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光陰,彈指而過。
清溪鎮口,那棵古老的樟樹下,一座小小的“清溪書院”已經初具規模。這是由鎮上鄉紳集資,在陳默私塾基礎上擴建的。起因是那位帶走“活字”設想的行商,幾年后衣錦還鄉(他因獻圖有功得了賞識),感念清溪鎮是“福地”,又得知最初的構想出自“陳先生”偶然得到的“古卷”,便大力出資支持家鄉興學。
書院不大,青磚黛瓦,掩映在綠樹之中。陳默是這里唯一的“山長”,也是主要的教書先生。他依舊穿著樸素的布衣,面容清癯,眼神卻沉靜溫和,再無當初在長安時的惶恐與浮華。
書院里書聲瑯瑯。陳默站在講堂上,看著下面一張張求知若渴的稚嫩臉龐。他不再講那些不屬于他的詩,但他會講文字之美,講天地之理,講做人之本。他用自己的方式,將那些偉大靈魂留給后世的智慧精髓,融入最樸素的道理中,薪火相傳。
下學后,他喜歡獨自一人,在書院后面的小山坡上散步。那里新栽了一片小柳樹,是他帶著學生們親手種下的。春風拂過,嫩綠的柳枝輕舞。
他站在坡頂,眺望著寧靜的清溪鎮,炊煙裊裊,溪水潺潺。遠處是連綿的青山,夕陽的余暉給萬物鍍上一層溫暖的金色。
沒有萬眾矚目的“詩仙”光環,沒有錦衣玉食的奢華,只有這清貧卻充實的生活,只有這“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平淡喜悅。
他彎下腰,輕輕撫摸著身邊一株新柳柔嫩的枝條。口中不自覺地、極其低聲地吟誦著,只有他自己能聽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吟到一半,他停住了。嘴角泛起一絲復雜而釋然的微笑。他不再需要依靠這些詩句來證明什么了。
山風吹拂著他的衣襟,帶來泥土和青草的芬芳。他深深吸了一口氣,胸中一片澄澈安寧。
心安之處,即是吾鄉。
那些璀璨的詩魂,終將以另一種方式,在他守護的這片土地上,獲得新生。
(全文完)
---
作者努力碼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