人面魚紋,右邊是臺南卑南的貝殼魚紋,中間用金色顏料畫了道彩虹。劉敬棋舉起拓片展示時,臺下的兩岸家長同時鼓起掌來,掌聲里混著孩子的笑聲,像首沒譜的歌。
二、家聲漸暖
臺北故宮文創區的玻璃房里,陳子仲的姑姑正給鄭州來的考察團介紹臺南藍染:“這塊布上的紋樣,其實和你們河南的蠟染是親戚,都是用植物染色......“她忽然拍著額頭笑,“以前總說'臺北的東西不一樣',現在才知道,根上都是一樣的。“
考察團里的劉父指著展柜里的商代玉璋:“這上面的云雷紋,和我們鄭州商城出土的青銅鼎紋路,連匝數都一樣!“他轉頭對陳子仲的父親說,“下次帶孫子來臺北,得讓他摸摸這玉璋,告訴他'三千年前,咱們的祖先就用同一種語言說話'。“
項目成果展的剪彩儀式上,雙方父母被請上主席臺。當紅色綢緞落下,露出“兩岸紋樣同源展“的鎏金大字時,陳子仲的母親忽然拉著劉母的手:“明年春節,去鄭州過吧?敬棋說你做的紅燒肉比我強,我得學學。“劉母笑得眼角堆起皺紋:“開春再去臺北,我給你露手河南燴面!“
臺下的陳子仲和劉敬棋相視而笑。他想起上個月項目紀錄片首映,片尾放了段采訪——陳子仲的姑姑對著鏡頭說“以前怕侄子跑遠了,現在才懂,好感情像好紋樣,越拉越長越結實“;劉父則舉著他們合著的書稿:“這倆孩子,比我們有遠見。“
三、紋以載情
上海的收官展上,那幅由兩岸兩百個家庭共同完成的“紋樣長卷“驚艷了全場。從鄭州的仰韶彩陶到臺北的高山族織布,從《詩經》里的“如切如磋“到現代的“兩岸同心“,最后用金色顏料畫成顆完整的心。
頒獎環節,主持人請上雙方家庭。陳子仲的父親接過“文化融合貢獻獎“時,忽然對著話筒說:“我想起二十年前,兒子說要和鄭州的姑娘研究陶紋,我還罵他'不務正業'。現在才明白,這些紋樣里藏著的,是我們最該守住的根。“
劉敬棋的母親抹了把眼淚,把獎杯遞給兩個年輕人:“這獎該給你們。以前總怕女兒遠嫁受委屈,現在看你們做的這些事,才知道真正的家,不是一間屋子,是心里的牽掛能有地方放。“
散場時,臺北的小朋友給鄭州的小伙伴塞了張畫,上面用稚嫩的筆跡寫著:“明年臺北見,我們還要一起畫魚紋!“小姑娘回贈他片鄭州的銀杏葉:“這是南京的樹種,老師說,它能在兩岸都活開花。“
陳子仲望著長卷上那道連接兩岸的金線,忽然懂了:文化交流從來不是宏大的口號,是臺北麻糬混著鄭州油茶的香氣,是老人手里的紋樣拓片,是孩子交換的禮物——這些細碎的溫暖,比任何道理都有力量,能慢慢焐化最堅硬的隔閡。
劉敬棋的指尖輕輕碰了碰他的手背,像兩片相觸的陶紋。遠處的黃浦江正漲潮,浪花拍打著堤岸,像在為這段跨越海峽的緣分,唱著永不落幕的歌。
四、潤物無聲
臺北的冬至日,陳家老宅的院子里飄著羊肉湯的香氣。劉敬棋的父親正蹲在石榴樹下,給剛栽的河南臘梅培土:“這花抗凍,比你們臺北的茶花潑辣,就像敬棋這丫頭......“陳子仲的父親遞過來壺臺灣米酒:“喝兩口暖暖身子,當年鄭成功在臺南,冬天也靠這酒驅寒。“
堂屋里,兩個母親圍著電磁爐忙得團團轉。劉母往鍋里下鄭州燴面,陳母負責擺臺北魚丸:“昨天視頻,鄭州的小朋友說想吃虱目魚羹,我特意讓市場的王師傅留了最新鮮的魚......“電視里正放著項目紀錄片,鏡頭掃過上海收官展上那幅“紋樣長卷“,兩人同時停下手里的活,對著屏幕笑。
陳子仲和劉敬棋在書房整理項目資料,厚厚的成果集里夾著片干枯的銀杏葉——是南京香樟樹下撿的,現在壓在“兩岸青年創作者名單“頁,臺北和鄭州的名字交錯排列,像串分不開的珠子。“欒菊說,鄭州書屋的'兩岸共讀角'天天滿座,“劉敬棋翻到活動照片,“有對老夫妻,每天都來讀我們合著的書,說'年輕時沒機會了解對岸,現在跟著文字補'。“
窗外的雨絲斜斜地飄,陳子仲忽然指著院子里的臘梅:“你看,它的枝條往臺北的方向偏了些。“劉敬棋笑著點頭:“就像臺北的相思樹,到了鄭州也會朝著南方長。“兩人的目光撞在一起,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南京文學院爭論“紋樣是否有記憶“時,也是這樣心照不宣的默契。
五、心橋永固
春節前的鄭州,“兩岸紋樣工坊“的玻璃門上貼了副特殊的春聯——上聯是臺北書法家寫的“陶紋連兩岸“,下聯是鄭州老藝人題的“文脈共千秋“,橫批用的是兩岸小朋友共同寫的“家和“。
開業當天,陳子仲的姑姑帶著臺北的手工藝人來駐場,藍染布料上的魚紋和劉敬棋父親雕的黃河石魚擺在一起,竟像出自同一人之手。“你看這訂單,“齊景松舉著賬本笑,“臺北的茶商訂了兩百個陶紋茶杯,鄭州的旅行社要把工坊納入文化游路線,這才叫'生意感情兩豐收'!“
最熱鬧的是后院的“家庭廚房“。陳母教臺灣游客做麻糬,劉母在旁邊演示胡辣湯的做法,灶臺上方的電視循環播放著雙方家庭的采訪:“以前覺得鄭州離臺北很遠,現在看,不過是鍋鏟碰鍋沿的距離。“
陳子仲和劉敬棋站在工坊的展柜前,看著那對由鄭成功時期的紋樣改編的文創玉佩——龍紋和鳳紋纏繞處,刻著極小的“和“字。“你還記得嗎?“劉敬棋的指尖劃過玉佩,“南京分手那天,你說'紋樣是不會說謊的信使'。“
陳子仲握緊她的手,掌心的溫度透過玉佩傳過去:“現在它們說,所有的等待和堅持,都值得。“遠處的黃河正解凍,冰裂的聲音像極了那年南京銀杏葉落地的輕響,只是這一次,風聲里帶著春的暖意。
工坊的門鈴叮咚作響,進來群背著畫板的孩子。穿臺北校服的小女孩舉著畫筆,沖鄭州的小男孩喊:“快來!我們今天要畫條從淡水河游到黃河的魚!“
陽光透過玻璃窗,在孩子們的畫紙上投下金色的光斑,像無數個跳動的紋樣密碼——它們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在彼此的牽掛里,長成了最溫暖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