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山海志1
- 長生從獵神開始
- 邊璇
- 5182字
- 2025-07-12 19:06:18
山巔罡風獵獵,卷起楚璇額前汗濕的碎發。
她望著腳下翻涌的云海,聽著燭陰長老用那雙仿佛能洞穿萬古的眼眸,緩緩道出泰拉世界的創世史詩,渾身的疲憊仿佛都被這宏大的敘事滌蕩干凈。
“當“由巴”以神軀化世界、以沉眠為根基”
楚璇冷翡翠色的眼眸中第一次映出了孩童般的震撼。她下意識地撫上心口——那處時常抽痛的“詛咒”,此刻似乎與長老口中“世界之核的脈動”產生了一絲微弱的共鳴。原來這片天地的誕生,本身就承載著如此悲壯的犧牲。
*世界設定*
**第一闕:無垠虛寂與原初之火**
在時間尚未流淌、空間尚未延展的無垠中,唯有永恒的靜默與冰冷的“無”。沒有光,沒有暗,沒有形,沒有質。在這絕對的“空”里,一個意志,一個純粹、古老、蘊含著無限可能性的存在,緩緩蘇醒。祂,便是*由巴*——最初的火種,原初的意志,萬有的源頭。
由巴并非生于虛無,祂即是“有”本身在虛寂中的第一次脈動。祂的蘇醒,便是創世的序曲。祂感受到虛寂的冰冷與死寂,一個宏大的念頭在祂的意志核心中誕生!
**第二闕:神軀化生與法則之痛**
為了實現這偉大的構想,由巴做出了無與倫比的犧牲。祂將自己浩瀚無邊的神性本源,如同熔爐中的熾熱金液,猛烈地點燃!
神骨為基:祂的脊梁在劇烈的燃燒與重塑中崩裂、伸展,化作支撐天地的四根擎天神柱。這四柱并非筆直,而是帶著創世的偉力與痛苦,扭曲成一種穩固而充滿張力的菱形結構,深深錨定于沸騰的能量之海中。這便是未來五陸的雛形——四角為基,中心待孕。
神血為海:祂滾燙的生命之血奔涌而出,并非溫柔的流淌,而是如同開天辟地的洪流,在四柱之間洶涌澎湃、相互激蕩、最終歸于平衡,形成了一個相對平靜的中央海盆大陸。這海水并非凡水,而是蘊含著由巴生命精華與創世法則的源初之洋。
神息為氣:祂呼出的第一縷氣息,帶著神火的余溫與創世的渴望,在神柱與血海之上彌漫開來,化作包裹新生世界的源初之霧。這霧氣滋養萬物,卻也朦朧了視線,預示著世界的未知與神秘。
神目為星:祂燃燒時迸射出的最璀璨光點,掙脫了主軀的束縛,飛向虛寂的高處,化作永恒注視著泰拉的萬千星辰。它們是指引,是見證,也是法則在蒼穹的投影。
神心為源:祂那搏動不息、蘊含著無限生機與法則奧秘的核心,在創世偉力即將耗盡之時,緩緩沉入中央海盆的最深處。它并未完全沉寂,而是如同一個巨大的、緩慢搏動的世界之核,持續地散發著維持世界運轉的本源之力與法則脈絡。它的每一次微弱脈動,都牽動著泰拉的地脈與天象。
沉眠,由此開始。過度的消耗讓由巴的意識陷入深邃的寧靜,祂的存在融入世界本身,成為泰拉無形的根基與秩序。
**第三闕:法則具現與源初巨獸的誕生**
由巴的沉眠并非死亡,祂的意志化作了泰拉世界的本源法則。這些法則如同無形的巨網,維系著世界的穩定與平衡。然而,法則需要守護者,需要強大的存在來錨定、體現并維護這些構成世界的基石。于是,在由巴沉眠的意志影響下,從世界之核散逸出的最精純源初之力,結合不同地域的法則特性,孕育出了源初巨獸,這些巨獸棲息在各個大洲最原始的地方,守護著由巴的神跡。
**東洲-九淵蟠龍**守護神心
于中央海盆與東洲神柱交界處的無盡云淵中誕生。它由空間法則與風水靈韻交織而成,身軀蜿蜒如地脈,掌控虛實變幻,是空間穩定與東方生機的具象。它的鱗片是凝固的云霧,呼吸間引動季風流轉。
