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聆心理診所
- 聽見你的聲音,在我的眼眸
- 小羊星冰樂啊
- 2356字
- 2025-07-13 10:23:20
寧婉站在“心聆心理診所“的磨砂玻璃門前,指尖懸在空中,遲遲沒有按下門鈴。她不該來這里。
一周前那場演出后,經紀人徐莉幾乎是以威脅的口吻要求她接受心理輔導:“婉婉,你知道圈里多少人等著看你笑話嗎?突然改變演奏風格,樂評人已經寫瘋了——有人說你大膽創新,更多人質疑你狂妄自大。董事會要求你下次演出前必須做心理評估。“
“我沒事。“寧婉當時正擦拭琴弓,松香粉末在陽光下飛舞,“只是意外。“
“意外?“徐莉冷笑,“你練琴二十五年,從沒出過'意外'。自從那場音樂會后,你每天練琴六小時,比平時多了一倍。這不是沒事,這是強迫癥發作。“
寧婉的手指終于落了下去。門鈴發出清脆的鳥鳴聲,與她預想中醫院的消毒水味不同,迎面而來的是淡淡的雪松香氣。
“寧小姐?“前臺的護士微笑著遞來表格,“季醫生在等您。“
季醫生。筆記本的主人。寧婉抿了抿嘴唇,她還沒想好要不要歸還那本筆記。過去一周,她翻遍了每一頁——除了專業術語,那些隨筆記錄透露出一種敏銳的觀察力,讓她既好奇又警惕。
“請直接進去吧,右手邊第二間。“
走廊墻上掛著抽象畫作,扭曲的色塊中隱約可見音符的形狀。寧婉在第二間門前停下,深吸一口氣,敲門的手指關節有些發白。
“請進。“
聲音比音樂廳那日更清晰,溫和中帶著不容拒絕的堅定。寧婉推開門,看到落地窗前逆光站著的男人轉過身來。深灰色西裝,金絲眼鏡,和那晚一樣的裝束,只是沒打領帶,襯衫最上面的扣子松開著。
“我們又見面了。“季昀微微一笑,眼角浮現細小的紋路,“或者我該說,正式見面。“
寧婉的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琴盒帶子:“你知道是我?“
“當然。“季昀示意她坐在淺灰色的沙發上,“徐莉是我的老同學。不過直到你走進來前,我都不確定那晚幫助的人就是你。“他頓了頓,“幫助“這個詞讓寧婉挑了挑眉。
“坐哪里?“寧婉環顧四周,故意避開正中的診療椅,選了靠窗的單人沙發。
季昀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從容地在對面坐下:“不用緊張,第一次只是簡單聊聊。“
“我沒緊張。“寧婉打開琴盒,取出小提琴,“徐莉說你需要看我演奏。“
季昀搖頭:“今天不需要。“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上周我已經聽過你的即興表演,那比任何刻意為之的演奏都更能反映問題。“
寧婉的手指僵在琴弦上。即興表演——他說得輕松,那根本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意外。
“什么問題?“她抬起下巴。
季昀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從抽屜里取出那本棕色筆記本的配套封面:“你撿到了這個,對嗎?“
寧婉耳根發熱,像被抓到偷看日記的學生。她默默從包里拿出筆記本遞過去。
“謝謝。“季昀接過,隨手放在一旁,“你知道嗎?大多數音樂家來找我,都是因為舞臺焦慮。但你不一樣。“
“我沒說自己有問題。“
“你確實沒說。“季昀拿起平板電腦,“能告訴我,演出那天樂譜被調換時,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寧婉皺眉:“這重要嗎?“
“比你想的重要。“
“我想到......“寧婉的視線落在窗外的一片云上,“不能出錯。“
“為什么不能出錯?“
“任何表演都可能有失誤。“
季昀的眼睛微微瞇起:“這不是回答。為什么你不能出錯?“
寧婉的手指開始無意識地轉動琴栓:“因為......“她的聲音突然哽住,一個畫面閃現在腦海——十歲那年,少年組比賽,她拉錯了一個音符,母親當場摔了節目單。
“因為有人會失望。“她最終說道,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
季昀的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動:“你母親是李蘊教授,對吧?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的鋼琴神童。“
寧婉的背脊繃直:“你調查我?“
“只是職業習慣。“季昀放下平板,“李教授在你十五歲那年去世,肝硬化。那之后你換了導師,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成績優異但拒絕所有比賽,只參加團體演出。三年前回國擔任首席,至今獨奏次數屈指可數。“
寧婉的指甲陷入掌心:“所以你的結論是?“
季昀突然換了話題:“你如何看待音樂?“
“什么?“
“用三個詞形容音樂對你的意義。“
寧婉咬了咬下唇:“......完美。秩序。生命。“
“有趣。“季昀的筆尖在紙上輕輕敲擊,“大多數人會說'快樂'、'表達'或者'夢想'。“
“我不是大多數人。“
“確實。“季昀摘下眼鏡擦拭,“寧小姐,你不是因為舞臺焦慮來找我的。你害怕的不是失誤,而是完美背后的代價。“
寧婉猛地站起來,琴盒撞到茶幾發出悶響:“我不知道你在暗示什么,但我不需要這種毫無根據的分析。“
季昀不慌不忙地遞來一張名片:“下周同樣時間?“
“沒有下次了。“寧婉甩上門,走廊那幅抽象畫在她余光中扭曲變形。
走出診所大樓,盛夏的陽光刺得她流淚。手機震動起來,是徐莉的短信:「見面怎么樣?董事會要報告。」
寧婉正要回復,另一條陌生號碼的信息跳出來:「寧小姐,關于您演出樂譜異常事件,希望能約時間詳談。——林嘉怡」
藝術總監?寧婉皺眉,那天林嘉怡的反應就很不自然。她猶豫了一下,回復道:「好的,下周排練后。」
出租車駛過繁華街區,寧婉的額頭抵在冰涼的車窗上。季昀的話像一根刺扎進心里——“完美背后的代價“。她閉上眼睛,看見十歲的自己站在舞臺上,聚光燈下母親鐵青的臉。
琴盒里的手機又震了一下。徐莉:「忘了說,季醫生專長是音樂家心理治療,他父親是季銘,二十年前開發出國內第一個人工耳蝸的耳科專家。小圈子里的傳奇。」
寧婉猛地睜大眼睛。季銘?那個名字她曾在母親病歷上見過。
---
與此同時,心聆診所頂樓的私人辦公室里,季昀正重放一段錄音。那是寧婉一年前參加慈善演出的現場錄音,舒伯特的小夜曲。他的手指停在平板上一份打開的檔案上,標題是《李蘊——1999年診療記錄》。
檔案最后一頁用紅筆圈出了一個批注:“患者執念于女兒的音樂天賦,存在嚴重投射傾向。建議暫停兒童音樂訓練,但未被采納。——季銘“
季昀關上檔案,轉向電腦開始搜索另一個名字:林嘉怡。屏幕上很快顯示出音樂廳藝術總監的履歷,教育背景一欄引起了他的注意:“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1998-2002“。
“有意思。“季昀輕聲自語,將這個名字加入監控列表。窗外,暮色漸沉,城市的燈光次第亮起,像一場無聲交響樂的譜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