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瘋了!
- 重生83,從擺地攤開始!
- 我腕骨掉了
- 2009字
- 2025-07-28 22:16:03
張飛揚對金爺很是客氣。
活了兩輩子,他知道這種老派旗人最在乎的就是個面兒,只要你把面子給足了,凡事好商量。
雖說不一定能用的著對方,可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強。
況且他看得出,金爺在這一片兒應(yīng)該確實吃得開,有個這樣的抱團兒,他也能放心一些。
果然,
寥寥幾句話,金爺對這個有禮貌的年輕人很是滿意,拍拍胸脯:
“包在我身上。你甭看金爺我落魄了,可前門,大柵欄這一片兒,哪個不賣我金爺三分薄面?”
“誒!金爺,我們頭一天開張,勞煩您拿拿味兒?”張飛揚示意姐姐做一份涼粉。
頭一天上工,張飛揚一直守在小攤兒前盯著。
一方面是幫姐姐打下手,壯膽,一方面也是算一下這份買賣究竟如何,到底能不能做下去。
四九城的夏天天兒黑的晚,饒是已經(jīng)下午六點,太陽依舊高高掛在半空。
中午的余溫還在繼續(xù),水泥地面上升騰出燥熱的空氣,讓人心情煩躁。
饑腸轆轆的旅客們走出出站口,開始尋找吃食。
這個時候,清涼解暑又爽口的涼皮,涼粉,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一碗涼皮配個茶葉蛋,條件差的也有不配茶葉蛋的。吃飽來碗大碗茶,再帶上一份地圖走。
基本上,每個客戶在“張記小吃”的主顧,消費金額都在七毛到一塊之間。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
隔壁大碗茶一碗兩分錢,斜對面賣西紅柿打鹵面的,一碗面小碗兩毛六,大碗三毛。
“張記”一個食客的單價,是大碗茶的五十倍,打鹵面的三倍。
頭一天試營業(yè),張紅梅準備了五十份涼皮,五十份涼粉,大概一百來個茶葉蛋,地圖倒是帶得多。
晚上九點半收攤兒回到家,一家人清點賬目,發(fā)現(xiàn)到手八十五。
所有貨物中成本最高的是地圖,每份進價兩毛,其次是雞蛋,進價每斤九毛三,每個合一毛二。
涼皮和涼粉成本最少,簡直可以忽略。
張飛揚拿著算盤,十指翻飛,最后得出結(jié)論:“毛利至少四十?!?
劉秀英眉飛色舞:“這可只有晚上,要是加上晌午,一天的利潤不得八十塊?”
張奶奶一拍大腿:“天爺啊,這也不比賣泥鰍和黃鱔掙得少啊!!”
“三八二十四,一個月又是兩千四百塊到賬!”張新宇都要激動瘋了。
這個月還有少量的泥鰍和黃鱔賣,兩項加起來,能突破三千五大關(guān)!
張紅梅滿臉通紅,激動地攥緊拳頭。
張飛揚并無意給全家人潑冷水,但有些話該說還得說:“先別激動,賬不是那么算的。
今天咱們能有這么高的利潤,主要是客單價高。”
想了想,又解釋了一句:“客單價就是同一個主顧來吃飯,在咱們家花的錢比在別家高。這都是茶葉蛋和地圖的功勞,可是……”
說到這里,他暫停了一下:“咱們地圖為啥賣的快,又比別人貴?”
張一樂舉手:“是因為背面有公交線路!”那可都是他們兄弟三個握著鉛筆頭一個個字兒寫出來的。
張飛揚點頭:“對。但咱們能在地圖背面寫字兒,旁人也能。還有茶葉蛋,咱們也搭配著賣,別人也能捎帶著賣。”
實際上,
早在他們一家在月臺賣貨時候,已經(jīng)有人有樣學樣,跟著賣寫有線路的地圖。
“我估摸著要不了多久,前門樓下的小攤兒,就都會擺上地圖?!?
還有茶葉蛋,現(xiàn)在大家不賣是沒想到能貨帶貨,賣鹵煮的只賣鹵煮,賣打鹵面的只賣打鹵面。
可一旦看到張家的買賣,照葫蘆畫瓢總是會的。
“那咋辦?”張新宇急了,“這不是擋害咱們嗎?”
小伙子急啊,剛弄的買賣,要是做不了了咋整?雖說自己接下來有可能要當兵,但小伙子也急家人之所急啊。
家里的日子眼瞅著剛過的紅火,幾個侄子能吃上紅果冰棒了,要是一棒子打回原形,那他這兵也當不安心。
張飛揚搖頭:“地圖上又沒有刻你名字,咱能賣,他們也能賣?!?
“所以說,咱們的買賣要想做的長久,還是要靠主營的涼皮和涼粉?!?
誠然,火車站做的都是一錘子買賣,可這年頭的旅客下一次館子不容易,花錢吃飯,也要貨比三家。
張家的攤位更干凈,利索,涼皮涼粉的色澤更誘人,就能吸引來更多的人駐足。
“只要肯坐下吃飯,地圖和茶葉蛋,他們大概率也不會跑別家買。”張飛揚看向大姐,“說到底,還是要靠大姐你的手藝留住客人。”
張紅梅自覺肩上責任深重,深吸一口氣,點點頭:“我一定好好干。以后哪怕起早貪黑,也得把這一攤子支應(yīng)起來?!?
張飛揚看出大姐的緊張,一擺手:“大姐你也甭太緊張,這買賣雖說接下來會下滑,可一個月怎么也比上班兒強。
再說了,咱們的大頭兒不在這里?!?
不在這里?那在哪里?一家人好奇地看向張飛揚。
張飛揚拿起大搪瓷缸喝一口涼茶:“還記得我上一次說的,咱們接下來的兩條道兒是什么嗎?”
劉秀英快言快語:“紅梅賣小吃,你要擺攤兒賣衣服。”
張飛揚一拍桌子:“對嘍!大頭在賣衣服上。
我對大姐這一攤子的要求不高,只要一個月能進賬六百塊,咱們就算贏。”
從七月份的兩千多,到現(xiàn)在六百塊,貌似收入斷崖式下滑,可賬又不是這么算的。
上個月兩千多,那是集合全家男女老少全家八口之力。平均下來,每個人其實忙忙碌碌一個月,也就三百塊。
“張記小吃”六百塊的目標,則是張紅梅一個人,頂多老太太再給搭把手的盈利。
張飛揚做“張記小吃”只是給大姐找個事情做,也不指望靠著這個發(fā)家致富。
大姐和弟弟的事情安排好,嫂子那頭兒本來就不用他操心。
后顧之憂都沒了,接下來騰出手,張飛揚決定要大干一場--去花都,倒騰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