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晚上,村里的那條主路上會撐起很大的白色幕布。
媽媽會早早做好晚飯,督促我們快些吃,因為村里晚上放電影。
我們早早吃完就可以帶上板凳去占座位。這也是家長們哄孩子吃飯的好辦法,我們這里講吃飯愛挑食,就叫“san”。
那些放電影的晚上,我們吃飯的動作幾乎都是統(tǒng)一的,狼吞虎咽。每每這個時候,家長們讓再吃一碗,說這樣可以很耐餓,可以看到“瞎了燈管”,我們也照樣閉著眼睛咕咚咕咚往下咽。
因為每每這個時候,我們的腦海里,被電影的畫面充斥著。
不過,說實話,那些晚上的拌湯真的很好喝,拌湯很飽滿,就是稍微有點兒咸。也可能,那些晚上的拌湯是奶奶做的。
算了,先不管它了,看電影要緊。
有時我們兄弟姊妹幾個,有時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也在。
第一個喝完的拎個板凳,在院門口偵查放哨,瞄著主路,腦袋探出去又縮回來,喊著,“快快快,還沒人,快!”
每次總有幾個弟弟妹妹哭嚷著,不好好吃飯,拖我們后腿,導(dǎo)致我們每次都只能坐第四五排。
雖然,我們的院門口就可以瞄見放電影的那條主路,我們出了院子跑上百十米元就可以抵達(dá)。
正應(yīng)了那句好,就像去開會,“越是跟前的到的就越遲。”
每次探出頭的時候去還看到,放映員正在撐幕布,幕布前還沒人。縮回頭去,焦急地盯著院子里,聽姑媽哄著弟弟妹妹。
再探出頭去看的時候,幕布前就已經(jīng)坐了不下兩排人了。
......
媽媽領(lǐng)著弟弟,姑媽抱著妹妹走在后面,我們一人拎著個跟我個頭差不多的板凳,一扭一扭地趕在最前面,像是上戰(zhàn)場,浩浩蕩蕩的一大隊人馬。
我們很受大家歡迎。
尊老愛幼、互相敬讓、先人后己是我們村一貫的美德。
到了“影院”,村里的大伯大娘、叔叔嬸嬸,都會給抱著孩子的媽媽和姑姑騰出個地兒,我們幾個便也湊在媽媽和姑姑身邊坐了下來。
放映抗戰(zhàn)影片的那些晚上,聽到吹起沖鋒號,小伙伴兒就會情不自禁地站起來,跑到幕布前面,活靈活現(xiàn)地模仿著影片中的動作。
雙腳并攏,挺胸收腹,身體站的直挺,一手叉腰,一手握緊拳頭,對著嘴巴,喊著“沖啊!”
這時候,總會被前排的哥哥姐姐拽下去。
記得有幾次放映《渴望》,我們其實看不懂的,好像每次快播到最后,總能聽到此起彼伏的抽泣聲。
好幾次,哭嚷的弟弟妹妹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場面驚呆了,杵在那里一動不動地盯著抽泣的旁座看,眼淚鼻涕都還掛著呢。
估計也就這個時候,大家能好好看一會兒。
電影到了尾聲,幕布一片灰白。
每每這個時候,不論放映到什么時間,總會有人覺得意猶未盡,依依不舍地離開。而我們學(xué)著大人的模樣,伸胳膊伸腿,拎上板凳往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