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誰公誰私,忠臣奸臣
- 大周:從禁軍到開國公侯
- 帆船居士
- 5172字
- 2025-08-14 00:00:00
秋高氣爽,朝陽的映射下,三萬多將士壯觀的分列于城外秋收后的曠野中,旌旗招展,槍矛如林,遠處的河道中密密麻麻停滿了一眼望不到頭的水師戰艦。在城頭看來相當渺小的新任節度使劉彥貞祭過神靈后不久,隨著中軍旗手的旗語指揮,受閱官兵們登船的登船,步行的步行,義無反顧的踏上他們追求榮耀的征途。
廬州城墻上,李玨正在眺望遠處大搞誓師大會的鎮兵和援軍。
他的身邊站滿了屬官和城內的其他留守文武官員。大家對上任僅僅二十多天的新節帥帶領鎮內所有正規軍主動找周軍決戰沒有底,不自覺地就圍繞在李玨周圍想要說點什么。
一名屬官輕聲問道:“使君,屬下冒昧敢問:北軍來勢洶洶,清淮軍能否擋住。我們德勝軍能不能馬到成功?”
其他人也在用期盼的眼光看著李玨。
李玨的眼中的憂色從來沒有消去過。只是大庭廣眾之下,他怎么能說壞話呢?要是被人報了上去,勝利了,要治他的罪,戰敗了,更要治他的罪。
李玨只能無奈的苦笑說;“劉節帥是官家派來的,朝廷必定是深思熟慮過。我們位卑職淺,就不要擅自揣測了。不管怎么說,大戰在即,說不定清淮軍已經和敵軍交戰。我們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民心要穩固,物價要穩住。各地團練屯兵都要武裝到位,操練陣法,準備支援前線。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以我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一番話說得大家點頭稱是。李玨努力平靜的深吸一口氣,緩緩走下了城墻。
等李玨走后,才有人小聲說:“什么可勝,什么不可勝?我怎么聽不懂?”
“我也聽不懂,總之挺厲害的就是。”
“不管什么可勝不可勝,使君說得在理。鎮兵出去了,咱們德勝軍不能空虛,趕緊把各地的團練兵動員起來充實各城。咱們家小都在城里,城防豈能無備?”
歷經數十年戰亂,書籍罕見,讀書人稀缺。李玨這樣讀過兵書的讀書人更是其中的極品了。好在李玨掉書袋沒成功,道理已經用白話講了出來。倒也沒有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大家在沒有更好的方法之前自然是按照李玨的意思來。
從城頭回到家中,李玨的妻子迎了上來:“官人,城里人心惶惶,好些人都籌劃過江去江南呢。”
李玨嘆了口氣;“江北要是守不住,江南豈能獨存?自古守江必守淮。淮地入北,天下大局便定了,江南又能何為?你快去收拾東西,帶著孩子回廣陵。你跟我十年,沒有享過一天的福,反倒是吃了幾年的苦。趁著形勢還沒有敗壞,快快帶著孩子回家。好在有大帥給的二百兩黃金,往后吃穿不愁,我的心也能稍微安定一些。”
李玨的妻子意外又惶恐的問道:“官人何出此言?我們夫妻一體,榮辱與共。自是嫁入你家,官人待我便不分彼此,我不知道有多高興,何來吃苦一說?
夫婦有上天指定姻緣,能得一佳偶便是福氣,還需要享什么福?再說我畢竟是官老爺的夫人,說我苦,我不信,別人也不信。
如今戰事尚未見到分曉,官人便叫我帶著孩子離去,勢必動搖城中人心,有礙于官人的名聲。官人可是預見到了什么?”
李玨又嘆氣一聲:“齊王總督江北各鎮,手握十萬援軍穩居廣陵半分不動。只是令我們德勝軍出兵增援壽州。咱們這位新來的劉大帥是天子寵臣,心氣高得很。讓他去救壽州。德勝軍和壽州的清淮軍誰配合誰?
陛下沒有指定,齊王也沒有說。是天子寵臣劉大帥配合清淮軍節度劉公。還是劉公這個兩朝元老,國家第一帥配合天子寵臣劉彥貞?北軍兇悍善戰,郭榮更是英武之主,麾下能臣名將甚多,我國兩軍若不能形成合力,區區三萬六千援軍能有多少作為?
