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開導對話之學習2

姑父:自卑情結的話題先說到這,接下來我們再說下一個問題。高考以及學歷的問題,這個也是你心中的一個心結和痛點,我們接下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嘉恒:是的,對我影響很大,還是不甘心,現在還時常做惡夢,夢到為了參加高考而重回高三復習了。

姑父:高考以及學歷對一個人的人生成就有很大的影響,但絕對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影響一個人的人生成就的因素有很多,如心理素質、性格、情緒、學歷、機遇、耐力、天賦、運氣、努力程度、家庭條件、時代背景等,一個人的人生成就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過分重視某個單一因素。你的問題就是太重視學歷這個單一因素了,這也沒有辦法,你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的氛圍以及你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就是著重給你強調高考以及學歷的重要性,甚至不惜說高考上大學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所以你會把高考和學歷看的那么的重,還有你覺得上中學的六年比較單調,就是一門心思的好好學習考大學,還是因為你把高考和學歷看的太重了,以至于給你的心理留下了心理陰影和痛點。

嘉恒:是的,確實是我當時把高考看的太重了。從我的成長經歷來看,成績以及學歷對我影響并不是最大的,學歷只是一個門檻,反倒是性格對我的影響更大了,我自卑的性格嚴重影響了我的成長和進步,由于我自卑情結特別嚴重,好多好多涉及到人際關系的事情我都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錯失了很多進步的機會,我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那小的可憐的虛幻世界,影響我現在一事無成的關鍵因素可能就是我的自卑情結,好多事不去嘗試,也不去爭取,就直接放棄了,永遠都沒有機會?,F在想想,上學時的想法真是有點單純和荒唐啊,片面的認為學習成績好就一切都好了,其實真不是那么回事啊,從現在來看,健康的心里、良好的性格、穩定的情緒、健全的人格這些都比那冰冷的考試分數和乏味的成績排名要重要的多啊。現在想想,我當時上學時,好多考試成績不如我的同學,別人性格好敢于嘗試,雖然當時學習成績不如我,但是他們做什么事都敢于嘗試,且有毅力不輕易放棄,現在大多都比我混的好,所以現在來看我當時太重視分數和學習成績未必是好事。

姑父:高考和學歷很重要,但高考和學歷也遠非唯一因素。從結果反推來看,高考和學歷也并非那么的重要,試想一下小學考初中時的班級第一名,到初中考高中時還是第一名嗎,那初中考高中時的第一名,到高考的時候還能考第一嗎,即便是各省的高考狀元,大學畢業后進入社會就一定是人生成就最大的嗎,我們好好想想就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大概率都是否定的,由此可見高考和學歷也并不是唯一因素。說到這里,那我們就多說一些,高考和學歷就是近些年我們的人才晉升標準和主要方式,就人才的晉升標準和主要方式來說高考的歷史還比較短,我們把時間拉長些,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一千多年以來科舉考試都是中國的人才晉升的重要方式和標準,我們就說說科舉考試。

嘉恒:科舉考試?

