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修路變革,雙管齊下!
- 我家花瓶通大明,崇禎皇帝你能行
- 南巷秀才
- 2272字
- 2025-08-16 12:15:42
大凌河之戰和營救林丹汗之戰,前面的這兩場大戰,孫傳庭的新軍從正面徹底將后金擊退。
戰勝施壓的結果是,讓后金今年秋季沒敢再次入關。
為了徹底鞏固遼東戰線,戰勝后的孫傳庭沒有班師回朝,而是率領大軍去了遼東駐守。
快馬報捷的同時,崇禎皇帝選派了二十多名精明強干的工科院的官員,到新軍進行培訓火銃和火炮的使用以及瞄準方法。
在早朝上,崇禎還與文震孟、范景文等閣臣詳細謀劃了固守遼東的辦法,以及在大明境內全面進行工業變革的具體步驟。
整整一個冬天,京城干旱已久的天氣,終于迎來了一場罕見的大雪。
寒風料峭,工科院的官員們卻是每人帶領一百名鐵騎護衛立即趕赴各縣任職。
在傳統的“窩冬”時期,便開始了緊張的工業變革前的準備工作。
他們帶著圣上的任命,有三件事需要根據各地的情況著手完成:
一,興修水利,墾辟荒野。
因為免除田賦,所以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他們首先要推廣番薯等抗旱作物的種植,然后興修水利。
根據陛下所講,等以后還會有挖掘機陸續運到各地,盡量實現每縣一臺。
他們在工科院還學會了使用機床打造各種工具,出發前都帶了一些鐵犁等農具。
二,以工代賑,修繕土路。
由于拖拉機和卡車的使用,讓他們知道這些車運送是真的快。
而土路難走,水泥造價又高,生產又慢,如今還沒有廣泛投入使用。
所以需要他們帶領鄉親們暫時用石頭鋪路,打好地基,為以后的水泥路做準備。
三,打造深井,防澇防旱。
京城下了一場大雪,雪深約有一米,但其他的地方卻沒有下。
這樣極端的天氣就是這么怪。
所以天降異象,他們需要帶領各地的村民打造深井,尋找水源,挖掘存水渠道,做好抗旱抗澇的準備。
崇禎五年開春時分,李自成的車隊護送完各縣令赴任后,便回到了京城。
而各縣的工業變革也蓬蓬勃勃的開始了!
首先新官上任手里沒有多少銀子的,暫時建立一些小的工坊。
主要是生產麻線、棉線和絲綢、棉布等紡織品。
有銀子的或者能拉到富商投資的,可以建立更大的水力紡紗廠、紡棉廠。
除了生產布匹,還可以生產冶金,比如煤、鐵、石油、鹽等。
這些工廠必須依靠當地的礦山,不是每個縣都能有的資源。
還有就是造船業,尤其是沿海的縣城,可以著手搜集木料、搜集寶船圖紙。
因為陛下很快就會下達民間開海、可以打魚捕魚,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的通告!
…
這時候,孫傳庭營救林丹汗擊退后金的消息早已傳遍整個天下,引起了高山雪崩般的連鎖反應!
首先是后金的整個朝野震恐。
皇太極之前的策略是繞道入關,逐步蠶食大明,從而完成統一天下的宏大構想。
如今情勢竟然大變,不知道為什么,大明突然間就崛起了。
說崛起有點過分,但確實是打不過了。
孫傳庭的明軍非但保住了林丹汗,而且擊退了后,反而進兵遼東。
如此一來,有孫傳庭的新軍鎮守,他們也不敢輕易入關了。
不僅如此,孫傳庭好像膽子大了起來,擺出一副似乎要東出的節奏!
這種形勢,恰恰是當初他們壓迫大明的翻版。
遼東戰線對于后金的威脅近在咫尺,就像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劍,這把劍還不夠鋒利,也不夠多,但同樣痛苦難當。
更令天下震驚的,還是大明這支新軍。
營救林丹汗之戰,大明新軍竟然摧枯拉朽般殲滅后金一萬五千鐵騎!
后金鐵騎原本是令天下談虎色變的第一流精兵,就是關寧鐵騎也無法與之正面對抗,也只有依靠城墻和火炮取勝。
而這支新軍完全不同,非但是正面對抗,而且是用一萬六千對戰三萬騎兵,以少勝多。
這種戰力,當真是匪夷所思!
誰都知道,大明的這支新軍對天下來說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大明從此以后不再懼怕他后金!
一時間,孫傳庭的這支新軍被天下傳揚為“天兵天將”,號稱“天狼軍”。
各地的士兵都以加入“天狼軍”為訓練目標,因為所有士兵都已經聽說了,人家頓頓吃牛肉,天天吃白饃,打仗還不用靠腿走,全有車子坐。
軍餉更不用說了,是他們普通士兵的三倍。
皇帝出銀子,每月按時發放。
光這些待遇,想想就令人眼饞。
就在工業變革的同時,京城外的大道上軺車如流,周邊小國紛紛派出特使,進入大明向崇禎皇帝表示祝賀,爭相與大明結好。
京城真正的沸騰起來了。
崇禎也支棱起來了。
收到的賀禮,其中的珍寶不計其數,全部都傳送給了先生。
“這也太多了吧?”
在儲藏室,朱飛看著滿屋子的奇珍異寶,搬到手都酸了。
“先生居功至偉,這些東西放在宮里也就是擺件好看。朕給先生,先生可以多買些挖掘機修路。”
崇禎可是記住了“要想富先修路”這六個字,也知道卡車和拖拉機的運輸速度可比牛車、馬車快的多了。
朱飛現在也是財大氣粗了。
“不提醒我,我還真忘了,要想更快地修路,除了挖掘機,推土機也是個好東西。明天我就去市場轉轉,先買十輛傳送過去。”
說干就干,第二天就去買。
當場看,當場買。
當推土機運到了指定地點后,朱飛便把推土機和使用視頻一塊傳送過去。
已經見過了挖掘機,再看推土機,現在崇禎和工科院的人都已經不再震驚了。
因為見得多了,慢慢也就習慣了。
崇禎五年春,工科院在今年要再招一批學生。
并且崇禎皇帝還要舉行春耕大典。
人們從寒冷的早春就開始滿心歡喜地籌備著。
尤其是那些有子弟在“天狼軍”從軍的家庭和家族,他們更是早早地就開始精心修葺門額,掛上代表軍人家屬的銅匾。
朝廷給他們這些家屬專門發放了面條和火腿腸。
聽知縣大人說這叫“慰問品”。
而那些家中女兒與從軍子弟有婚約的人家,則是喜不自禁地請來媒人,前往男方家中商議婚期。
他們一心想要讓勇士在探親歸來的那一天成為新郎,便可雙喜臨門!
可以說家家戶戶都在忙碌,有的在精心制作紡車,有的在修繕土路,有的在置辦農具,有的在為送兒子考取工科院做準備。
整個大明都被一股濃濃的、難以消散的忙碌氣氛所籠罩。
生產積極性總算調動了起來,這正是朱飛和崇禎想要的結果。
人員已經配齊,一切準備就緒,整個大明接下來即將進入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