**北境-霜骸泰坦**守護神氣
誕生于北境神柱極寒凍土的永恒核心。它是冰霜法則與不滅意志的化身,由亙古寒冰與大地精魄鑄就。它象征著絕對的力量、環境的嚴酷與生命的韌性,沉睡時即是冰川,蘇醒時撼天動地。
**西荒-焚世沙蟲**守護神血
從西荒神柱滾燙的熔巖與無盡沙海中破殼而出。它是**毀滅與吞噬法則**與**荒漠生機**的矛盾統一體。龐大的身軀在沙海底層游弋,所過之處萬物成灰,但其核心卻蘊含著最頑強的生命之火與大地深處的脈動,是荒漠循環的掌控者。
**南境-世界樹靈**守護神骨
并非誕生于南境神柱之巔,而是由沉入南境豐饒大地的世界之核分支孕育,與最古老的世界樹共生。它是生命法則與自然輪回的完美化身,形貌變幻不定,是森林的意志、萬靈的庇護者,根系深扎地脈,枝葉溝通天穹。
**隱含守護者-中央海盆**守護神志
中央海盆,蘊含著最溫和包容平衡法則。它雖然沒有具象化的巨獸守護者,但其浩瀚水域和世界之核的脈動,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平衡力量,無形地調和著四大陸的法則沖突。它是和平的基石,也是風暴的中心。
這些巨獸并非神靈,而是世界法則的活體圖騰,是泰拉生態與力量平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強大、古老、智慧,守護著各自代表的法則領域,本能地排斥任何可能顛覆世界根基的存在。
**第四闕:蝕淵的陰影與“一線之機”**
創世并非完美無瑕。在由巴點燃自身、撕裂虛寂、塑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雜質”。那些被剝離的、燃燒殆盡的“殘渣”,那些創世偉力也無法徹底轉化的虛寂碎片,以及由巴在極致痛苦中短暫逸散出的負面意念,對虛無的恐懼?對犧牲的痛楚,并未完全消散。
它們在世界邊緣、在法則的縫隙、在生靈內心的幽暗角落,悄然匯聚、沉淀、扭曲,形成了一種污穢、貪婪、充滿侵蝕性的力量——蝕淵。蝕淵如同世界的暗瘡,是創世光輝下的陰影,是法則平衡的天然對立面。它本能地渴望吞噬秩序、污染生命、回歸那原始的、無意義的虛寂。蝕淵孽物便是其扭曲意志的具象化爪牙。
**第五闕:生靈初啼與世界意志的回響**
在源初巨獸的守護與世界法則的穩定下,中央海盆因其溫和的環境與世界之核的滋養,最先孕育出多樣的生命形態。
隨后,生命之火如同漣漪,順著由巴的神血(洋流)、神息(季風)和地脈(法則脈絡),蔓延誕生了四大陸。
一、東洲大陸——“禮序之邦,文脈長存”
地理與環境:以廣袤平原、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潤,四季分明。橫貫大陸的“滄瀾江”母親河河,流域內沃野千里,兩岸遍布稻田與茶園;北部有昆侖山脈脈”,云霧繚繞,藏著歷代修行者的洞府;東部沿海多良港,卻因“海禁”傳統(防蝕淵孽物從海路入侵),民間航海業遠不如北境發達。
政治格局:以“大夏王朝”為核心(類似中原王朝),延續千年禮制,皇權與士族共治,科舉制度(“靈舉”)選拔修行與治國人才。周邊環繞著“高麗”“扶桑”“安南”等附庸小國(類似東亞藩屬國),定期朝貢,文化上深受大夏影響,卻也保留本土特色(如扶桑的“巫蠱術”、高麗的“忍術”)。
人文風貌:
-外貌:主體為黑發黑眼,面部輪廓柔和,少數因靈脈變異,會有琥珀色、紫色、青色眼眸。其中紫色眼眸為大夏王朝血脈所體現是最為尊貴的象征。
-文化:崇尚“禮、義、仁、智、信”,重視家族傳承與師徒輩分,學術上以“經學”(解讀由巴創世典籍)和“格物學”(研究靈氣與器物融合)為主。
-建筑:宮廷與士族府邸多為“飛檐斗拱”的木質結構,雕梁畫棟;民間是白墻黑瓦的院落,村口常有“牌坊”記錄族中榮耀。
-特色:絲綢、瓷器、茶葉是特產,通過“陸上靈道”遠銷中域。
二、北境大陸——“冰原雄鷹,自由之風”
地理與環境:常年被冰雪覆蓋的凍土與雪原,南部有針闊混交林,北部是“永苔原原”。海岸線曲折,峽灣灣與島嶼,冬季海面結冰,夏季則成為天然良港。“諾森德山脈”橫亙中部,山頂積雪終年不化,卻是北境靈脈的匯聚地。
政治格局:以“瓦萊利亞聯邦”為核心(類似中世紀英國+北歐聯邦),由七大城邦通過“貴族議會”聯合統治,皇室“奧古斯都家族”是名義上的共主(必須是金發碧眼,視為“神選血脈”),實權掌握在各城邦領主與“魔法師公會”手中。民風開放,允許平民通過戰功或修行天賦晉升貴族。
人文風貌:
-外貌:高鼻梁、深眼窩,發色多為金、銀、紅、棕,眼眸有藍、綠、灰、紫等,身材高大健壯,適應嚴寒。
-文化:崇尚個人勇武自由意志志,學術側重“元素魔法”與“航海術”。
-建筑:以石砌哥特式城堡為主,尖頂、厚墻、彩色玻璃窗(描繪英雄史詩),平民居住在原木搭建的“長屋”中,屋頂覆茅草草或鐵皮。
-特色:航海技術發達,百姓多以捕魚為生。所生產出來的器械多以精致繁瑣為傲。
三、西荒——“沙海礪骨,獸心向生”
地理與環境:90%區域為赤紅色沙漠與戈壁,白天烈日炙烤(地表溫度可達60℃),夜晚寒風刺骨(降至0℃以下),僅在綠洲與暗河河”附近有零星植被。地下藏有豐富的“炎晶礦”(蘊含火屬性靈氣),但開采需對抗沙暴與地底毒蟲。
政治格局:無統一政權,由數十個獸人部落(狼族、獅族、鷹族、蛇族等)分治,以“最強者”為尊(通過“角斗儀式”爭奪部落首領位)。部落間時而結盟對抗沙暴與蝕淵孽物,時而因爭奪綠洲、炎晶礦爆發沖突。
人文風貌:
-外貌:獸人族特征明顯——狼族有尖耳尾、犬齒;獅族毛發濃密、身形魁梧;鷹族背生羽翼、視力超群;蛇族皮膚帶鱗、可吐信感知氣味。膚色多為古銅色(抗紫外線),眼眸多為金色、琥珀色(夜視能力強)。
-文化:生存至上,崇拜“大地母神”與“火焰之靈”,薩滿(部落中能溝通靈界的修行者)是精神領袖,歷史靠“史詩吟唱”傳承。
-建筑:地表僅有防御性的“哨站”(用巨石與炎晶礦渣筑成),核心聚居地是“地下城”(“沙宮”)——通過挖掘暗河通道構建,利用地脈熱氣取暖,內部有訓練場、倉庫、祭壇,入口偽裝成沙丘或巖石。
-特色:獸人可通過“血脈覺醒”在“人形態”與“半獸形態”間切換;地下城的熔巖巖工坊”能將炎晶與獸骨鍛造成堅韌的“沙鋼”武器;商隊(由各族組成)駕馭“沙行舟”(類似駱駝牽引的移動帳篷)在綠洲間穿梭交易。
四、南洲——“雨林藏幽,精靈低語”
地理與環境:被全球最大的“翡翠雨林”覆蓋,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超3000mm),地面覆蓋厚厚腐殖質質與苔蘚,河流如網(多為暗河與沼澤),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生命靈氣”,參天古木的樹冠層形成“第二層地面”。
