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儼率大軍疾馳數日,終抵汾河流域。
勒馬山崗,舉目遠眺,但見天地開闊,平野之上,幾片高塬突兀地矗立著。
那座聞名于世的北朝名城——玉璧城正巍然雄踞在汾河南岸最大、最陡峭的一片高塬上。
朔風如刀,刮過荒原,枯草颯颯作響。
汾水蜿蜒,分割南北。
汾水南岸,玉璧城堅壁高壘,森然逼人;汾水北岸,則清晰可見另一支周軍先鋒已扎營列陣。
“報——!”斥候飛馬馳來,聲音帶著連日風塵,“周軍主力據汾河南岸玉壁城,憑高筑壘,深溝堅壁!已將河道南岸險要盡控于掌中!更有一支周軍前鋒已渡河北上,于對岸扎營列陣,與玉壁城遙相呼應,形成犄角之勢……”
斥候喘息稍定,指向原先行軍方向:“前方周軍嚴密布防,時有斥候巡邏偵察,有阻攔之意,將我軍與丞相所領之部分隔!”
高儼眉峰緊鎖,目光掃過前方前方險惡的地勢與敵營,迅速在腦中推演。
他沉聲問策:“當此形勢,我軍該當何如?”
唐邕策馬靠前一步,聲音低沉而清晰,回蕩在獵獵風中:“殿下,敵情已明。玉璧堅固難摧,周軍以逸待勞,我軍雖至,然態勢被動。臣有三計,愿陳于殿下。”
他頓了頓,目光掠過汾河北岸那片礙眼的周營,又望向遠方隱約可見的齊軍高地輪廓,語速不急不緩:
“我軍可分兵一部佯動牽制正面之敵,主力則繞路疾行,擇他處渡過汾水,最終與丞相會師。縱費時日,可保萬全。此記之上也。”
“趁夜或尋隙強渡汾水,奇兵渡河后,可伺機切斷對岸敵營與玉璧之聯系,若能與丞相里應外合,或可一舉打破周軍對丞相的半包圍之局,使我兩軍盡快匯合。此計之中也。”
“圍魏救趙,直搗玉璧!傾我軍主力,猛攻玉璧城!”唐邕指向汾南高處那座城池,語氣加重,“迫周軍回援以解北岸之圍,此計之下也!”
聽唐邕洋洋灑灑給出的三計,高儼心中不禁掠過一絲歷史的聯想:
這不是歷史上常常出現的謀士給主公出策的場景嗎嗎?
祖傳上中下三策這一塊。
不過,歷史上常以主公選錯計策導致失敗后,后悔沒有用戰前謀士所給出的別的計策。
而且往往諸公選了上策,最后證明下策可行;選了下策,最后證明上策可行。
高儼望向高長恭,示意其剖析這三策。
高長恭會意,立刻出列,向高儼行禮道:“下計絕不可行!玉壁城經年加固,守卒皆百戰悍勇。韋孝寬既知我軍馳援,必不減城中防備。若強攻不下,周軍主力反趁機完成合圍,我軍將陷絕境!”
“中策雖險中求勝,然此時機未至,風險過大!暗夜渡河本就九死一生,對岸周營枕戈待旦,豈能坐視我軍輕易登岸?若殿下坐鎮中軍,臣當拼死一試,成則奇功。然殿下既已親征,萬金之軀,身系全局安危,臣等不敢令殿下輕涉此險!萬一有失,我等萬死難贖”
他語鋒一轉,眸中銳光閃現:“至于上策——周軍極可能預判我軍繞行,已在遠道埋設伏兵。臣請與殿下分兵:臣率輕騎為疑兵,佯作潛行渡河;殿下親統主力繞行誘敵,與北岸丞相會師!”
聽完高長恭的論述,高儼點頭稱是,沒有立刻下一步作出決斷。
他將這三條策略在腦海中微微思考。
上策最為穩妥,但是此法需耗時日,敵軍必然偵知我軍動向,恐沿途不斷遲滯騷擾,更慮斛律光獨守北岸高地,面臨三面夾擊,或難支撐太久。
只能說無功無過,屬于是不壞的選擇,被稱為“計之上”有些勉強。
中策可期速勝,然奇兵渡河風險極大,若強渡不成,恐非但不能解圍,反損我軍精銳。
即便渡河成功,北岸周營兵力幾何、是否容易攻破,亦是未知,且需斛律光適時配合反沖敵陣,消息傳遞稍有延誤,配合失當,則事倍功半。
最關鍵的如高長恭所言,以他的身份,不能冒險身至險地。
若行至一半,被周軍發現前后夾擊,在慌亂之中與他失去聯系,軍心必然大亂。
于是,中策被他默默劃掉。
下策則最為異想天開。
高儼望著遠處,那座最高的塬,四壁陡峭如削,頂部平坦如砥,托舉著玉璧城。
四周遍布深谷,從下往上看,直入云霄。
玉璧城上方周軍旗幟飄搖,城墻高聳,軍士嚴密。
不必說城中守軍如何蓄勢待發、玉璧城如何堅不可摧,單是這高塬本身,便如一座天然城池。
光是想象,便能感覺到居高臨下,有萬夫莫開之勢。
更別說對方有韋孝寬這位傳奇守城名將。
親臨現場,高儼才意識到高歡為什么幾征玉壁,最終無功而返。
若真能攻破玉璧城,齊軍還何苦一直維持守勢?
早八百年就攻入關中,攻破長安了!
況且如今大軍長途而來,周軍以逸待勞,絕無攻克之理。
高儼已然熄了下策的念頭。
凜冽的朔風卷過高儼的衣袍,他立于山崗之上,望著汾河南北對峙的戰場。
唐邕剩下的上策與高長恭的剖析猶在耳畔,他沉默片刻,驟然揚鞭指向汾河北岸的周軍營地,聲音斬釘截鐵:“分兵!依長恭之策——你率兩千輕騎,今夜沿汾水南岸潛行,擇淺灘渡河!渡河后不必接戰,多張旗幟、廣布疑兵,佯作主力奇襲北岸周營之勢,迫使其分兵阻截!”
高長恭肅然領命,鬼面下的眼眸寒光乍現:“臣必不負殿下所望,誘敵主力離營!”
高儼隨即轉向唐邕,語速急促卻條理分明:“主力即刻拔營,繞十數里急行!仆射率前軍開路,多遣斥候探查遠路伏兵;我自統中軍緊隨,晝夜兼程直撲北岸高地——三日內,必與斛律丞相合兵!”
他望向北方被分割的齊軍陣地,聲音沉如鐵石:“人不解甲,馬不卸鞍!途中如遇伏兵阻攔……便以全軍之勢,將其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