姑父:對,是科舉考試,科舉考試最厲害的人物就是連中三元者,也就是最會考試的人物,考試分數最高的人,連中三元者中的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元、狀元,以此具體來說科舉考試??婆e考分為鄉試、會試、殿試,鄉試之前先是童試,童試類似于義務教育的結業考試,又分州、府、縣三級,考中稱秀才,喻指知識豐富的優秀人才,秀才才能參加鄉試,鄉試在省城進行,各地秀才云集省城一爭高低,考中之后稱舉人,舉人的第一名是解元,鄉試之后是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赴考的舉人考中之后稱貢士,貢生的第一名是會元,會試揭榜后被錄取的貢生參與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并主持在金鑾殿舉行,殿試考中稱進士,進士分三甲,一甲三人是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和三甲稱進士出身,二甲數十人,三甲數百人,各朝各代二甲和三甲人數不定,總的來說每次科舉考試進士出身的人會有數百位至上千位,科舉考試三年一次,也就意味著每三年國家會選拔出來數百位進士出身的知識分子來當官,連中三元者就意味著科舉考試中的三次重要考試每次都是第一名,其難度可想而知,自隋唐開始科舉考試以來連中三元者少之又少,有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清朝的錢檠、陳繼昌、戴衢亨、王玉璧。在歷史上實行科舉制的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只有17人連中三元,足見其難度之大,但是我們用心觀察后就會發現,在如此大的難度中能夠脫穎而出的厲害精英們大多都是我們沒怎么聽說過的歷史人物,而像我們比較熟悉的杜甫、韓愈、柳永、孟浩然、唐伯虎、李時珍、吳承恩、馮夢龍、蒲松齡、吳敬梓、洪秀全、袁世凱等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都是科舉考試落榜的人,都是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的失意之人,由此可見也不見得一個人考試成績越好未來的人生成就一定就會越高。同理現在的人也不是考試成績越好未來人生成就一定就越高,因為很多成績特別好的人都要承受相當大的精神壓力,容易引起思想極端和偏激,對一個人的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不是很有利的,其實不論古今,學習成績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成就最高的,成績好不能代表一切都好。當然,雖然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可是不代表學習成績不重要,雖然唯學歷論不可取,可學習成績和學歷還是很重要的,古往今來能夠成就大業的還是以學習成績優異者居多,古代的宰相和首輔還多是進士出身,即便不是進士及第,那至少也是三甲進士。據數據統計從秦朝到清朝封建社會的兩千多年里類似宰相或首輔的影響國家政策的權臣大約有九百多位,從隋朝科舉考試開始大約有六百多位,其中進士出身的大約是五百多位,占比高達近九成,可見有一定的學歷還是很有必要的,沒有學歷是很難身居高位的,沒有一丁點學歷是連門檻都難進的,更是很難有大成就的。相比而言學習成績好有學歷的人能夠成就大業的比例要遠遠高于沒有學歷的人成就大業的比例,相比而言擁有高學歷的人還是更容易成就大業的,有高學歷不代表一定就能夠事業成功,可事業成功的還大多都是有學歷的,高學歷還是對人們的事業成功有很大幫助的,我們還是要適度重視學歷的,要正確對待學歷和學業,不片面的過分強調更不可直接忽視,關鍵是要把握好度。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科舉制度和高考制度都存在嚴重的內卷問題,所有的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科舉制度和高考制度它們作為一種制度,也是這樣的,而嚴重的內卷就是他們的一個弊端,且科舉制度的內卷程度要遠比高考制度嚴重,范進中舉就是典型的代表案例,高考只是現代年輕人的幾年奮斗時光,可科舉是古代讀書人一輩子的拼搏歲月,就內卷程度而言,高考還遠不如科舉。當然,如今的高考和學歷不能等同于科舉考試,時代不同了,高考和學歷與科舉考試也沒有可比性,不過從人才的晉升標準和主要方式來說,用歷史的發展眼光來看,我們還是不能把學習成績看的過重,要適度重視。

嘉恒:是的,我就是沒有把握好度,有點過分看重了。

姑父:社會的正常運轉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選拔的機制,人類社會歷來都是這樣的,中國漢朝是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隋唐到清末是科舉制,當今社會就是高考和學歷,社會總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運行機制。你說你很有才,他說他也很有才,所有剛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會說自己很有才,到底誰是真正的有才,用工單位怎么來選擇,總要有一個標準,而當今社會學歷就是那個最簡單的標準,我們也都知道學歷不是最好的標準,它有很多弊端和漏洞,它篩選不掉那些有學歷沒文化的大學生,它也篩選不掉那些根本就不具備本應該擁有的閱讀量和知識儲備量的大學生,它也經常遭人吐槽和詬病,但學歷它無疑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標準,至少從整體上來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比它更加行之有效的選擇了,所以要維持社會上人才選拔機制的正常運行,學歷這個門檻還必須要有。至于憑借學歷通過了門檻,進入到單位以后能否發揮應有的作用和才華,那就要看能力了,那就看是否具備本應該擁有的閱讀量和知識儲備量了,就要看是否具備真本事了,有能力有真本事的人通常會更加容易獲得工作提升和業績突破,而只有學歷沒有能力沒有學到真本事的人,通常工作是不會有太大進展的,要想有所成就和有重大突破一定是需要能力和真本事的,現實社會也反復證明著,學歷就只是門檻,能力才是基礎和保障。人的一生能夠有多大的成就不僅僅是看他的門檻有多高,也不僅僅是看他的起點有多高,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持續的努力,一個人高考特別成功且有著較高學歷,可是畢業后拿著學歷止步不前不再努力了,那他的成就也不會太大了,而一個人即便高考不成功且沒有很高的學歷,只要他一直不放棄,持續的努力也未必就不能做出一番成就。人生不是一個節點,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流水不爭先而爭的是滔滔不絕,就要求我們不要太在意一時的得失,而要堅持,要持續的努力。學歷只是人生的下限,能力和耐力才能決定人生的上限,持續的努力才更加重要。