這個齊王,以前都說他能戰,善戰,敢戰。這回北軍真來了。他倒是賴在廣陵不挪窩,任由北軍與淮河各鎮拼殺。就連援軍趕到后的指揮前后之別也沒想指定。這一戰,難了啊。我受朝廷恩義,不能棄城而逃。你和孩子趁著現在風聲不夠緊,快走吧。虞國對我家的恩德,有我一個人報答就可以,用不著把妻小都搭進去。”
李玨的妻子哭著說:“作為妻子,我應當與官人同生共死。作為宗婦,我必須讓孩子好好的活下去,延續官人的血脈。官人,官人你答應我不要認死理好嗎。天下爭奪,都是王公大臣,都是皇帝們的責任。你被奸臣壓制不能伸展志向之余還為虞國做了那么多事,也算對得起金陵那些提攜之恩了。若是形勢不利,周軍兵臨城下,降了有何不可。在哪里當官不是官呢?”
李玨笑著抱住妻子說:“陛下施恩,以我家是大虞朝宰相之門,忠義之后簡拔我于寒微之中,賜我以官職。這些年先任大帥對我的庇護和提拔,也是陛下首肯的。若沒有陛下的首肯默許,先任大帥哪里能那么順利的擋住奸臣的壓力,叫我坐上團練大使,營田大使的要害位置?
陛下為什么如此做?因為我的祖上是忠義護國的宰相,有烈名庇護我們這些后人。陛下信我不會辜負祖宗的名聲。我若是棄城而逃或開城投降,兒孫們便沒有了這一層名聲,以后泯然眾人,這才是重創我族啊。
陛下一日不負我在前,我便不能負義降賊。倘若真有那么一天,我兒幸甚,我族幸甚,我也幸甚。娘子,于本心而言,我想,天下間,總要有些忠義之氣。不能都是首鼠兩端的小人吧。”
李玨的妻子大哭道;“你為什么這么傻,這些勞什子有什么值當去賭命的。你要是死了,我才不給你養兒子。我立刻帶著嫁妝改嫁。讓那什么忠義之氣去養你的兒子吧。”
李玨哭著說:“好,好,由得你,都由你。我欠你的,一輩子,兩輩子都還不清,我都由你。”
妻子哽咽很久,才說出一句:“李合璜,你這個王八蛋,過去就欺負我,嫁到你家還是被你欺負。你就認準了我欺負沒完。”
李玨溫和的說:“不錯,我就是王八蛋。對了,族里的李瑄李子瑜你認識嗎?”
妻子哽咽回答:“李家鎮中見過一面,是個棗面大郎。以前家中找他買過鹽。”
李玨悄悄地對他說:“他帶著族里一群人在汴梁投軍。此戰若是我國勝,自然沒什么好說的。若是周國勝,往后廣陵李氏就要靠他庇護。我與他關系甚好。你將我的書信給他,他會保你們母子一輩子安穩,還會給孩子找一個前程。”
妻子默默的把李瑄的名字記下,哭的更傷心了。
-----------------
幾日后,德勝軍已經接近了戰區,所有的將士開始披掛上鎧甲行軍,甲光映日,活脫脫一條發光的巨龍盤踞在水邊的驛道上向著北方挺進。
劉彥貞立于路邊的高坡,自信滿滿的看著這些聽從自己號令的威武壯士,志得意滿的對身邊的人說:
“哈哈哈,這才是大丈夫該有的威風。本帥熟讀兵書,此番故意放著壽州不管,帶著水師直撲周軍后路的當陽橋。周軍驕狂,沒有水師就敢跨過淮河攻打清淮軍,只要我軍占據當陽橋,周軍的后路就斷了。此戰出其不意,必定成就大功。中書省的宰相座次里,也該有我一席之地啦哈哈哈。”
身邊的親信奉承道;“周軍在北方有偌大的名聲,不過是沒有遇到真正的名將罷了。大帥文韜武略,合該出將入相。可恨那清淮軍的老匹夫不能領略大帥的深意。非但不配合大帥,反而要求我軍駐扎在壽州之后的山嶺之中,做他的后援。按照他的打法,什么時候才能把周軍趕走?大帥,您就該在陛下面前參他一本,叫他接受您的指揮。”
