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智退倭寇,少年遂寧展鋒芒
- 重生之旅浮生若夢
- 財團新主
- 2541字
- 2025-08-16 22:21:16
在風云變幻的大明朝代,倭寇時常來犯,沿海百姓苦不堪言。一日,蒙毅將軍神色匆匆地來到定國王府,他的臉上帶著幾分焦急與憂慮,此次前來,是有一件重要之事相求。
蒙毅將軍見到卓玉后,立刻拱手行禮,言辭懇切地說道:“卓玉弟,如今倭寇來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沿海百姓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朝廷急需能人異士相助,共同抵御倭寇。我思來想去,覺得玉弟您足智多謀,定有良策,還望大人能出山相助。”
卓玉聽后,微微皺眉,輕輕搖了搖頭,說道:“蒙毅將軍,我如今年紀漸長,身體也不如從前,實在是無力再參與這等戰事。況且,我多年未涉足軍旅之事,對如今的局勢也不甚了解,怕是難以勝任啊。”
蒙毅將軍見卓玉推辭,心中有些失落,但仍不死心,繼續勸說道:“玉弟,你才華橫溢,當年在朝中也是聲名遠揚,即便多年未參與戰事,但您的智慧和謀略定能派上大用場。如今沿海百姓正處于危難之中,還望玉弟能以天下蒼生為念,出山相助啊。”
卓玉依舊不為所動,只是淡淡地說道:“將軍,我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過,我倒是有一小兒,名曰遂寧,平日里喜歡研讀兵書兵法,我也時常教導他一些用兵之道。他雖年少,但聰慧過人,或許能隨將軍從軍,為抵御倭寇出一份力。”
說罷,卓玉便命人將小兒子遂寧叫來。不一會兒,遂寧便來到了前廳,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著一股聰慧與堅毅。卓玉看著遂寧,說道:“寧兒,如今倭寇來犯,蒙毅將軍前來求助,我年事已高,無法從軍。你平日里喜歡兵書兵法,今日便隨將軍去吧,為朝廷、為百姓出一份力。”
遂寧聽后,立刻拱手行禮,說道:“父親放心,孩兒定當不辱使命,跟隨將軍一同抵御倭寇,保衛沿海百姓。”
蒙毅將軍見遂寧如此堅定,心中大喜,連忙說道:“遂寧公子,有你這等少年才俊相助,實乃朝廷之幸,百姓之幸。事不宜遲,我們即刻出發。”
遂寧便跟隨蒙毅將軍踏上了征程。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遂寧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仔細研究倭寇的作戰特點和沿海地形,制定了一套詳細的作戰計劃。蒙毅將軍帶著卓遂寧抵達沿海前線后,發現倭寇猖獗,不僅頻繁襲擾沿海村莊,還占據了幾座近海島嶼作為據點。朝廷水軍雖多次出擊,但倭寇狡猾,熟悉海域,常常以小股兵力騷擾,待官軍疲憊時再集中兵力突襲,使得朝廷軍隊屢屢受挫。
卓遂寧仔細研究了倭寇的作戰方式,發現他們依賴三個關鍵優勢:
船速快——倭寇戰船輕便,機動性強,官軍大船難以追擊。
熟悉海路——倭寇長期盤踞近海,對暗礁、潮汐、風向掌握精準。
劫掠后迅速撤退——倭寇不戀戰,搶完就跑,官軍難以圍剿。
針對這些特點,卓遂寧制定了“誘敵深入,火攻破敵”的計策。
第一步:示弱誘敵,引倭寇入伏
遂寧下令沿海駐軍故意減少巡邏,并散布消息稱朝廷水軍因糧草不足,士氣低落。同時,他安排漁民假扮商船,在倭寇經常出沒的海域航行,船上裝滿“貨物”(實則是易燃的干草、硫磺、硝石等)。倭寇果然中計,派出三十余艘戰船前來劫掠。
第二步:火船突襲,斷敵退路
倭寇靠近“商船”時,埋伏在附近島嶼的官軍水師突然出擊,從兩側包抄。同時,遂寧早已安排數十艘裝滿火油、火藥的小船,趁風向有利時點燃,順流沖向倭寇船隊。倭寇戰船多為木質,且密集停泊,火勢迅速蔓延,三十余艘戰船接連起火爆炸。
