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村子里,“老大”是個心照不宣的稱呼,像暗號,也像默契,像極了現在的某些網絡流行語。
記憶中,他們總蹲在村口老槐樹下,你喊“遞個板凳”,他會顛顛兒地拿來;問“張嬸家雞下蛋了嗎”,他能準確說“三個,青殼的”。但你要是問“為啥天會黑”,他就會撓著頭躲開,像被難題困住的孩子。
別看他們怕復雜的問題,對村子的事卻上心極了。他們愛家鄉,關心村務。只要你對他們沒有惡意,他們對你可親呢,會跟你講很多他知道的秘密。比如張家長李家短,他們很清楚。一些時候會讓我覺得,他們更像有著某種使命,比如“守村人”。
大家都比較照顧他們,接濟點兒衣物,家里做飯會給他們留一些。
他們的出現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個謎,一直困擾著我的少年。善良固執,腦子一根筋極易上當,容易被一些人當做茶余飯后、空閑時打發時間的捉弄對象。
有人當著眾人的面,把辣椒面撒進他的粥里,他嗆得直咳嗽,卻咧著嘴笑。
大概是被捉弄得多了,他們總裝作不在意,可眼里的澀藏不住——我撞見他獨自一人時,正用袖子偷偷擦眼淚。
但有時他們卻很敏感,如果遇到你剛好在場的情況下,他們會表現得很煩躁,也許正是因為這原因,一些人就更喜歡在有人的時候捉弄一下他們。
那個時候,我很反感那些捉弄人的行為。
如果覺得他們智商與正常人有些差距,那么應該同情,為什么要捉弄人,不應該在他有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嗎?一些人可真是閑的。
如果覺得他們情商與正常人有些差距,那么也應該同情,為什么還要捉弄人,不應該給予更多關懷嗎?一些人人品真是差勁兒。
我記得,關于捉弄人的問題我問過很多長輩,也問過很多同齡人??晌乙巡挥浀么蠹业幕卮稹K坪酰蠹覍ψ脚说哪S,給人一種錯覺,這樣做不叫捉弄人,這樣做會激發他們的神經元,對他們的進步有一定的幫助。
我曾質疑了這個荒謬的結論。
那時的我就堅定地認為,養一身浩然正氣、大大方方地關心愛護他人。別一天天的,沒事總搞些偷雞摸狗的小動作,虛情假意、趁火打劫、一副唯恐天下不亂的德行。好好想想,結果能好到哪兒去?用現在的網絡流行語,叫“猥瑣”。
猥瑣猥瑣,畏畏縮縮,能好到哪兒去,自己細品。
后來我了解到,一些人所謂的幫助會加重心理創傷面。
上學期間,我們接觸到一些紀實報道,如《星星的孩子》、《狼孩兒》、《守村人》等等,后來把它作為一個實習課題。
我們小組將它稱之為“大家的偏愛”,我們走訪山區的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促膝長談,通過鄰里了解一些特殊家庭情況。
我們驚奇地發現,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大”的人們,被大家給予了更多的期望和關愛,大家都可憐他們。
因為他們要么在孩童時期,家庭出現變故,如父母離異或者父母一方或雙方離世,給他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巨大的創傷,并且身邊幾乎沒有人能及時發現并給予其關懷。要么在其他的年齡階段,談婚論嫁,或者婚后因為感情受挫,他們心靈受到打擊,長期處于失落混沌狀態,慢慢的,他們成了“霧中的獨行者”、“迷路的歸人”。
他們中大多人很善良很重情義,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或許是某一瞬間不小心給自己的心靈上了一把復雜的密碼鎖,又不小心丟掉了開啟那把鎖的鑰匙,始終在混沌中徘徊。
那個課題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早已告一段落,但現在想起來,仍歷歷在目。因為,在幾乎所有人心里,這個課題一直在繼續著。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幸。有些是人力所能企及,能夠想辦法化解的,有的卻不行。
那些在混沌中徘徊的人們,就像丟掉了開啟心靈鑰匙的那把鎖。
之后,心門很難再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