劉彥貞臉色一變,沒好氣的翻臉斥責:“滾,朝堂的事情是你能說嘴的嗎?哼,沒有那個老兵配合,本帥照樣大敗周軍。此戰你們都要奮勇爭先,等本帥回金陵作宰相時,叫你們一個個都鯉魚躍龍門。在江北擔驚受怕有什么意思?到了江南脂粉鄉,那才是天堂呢。”
清淮軍節度使劉仁詹乃是先皇當年的親信大將,建立虞國時東征西討戰功赫赫,便是皇帝李景遇到他也得客氣的叫一聲詹翁。
劉彥貞心知肚明自己的定位是天子寵臣。和這些在邊疆手握重兵的大帥關系不會好,更不能好。此次劉仁詹沒有配合他作戰,他心里反倒是放松了許多。(當然他更不會聽劉仁詹的)如果皇帝沒有下令,劉仁詹就心甘情愿的配合他。恐怕金陵來的就不是封賞的使者,而是一杯鴆酒了。
先斥責屬下,當眾樹立自己和劉仁詹不和的形象。再鼓勵屬下英勇作戰,前程無量。這一手套路被他玩的很熟練。劉彥貞雖然是奸臣,卻也是有能力的奸臣。他作為一個第一次領兵的文官大帥,能看到周軍的后路隱患——當陽鎮浮橋,確實是有天分了。可是有天分不代表就是對的。
此刻距離劉彥貞和德勝軍大軍僅僅五十多里的清淮軍首府壽州之中。清淮軍節度使,有虞國第一帥之稱的老將軍憤怒的摔下手中的茶杯。
好不容易等來一支有實力的援軍,居然是這么個自命不凡的飯桶帶隊。縱然劉仁詹戎馬一生,多少艱難險阻都不怕,卻也被劉彥貞的姿態氣得破防。
左右將領都上前勸他息怒。劉仁詹哪里肯息怒,他憤慨的說:“國家大事都是敗壞在這些廢物手中。當陽浮橋是周軍要害,難道只有他知道嗎?我知道,周軍也知道。周軍在過河后就已經在淮河中部署多道障礙,等他們來的時候什么都晚了。
便是周軍沒有水師,放任德勝軍沿途破壞障礙,他們也要忙活一天一夜才能抵達當陽浮橋。有這個時間,周軍早就能調整部署,彌補漏洞,乃至于抽調兵馬直接滅了他。淮河終究是一條河,它不是大江,更不是天險!在朝堂上玩弄小聰明,到了戰場上手握重兵還是玩弄小聰明,逆賊,逆賊啊!”
嗯,所以說劉彥貞有天分,但不夠呢。周軍南征北戰,經驗豐富,既然當陽浮橋是全軍唯一的退路和后勤通道,自然不會在防護上馬虎。即便沒有足夠的水師,在河里打樁設置障礙,甚至設置攔河鐵索,部署巡河騎士沿河搜索肯定會認真的做。如果浮橋能斷掉,老將劉仁詹早就想辦法斷了。
劉仁詹氣歸氣,卻不敢真的放任周軍去殲滅自己的援軍。他立刻計算劉彥貞大軍行進的時間,部署手中的精兵準備出城牽制周軍的調動。防止周軍真的調動主力去圍殲德勝軍。
須知守城最重要的是信心,而信心的源頭除非是敵軍太弱,否則就要依賴于后方始終沒有斷絕的援助。只要援軍還在,城里的軍民就知道自己沒有被拋棄,守城的意志自然會堅定不移。
更要命的是,劉彥貞的德勝軍不光光是來增援的。朝廷調撥給他的數百艘水師戰艦里還運送了海量補充給清淮軍的軍事物資。殘酷的守城戰中,充足的物資可以挽救許多人的生命,更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
劉仁詹強烈反對劉彥貞冒險,就在于這些物資讓水師戰艦吃水深,行動遲緩,根本不適合作為突擊力量。反倒不如兩軍合力打開缺口,讓水師把物資運入壽州城內,然后輕裝化的水師作為游擊力量活躍在淮河沿線的港汊中,運輸虞國軍隊利用河道機動靈活的打擊敵人,反而容易成功。