第三步:伏兵合圍,繳械擒敵
倭寇見船隊被毀,慌亂之下試圖登岸逃竄。但遂寧早已在岸邊埋伏弓箭手和步兵,倭寇剛上岸就被圍剿。最終,倭寇死傷大半,剩余殘兵投降,官軍繳獲大量倭刀、火銃及戰船殘骸。
第四步:心理震懾,鞏固海防
戰后,遂寧命人將繳獲的倭寇旗幟、武器懸掛于沿海各城,并放出風聲,稱朝廷已掌握倭寇動向,再有來犯者必遭雷霆打擊。倭寇聞風喪膽,數月內不敢再犯。倭寇對卓遂寧戰術的反應:驚懼、報復與潰敗
卓遂寧以火攻奇襲殲滅三十艘倭船后,倭寇勢力遭受重創,殘部逃回海上據點,對這位年輕的將領既恨又怕。
倭寇素來橫行東海,從未遭遇如此慘敗。當幸存者逃回巢穴,向倭寇首領報告戰況時,眾寇皆驚。他們原本以為朝廷水師腐朽無能,沒想到竟被一個少年將領算計得如此徹底。
倭寇內部開始流傳“卓遂寧通曉妖術,能借東風縱火”的謠言,部分倭寇甚至不敢再靠近沿海,生怕再中埋伏。
許多倭寇頭目開始動搖,認為繼續襲擾風險太大,不如轉攻其他防御薄弱的海岸。
倭寇首領不甘心失敗,決定試探遂寧的虛實。他們改變策略,不再大規模集結,而是派出小股精銳,偽裝成漁民或商船,試圖偷襲沿海哨所或刺殺遂寧。
一支倭寇死士趁夜色潛入官軍水寨,企圖燒毀戰船,但遂寧早有防備,在營寨周圍布下暗哨和陷阱,倭寇死士剛靠近就被伏擊,全軍覆沒。
幾名倭寇偽裝成投降的漁民,試圖混入軍中刺探情報,但遂寧識破其身份,反設圈套,誘使他們供出倭寇藏身之處。
接連的失敗讓倭寇徹底喪失斗志。部分倭寇選擇遠遁南洋,投奔其他海盜團伙;另一些則龜縮在偏遠島嶼,不敢再貿然出擊。
倭寇首領因連番失利,威信大損,部分部下不服管束,甚至發生內訌火并。
趁倭寇混亂之際,遂寧聯合沿海駐軍發動清剿,徹底搗毀幾處倭寇巢穴,殘余倭寇四散逃竄,東海沿岸終于恢復安寧。
倭寇雖兇悍,但終究是烏合之眾,面對卓遂寧的智謀,他們毫無還手之力。戰后,倭寇中流傳一句話:
“寧遇閻王,莫惹卓郎;火船一至,魂飛膽喪。”
從此,卓遂寧威名遠播,沿海倭寇聞其名便退避三舍,再不敢輕易犯境。
此戰之后,卓遂寧一戰成名,朝廷嘉獎其功績,沿海百姓稱其為“智將”。蒙毅將軍感嘆道:“卓玉雖未親臨戰場,但其子遂寧之謀略,深得玉弟真傳,虎父無犬子,實乃國之棟梁!”遂寧也因此戰被破格提拔,成為朝廷水師新銳將領,繼續鎮守海疆。
半個月后,京城傳來好消息。遂寧在沿海與倭寇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他巧妙地利用地形,設下埋伏,引誘倭寇進入陷阱。戰斗中,遂寧指揮若定,士兵們奮勇殺敵。最終,遂寧成功智退倭寇,不僅炸毀了倭寇的三十艘軍船,還繳獲了大量的武器。
消息傳到定國王府,卓玉聽后,心中既欣慰又自豪。他沒想到自己的小兒子竟有如此大的本事,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朝廷、為百姓立下如此大功。
而遂寧,也因為此次的出色表現,成為了朝廷的英雄,百姓們紛紛傳頌著他的事跡。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只要有勇氣和智慧,即便年少,也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巨大的作用,為國家和百姓做出貢獻。從此,遂寧的名字在沿海一帶家喻戶曉,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楷模,激勵著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保衛國家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