政治格局:以“艾維諾爾精靈王國”為核心,疆域覆蓋雨林90%區域,由“長老議會”統治(成員為活了千年以上的高階精靈),奉行“不干涉外界”的孤立政策,僅允許少數友好種族居住。
人文風貌:
-外貌:精靈族普遍身材修長(平均身高1.8米),銀發或淡金發,尖耳,眼眸為綠色、藍色或紫色,皮膚白皙(因常年在樹蔭下),壽命可達500-1000年,與此對應的是精靈族生育困難,出生人口非常少,差不多100年只有五六個孩子誕生。
-文化:崇尚自然與和平,視萬物有靈。
-建筑:“樹屋群落”——利用活樹的枝干搭建房屋,以藤蔓為梯、苔蘚為毯,與森林融為一體,大型建筑(如議會廳)藏在千年古樹的樹洞里,入口被“幻術結界”隱藏。
-特色:精靈能與植物“心靈溝通”,知曉雨林的每一條秘密路徑;掌握“生命之泉”的凈化能力(可驅散輕度蝕淵污染);對闖入者極度警惕。
五、中央盆地——“萬流歸宗,穹頂聽神”
地理與環境:被四大洲環繞的巨大內陸海盆,氣候溫潤(受四周山脈阻極端天氣氣),靈脈如網(四大洲的靈氣通過地脈匯聚于此),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淡水湖湖“靈源湖”(傳說湖底與世界之核相連)是靈氣最濃郁之地。
政治格局:奉行“絕對中立”,由“中央學院”主導管理,學院院長(需達到曜日境)為最高決策者,下設“各洲事務部”(處理四大洲的交流事務)、“修行部”(制定修行標準)、“防務部”(抵御蝕淵侵襲),四大洲需定期向學院繳納“靈貢”(資源)以換取中立地位。
人文風貌:
-人口構成:五大洲種族混居(人類、精靈、獸人、北境人、東洲人等),是泰拉世界種族最多元的區域,外貌、習俗百花齊放。
-文化:思想高度開放,兼容并蓄,“中央學院”是知識圣地(藏書涵蓋四大洲的古籍、修行秘籍、創世傳說),學術無禁區(從由巴創世到蝕淵研究皆可探討),發明創造層出不窮(如跨洲傳訊晶球)。
-建筑:融合四大洲風格——東洲的飛檐、北境的尖頂、西荒的石墻、南洲的藤蔓裝飾,中央學院主建筑是“通天塔”(高千丈,塔頂為“穹頂之環”),塔身刻滿符文。
-核心特色:
-中央學院:泰拉所有修行者的向往之地,入學需通過“天賦測試”(不限種族、出身),畢業者在四大洲都享有極高聲望。
-穹頂之環:通天塔頂層的半透明穹頂,只有每年學院舉行的擂臺比賽的第一名才有資格進入,傳聞在此可聽到由巴沉眠的呼吸聲,領悟世界法則。
-交流樞紐:四大洲的年輕天才(如東洲士族子弟、北境貴族后裔、西荒獸人勇士、南洲精靈使者)都會被送到學院深造,因此誕生了無數跨種族的友誼與愛情
*世界設定*完
來自泰拉大陸生靈的繁衍、文明的萌芽、愛恨情仇的交織…這些由巴最初渴望的“歌”,開始在泰拉大地上回響。無數生靈的意念、對世界的感知、對由巴的敬畏或祈求,如同涓涓細流,匯入由巴沉眠的意識之海。
雖然由巴的本體在深度沉眠中無法回應,但這匯聚的眾生意志,結合世界法則本身,逐漸孕育出一種朦朧的、集體的、維護泰拉存續的本能意識——這便是“世界意志”或“穹頂之環”的雛形。它并非由巴,而是由巴留下的法則框架與眾生愿力共同形成的“世界之靈”。
它守護平衡,排斥蝕淵,并在冥冥之中,為那些與世界命運緊密相連、擁有不屈意志的靈魂,降下指引或考驗,給予那“一線之機”——這并非恩賜,而是世界本身求生本能的體現,是法則在絕境中為變數留下的一道細微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