可惜了,要是德勝軍還是前任大帥帶領,劉仁詹根本不懼周軍,哪怕是周皇郭榮親自領兵前來,他也不放在眼里。劉彥貞死讀兵書,以為有一招水陸并進就能解開當前死局,真是老天爺對虞國,對清淮軍,對劉仁詹開的巨大玩笑。
果然不出劉仁詹所料,德勝軍距離當陽浮橋足足有八十里距離的時候就被周軍偵騎發現。周國宰相,淮南兵馬都部署李谷正面臨劉仁詹突然迸發出的強大軍事壓力。各軍都被劉仁詹不計成本的牽制性進攻所擾,正在疑惑發生了什么事的時候,探馬傳來虞國德勝軍沿水路增援而來的情報。李谷恍然大悟。
李谷說:“怪不得劉仁詹一直打得很保守,原來是想誘我深入,想要斷我軍后路,一口吞下我這八萬大軍啊。果然是南朝名將,一出手就不同凡響。可惜我李谷這么多年也不是吃干飯的,南朝作戰,水路為先,偏偏我們北軍不善舟船,如此大的破綻,我豈能不識啊?”
說歸說,李谷和劉仁詹想的并不一樣。如果是劉仁詹這種名將,此刻一定是調兵遣將,想方設法抽出部隊去殲滅或者至少打退來襲的敵人。
可是李谷終究是文臣,他的思想更加保守。因為對援軍的實力不了解,李谷不想冒著被劉仁詹擊破正面的危險抽調大軍去和虞國援軍死拼。所以他一面飛報郭榮請求全軍撤退,先退到淮河北岸扎營。一邊不等汴梁的命令,指揮各支兵馬交替掩護,節節抗擊,有序的通過當陽浮橋退回北岸。
不得不說,李谷雖然膽子小,謹慎了一些,缺乏軍中武人的那股子莽勁。但是他能在劉仁詹親自策劃的攻勢中從容的指揮來源不同的各路周軍順利撤退。軍事上的造詣確實足夠劉仁詹此前的如臨大敵,也遠遠不是劉彥貞那種紙上談兵之輩可比的。
郭榮選擇他出任淮南兵馬都部署自有道理,只是沒想到關鍵時刻,李谷胸中缺了那一口氣。
好在李谷也不是傻的,大軍撤退歸撤退,浮橋輕易不能放棄。他在浮橋南岸留下了一批民船漕船,還留下九千精兵駐守早已構筑好的堅固營寨。這樣大軍主力在河北,精兵守河南,既有浮橋聯通支援,又有民船漕船運輸補給和兵員。虞國的水師就算要沖擊浮橋,也要在沿岸周軍設下的障礙攔阻下被周軍準備的一排排床弩石砲好好招呼了。
李谷不眠不休一日一夜之間就部署好了全軍撤退和新的浮橋防御方案兩場大動作。看到各軍就位的消息一一傳來,他心中終于松了一口氣。
一日一夜之間戰場形勢大變化遠遠超出了劉彥貞這個書生的預料。他算是第一次領教了這個世界第一流將帥之間攻防變換的節奏之快。
劉仁詹沒有心氣和他計較,只是叫他趕緊讓水師入內河把物資運入城內。劉彥貞臉色青一陣白一陣。看著近在眼前的當陽浮橋。
劉彥貞恨恨的一跺腳,一方面奏報金陵他已經成功擊退周國大軍,斬獲多多。一方面命令水師不要顧忌劉仁詹的要求,先全力破壞當陽浮橋。
他劉彥貞,當世名將,率領大軍出征這么多日,總不能真的是給劉仁詹當運輸隊長的吧,這叫人情何以堪?
于是德勝軍和早有布置的周軍圍繞當陽浮橋展開水陸兩線作戰,一方誓死守住浮橋,一方拼死破壞浮橋。兩國自開戰以來最為激烈的一次水陸戰役終于爆發了。
(戰區地形與軍事行動示意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