嘉恒:好多道理我都明白,我也知道起點低,我更明白我在大學沒有學到什么真本事,因此我需要更加努力,以此來彌補起點低的缺憾,可我就是不甘心,或者說我就是接受不了我的起點低,還有那么一點點抗拒的執念,甚至說我恨自己起點那么低,好多機會直接就失去了,對此我有太多非理性的執念。

姑父:是的,關鍵點還是心態問題,你在內心中就抗拒你的學歷低,你不肯接受真實的自己,或者說你總是在和你的執念做斗爭,對于現實中難以改變的學歷你總是抱有太強的改變執念,但是現實中又沒有能力用真實行動去改變,你的執念消耗了你太多的能量。人生不是完美的,過去的錯,你得認,不能說因為你過去的無知所犯的錯,你就不接受,遺憾你得認,實在不行的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學歷提升,自考本科或成人再教育什么的都可以,而不是和妄念做斗爭。你需要調整對學歷的認識,你更需要調整心態,接受真實的自己,承認你的真實學歷,別在和妄念做斗爭,別在用非理性的執念消耗自己的能量了。

嘉恒:對,我需要和現實和解,接受真實的自己,更要接受自己真實的學歷。

姑父:學歷問題先說到這,接下來討論下一個問題,曾經的傷痛,這也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傷害,這里我們先說一個不容易讓人接受的殘酷現實。

嘉恒:什么現實?

姑父:一個殘酷的現實,生活中往往最愛我們的人也是給我們帶來傷害和痛苦最多的人,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世界就是這樣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有聯系生活就會有交集,生活有交集就會有開心和歡樂,同時也會有痛苦和委屈,且往往關系越親近,聯系越緊密,沖突和痛苦就越多,愛的越深越真,傷害和痛苦越多越深,同理那些和我們沒有一丁點瓜葛的人,他們肯定不會傷害我們,但也定然不會關心我們給我們帶來快樂,愛得越真傷得越深也是聯系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這就是事物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存在的問題。

嘉恒:是的,人就是那么的擰巴,不少時候我們深愛著的人反而就是我們特別痛恨的人,這是一個讓人特別矛盾和特別崩潰的事。

姑父:是這樣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只能接受家人是最愛我的人,但絕對不能接受家人是給我帶來傷害和痛苦最多的人,也就意味著不愿接受聯系的這個客觀規律,割裂了事物相互聯系的客觀本性,不接受這個規律也就意味著痛苦和不幸的來臨。真正的親密關系,一定是痛并快樂著的,絕對不是僅僅只有快樂,我們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接受痛苦,只想著要完美,那就注定了結局的不幸和痛苦。真正傷我們入骨的往往就是我們最親最愛的人,也就是這個原因,真正在乎了才會走心。

嘉恒: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生活中最愛我們的人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和痛苦最多呢?

姑父:為什么會這樣?這和聯系本身的客觀規律有關,也和生活中我們不會表達愛有關,很多時候我們內心是特別愛家人的,我們內心渴望表達我們的愛,但由于我們不會表達我們的愛,或者我們把愛理解成了控制和占有,我們把家庭生活中的合作關系當成了敵對關系來處理,進而把愛表達成了強制和逼迫甚至攻擊,我們往往以傷害的形式在表達著我們的愛,生活中越是深愛的人越是表達傷害的情況就越多。天下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女兒的,且都是深愛,但很多時候很多母親卻把對女兒的愛表達成了傷害,如一個母親對待一個未成年的懷孕少女,遇到這種事,即便母親會生氣,可以批評和教育,但作為母親,遇到未成年女兒意外懷孕的事,首先反思自己作為一個母親的職責,女兒為什么會這樣,要是自己能夠很好的教育女兒,有著健全人格的女兒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其次最應該表達的是自己對女兒的愛,未成年且不懂事的女兒遇到這事本身在內心就是打擊,本身就對此事比較恐懼,母親需要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對女兒給出自己的安慰和指導,告訴女兒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不管女兒怎么解決,母親都是女兒身后最堅強的后盾,幫助女兒走出困境才是母親最應該表達的愛,但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母親遇到這種事,因為自己的面子或尊嚴等問題,就直接被憤怒情緒沖昏了頭腦,為了泄憤,表達愛的方式就是痛恨、謾罵、毆打、敵對、攻擊等,恨不得把女兒趕緊消滅掉,使得女兒的傷痛越來越重,母親內心渴望對女兒表達的愛則徹徹底底的表達成了母親對女兒的傷害,愛的越深就越憤怒,越憤怒傷害就越深,有時候女性未成年懷孕并不是傷害最大的事,反而是家長對待這個事情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成了傷害最大的事,甚至造成了女兒和父母一輩子的仇恨與傷痛。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由于不會表達,父母把對孩子的愛表達成了傷害,父母把和孩子的陪伴關系當成了占有關系或控制關系甚至是敵對關系,把對孩子的愛以傷害的形式強加給孩子,導致很多孩子需要花一輩子去治愈童年時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傷痛。想想你爸媽有沒有把對你的愛表達成了傷害,看看是不是這么回事?

