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愣頭青子路

做事不過腦子的子路,常常惹得老師生氣。

有一次,衛國想請孔夫子去做官。我們知道,衛是個文明古國,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建政時間跟孔子的魯國同樣早,但到春秋時期已經衰落。幫助衰落的“百年老店”實現復興,是老先生最最想做的事情。

所以衛國來請他,他很高興。

同學們也高興,尤其是政事科的。

且慢!什么叫政事科?

原來,孔子培養學生分學科,共有四個:


德行科:道德品質。

言語科:外交辭令。

政事科:行政管理。

文學科:古籍整理。


很清楚,政事科相當于現在大學里的政治學系。

這個科的學生,最想當官。

子路想當中等國家的宰相。

冉有想做寡民小國的管家。

他們這樣想并沒有錯。不當官,學來的知識就沒有用武之地。因此,聽說衛國請老師任職,政事科的學生便歡欣鼓舞,感覺看到了前途和希望,同時也很想知道老師當真做了高官,會有什么樣的施政綱領。

不過,冉有為人謹慎,心里再癢也不敢說。子路卻沒心沒肺口無遮攔。他沖到孔子跟前張嘴就問:老師到了衛國,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因為孔子對自己的從政早有思想準備。在他看來,一個國家和社會,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秩序,要有規矩。沒有秩序,就是亂世。

亂世是不好的。

孔夫子不喜歡,大多數人也不喜歡。

那么,怎樣才能不亂呢?

孔子的主張是:


正名。


什么叫正名?

名有三種:


名分每個人的身份和地位

名目事物和事情的名稱

名義行動所依據的資格和理由


這三樣,都是維持社會秩序的。

關鍵則在于,大家都認識到名分、名目和名義至關重要不可或缺,而且堅持其正確性和正當性。

比方說:明媒正娶。

a1-0007

古時守與不守這個規矩,有什么區別呢?

聘則為妻奔則妾。遵照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娶進家來的,名正言順是妻。私訂終身則很危險,弄不好一輩子都只能做小老婆。所以《牡丹亭》里的杜麗娘,甚至早在復生之前,就明確要求柳夢梅明媒正娶,因為私奔的后果很嚴重。

名,是不是很重要?

難怪孔子說: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因此他認為,有序的社會就該是:


每個人都有名分。

每件事都有名目。

每次行動都有名義。

而且正確或正當。


不符合這些標準呢?

就叫師出無名。

或者太不像話。

奇怪!做人做事,為什么要“像話”呢?

因為“話”就是名。

名分或名義出了問題,就會有人說閑話。

這就要正名。

所以子路問施政綱領,孔子便躊躇滿志地說:

必也正名乎!

這話的意思是:哈!我到衛國掌了權,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要把每個人的名分,每件事的名目,每次行動的名義,都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端端正正。

聽了這話,子路差點就撲哧一聲笑出來。

子路心想,如今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當務之急可謂數不勝數,老師你整這些虛頭巴腦既不管吃又不管用的玩意干嗎?于是難聽話便脫口而出: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現在看來,子路確實口不擇言。因為這話翻譯過來大概就是:嘻!老師當真這樣想嗎?那也太迂腐了吧!正什么名?怎么正?正得了嗎?何必呢?

孔子興致正高,卻被劈頭蓋臉澆了一盆涼水,渾身氣都不打一處來。何況這些掃興話還是學生說的,豈非太不像話?便叫著子路的名當頭棒喝:

野哉,由也!

a1-0008

那么,孔子的主張對嗎?

這就只能從長計議了。簡單地說,要求名正言順是有道理的。比如出兵他國是侵略還是維和,要看是否得到聯合國授權。但名分、名目和名義由誰制定,像話不像話又歸誰說了算,則是一個必須討論的問題。

不過,說子路沒有風度倒并不冤枉。要知道一個有教養的人,比如西方的紳士或中國的君子,言行舉止都應該彬彬有禮,哪能像子路這樣,長輩和老師的話還沒說完就一頭頂回去,還說得那么難聽。

于是孔子罵完,接著便教訓子路:


君子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就應該保持沉默!


可惜,這對子路來說實在太難了。

因為他原本就是野小子。

本節故事見《論語·子路》

孔門四科見《論語·先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桥县| 宁蒗| 宜州市| 奉节县| 连云港市| 海淀区| 罗甸县| 建平县| 南宁市| 虎林市| 台山市| 裕民县| 临邑县| 锡林郭勒盟| 隆化县| 铅山县| 阳新县| 托里县| 吉木萨尔县| 江川县| 临猗县| 海宁市| 鹤壁市| 涟源市| 承德市| 同仁县| 札达县| 南阳市| 休宁县| 凤城市| 平顺县| 高雄市| 龙川县| 彭山县| 策勒县| 五华县| 北宁市| 轮台县| 商洛市| 汤原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