嘉恒:你說的好像是這么回事。我說我爸媽不愛我吧,那是不可能的,我清楚的知道他們肯定是愛我的,可是我卻沒有他們愛我的溫暖記憶,有的都是痛苦的記憶,原來大多都是他們把對我的愛表達成了傷害。在我的記憶里,我媽對我愛的表達方式就是抱怨和嘮叨,我爸對我愛的表達方式就是吼叫和訓斥,目的都是希望我好,希望能夠成長為一個有作為有擔當的人,可是以前我不懂,對于他們嘮叨和訓斥,我就只有痛恨,痛恨他們給我留下的傷痛。

姑父:現實社會就是這樣,由于聯系的客觀規律性和我們不會表達愛以及情緒問題等原因,我們最愛的人卻成了給我們帶來最多傷害的人,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的神奇。再則就是由于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關愛,經常被感情忽視,長此以往就造成了,他分辨不清楚自己的情緒,唯一能夠識別的情緒就是憤怒,唯一能夠清楚表達的情緒也就是憤怒,表示生氣時憤怒,表示關愛時也是憤怒,甚至還會經常毫無理由的發火,把所有的情緒都表達成了憤怒,把很多的關愛也都表達成了憤怒和傷害。不會表達愛,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溝通方法出了問題,對于溝通有問題的人強烈建議看一看《非暴力溝通》,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要把愛表達成傷害。

嘉恒:溝通能力是我需要加強的,《非暴力溝通》,我記下了,有機會我好好看看。

姑父:由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明白這些道理,往往我們最親的人也就成了我們最容易傷害的人,我們把最壞的脾氣和最絕情的話都留給了我們最親的人,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心平氣和的對待我們的朋友或同學,甚至對我們身邊的陌生人都能夠彬彬有禮,我們卻以仇人的方式對待著我們最親的人,總是惡語相向,把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最親的人,把最壞的脾氣和最具傷害性的話留給我們最親的人,用最具有攻擊性的語言來攻擊我們的親人,就是因為關系親密,我們讓最親的人承受著最惡劣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作為我們的親人所要承受的代價,這就是生活的真相。

嘉恒:這個生活真相太可怕了。

姑父:是的,所以我們明白了這些可怕的真相和道理后,我們就要適當的調整我們的行為,在我們準備傷害我們最親的人時,在我們為了泄憤準備向我們最親的人發最壞的脾氣和對我們最親的人說最具攻擊性的話時,我們提醒一下自己,對方是我最親的人,我是真的為對方好還是為了泄憤呢,多提醒自己,我們就能更好的調整自己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說最狠的話,來表達最暖的愛,其實,我們更應該說最暖的話,來表達最濃的愛。

嘉恒:是的,我以后會注意的,少說一些傷害我爸媽的話。

姑父:說了那么多,我們也只是說了為什么最親愛的人給我們最多的傷害以及怎么減少傷害,對于曾經的傷害還是沒有說怎么化解。

嘉恒:是的,我想知道怎么處理才好。

姑父:其實你知道了傷痛怎么來的,你的傷痛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夠減少很多了,再則我們這里需要了解一下原因論和目的論,以求減少一些傷痛。原因論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過去所受的傷,是現在不幸的罪魁禍首,不管是我們的情緒,還是行為習慣,都可能從過去當中找到原因,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有種過往種種皆成今我的意思,如果我們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一直地依賴原因論,那么我們將永遠止步不前。目的論是阿德勒提出的,他認為過去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基本原因,我們也并非因為經歷所受到的傷害而永遠痛苦,實際我們會從過去經歷中找到現在所需要的目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關鍵是看自己賦予的是什么樣的意義,如果賦予的是消極意義,自身就也會陷入消極當中,如果賦予的是積極意義,自身也會更積極地作出改變或由衷感到心境平和。舉個例子來說,易怒的曉欣,曉欣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她知道這樣不好,但遇到事了就控制不住,在她的回憶里,父母發泄情緒時就是這樣,總是對她大吼大叫,她說她只是復制了父母的模式而已。從原因論的角度,父母的脾氣決定了曉欣的脾氣,曉欣會認為她這樣的脾氣,不賴她自己,只怪父母的脾氣不好,她想改也改不了,她也很無助和痛苦。從目的論的角度,易怒或者不易怒,是曉欣的選擇,她選擇了易怒,那她是有心理目的的,她想以此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她可以選擇易怒,也可以選擇不易怒,選擇權在她手中,關鍵看她的目的是什么,只要她想和父母處理好關系,只要她想家庭過得更和睦,她是可以選擇不易怒的。同樣對于曾經父母帶給自己的傷痛,我們可以選擇記恨和埋怨以及痛苦,我們也可以選擇原諒和寬恕以及感恩,關鍵看我們的目的是什么,只要我們想和父母改善關系進而和睦相處,我們就會做相應的積極行動。對于你而言也是這樣,關鍵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對個體而言,我們繼承的和被給予的東西都是既定的事實,不可能是完美的,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如果從原因論出發,既然我們繼承的東西有缺陷,自己必然有不足,那么自卑就是不可避免的,也很難克服,就容易深陷怨恨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而以目的論的視角,我們的自卑是有目的的,也是有意義的,關鍵看我們自己賦予它怎樣的意義,賦予積極的意義,我們就能變的更好,賦予消極的意義,我們就有可能陷入深淵,希望我們都可以找到這個積極的目的或意義,讓自己變得更好。原因論,凡事都有原因可循,事物的重點在過去的原因,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成了很多事情的原罪,找到原因,深陷其中,痛苦的無法自拔。目的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包括人的情緒與行為都有其心理目的,為了目的,為了更美好的未來,放下過去,著眼未來?,F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因為你生來就不幸,決定你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你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關鍵看你自己賦予它怎樣的意義,這是目的論的積極作用。實際上,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有現實意義的,原因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關鍵和方向,讓我們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而目的也很重要,它指導我們做出積極的改變,它是改善和進步的關鍵。其實不管是原因論還是目的論,我們都要避免陷入用一根管子去觀察世界和人生,人生是復雜的系統,我們要用多元綜合的觀念來看問題,既要用原因論來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又要用目的論找到積極做出改變的解決方案,指導我們的成長和進步。

嘉恒:你這么說我就更容易理解了,我不應該深陷原生家庭的原罪中痛苦的無法自拔,我應該發揮目的論的積極意義,感謝父母,在內心和父母和解,接受既定事實,積極的做出改變和調整,處理好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從而讓溫暖的家庭關系給我帶來力量。

姑父:對于曾經受過的傷害,我們要學會釋然,已經受過的傷害,我們是改變不了的,對于已經存在的客觀事實,我們要學會原諒和接納。因為在家庭關系中,痛恨、抱怨、指責、仇恨、責怪、索取等不能帶來正向能量,不能減少痛苦更不能增加快樂,包容、寬恕、和解、釋然、感謝、付出等才能帶來正向能量,給人以希望,減少痛苦更增加快樂,提高自我幸福感。學會釋然吧,不要只關注家人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更要關注家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在乎,學會寬恕、和解、釋然,寬恕了家人,也就相當于與自己和解,與自己和解了自己才能夠內心有力量。

嘉恒:是的,我需要釋然,我需要理解和原諒父母曾經給我留下的傷痛,我需要學會和自己和解,讓和解與愛帶給我力量。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兖州市| 吴江市| 麻阳| 建水县| 万山特区| 蓬溪县| 民县| 巴楚县| 公安县| 齐齐哈尔市| 肃宁县| 射洪县| 宜兴市| 都江堰市| 三穗县| 抚宁县| 洛川县| 城市| 沙坪坝区| 兴隆县| 衡山县| 临湘市| 肥西县| 全椒县| 乌拉特中旗| 花莲市| 晋城| 中方县| 温宿县| 东光县| 镇赉县| 神农架林区| 贡嘎县| 石家庄市| 双城市| 岳西县| 宁化县| 花垣县| 龙山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