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順風順水之際,往往不信命運,堅信“天道酬勤”“我命由我不由天”。
認為所有成功皆是憑借自身聰慧天資、上進心與不懈努力所得的必然結果。
然而,當一個人諸事不順時,便會心生懷疑:是否存在人力無法改變的因素,左右著自己的人生?
明明自己并未犯錯,為何倒霉的總是自己?明明已竭盡全力,結果卻為何不盡如人意?
三十至四十歲,是個頗為有趣的階段。
我們常看到所謂的成功人士在這期間平步青云、意氣風發,令人艷羨。
但倘若將時間線拉長,待這些人到了四十、五十乃至六十歲,又有多少能持續成功,守住那份引以為傲的成就呢?
從客觀條件看,隨著成功,人會愈發自信,閱歷漸豐,人脈、財富與經驗也不斷積累。
如果真是這樣那中年危機又是怎么來的呢?
“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就像我從未見過只升不降的波浪,這些皆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人在未遇挫折時,會逐漸變得主觀,下意識地對自己的所有判斷盲目自信。
在他們眼中,“偏執狂”并非貶義詞,反倒成了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可貴品質。
最終,在偏執主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而生活中的南墻,就如同無形的巴掌,一次次將人打疼,直至徹底清醒。
所以說,人生的苦難與挫折并非壞事,“心不苦,則智不開”。
“莫欺少年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些話語我們并不陌生。
“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不斷變化。
這便是我想表達的:無論是三十歲時的成功或失敗,都只是一時的。
成功與失敗不過是表象,關鍵在于能否將生活中承受的苦難轉化為智慧,為己所用。
這就是為何人要讀書,讀的并非學歷,而是要持續學習知識,不斷提升將生活的一切轉為道用的能力。
掌握這項技能,人生困境便能迎刃而解,失敗者有望逆風翻盤,成功者亦能再攀高峰。
那么,這究竟是何種技能?
答案便是洞悉因果與福報的真諦。
脾氣凌駕于本事之上,失敗在所難免;
財富超越德行承載,必然走向敗局;
欲望遠超自身能力,注定遭遇挫折。
一言以蔽之,德不配位,必有災禍。
許多人之所以看不懂因果,甚至對其嗤之以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未能將時間維度納入考量。
世間萬物皆由因緣聚合而生,任何事物的得與失,以及一個人階段性的成功與失敗,回首審視,皆能發現其起起落落皆有緣由。
“緣起緣滅緣終盡,花開花落花歸塵”。
當一個人真正參透因果,便會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做人做事時,會更加專注于“因”,而非一味執著于“果”。
不再僅僅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結果與表象,而是用心思索、積極行動,致力于創造那些促成結果的隱形條件。
譬如,一顆種子(因),唯有在陽光、水分、土壤等條件(緣)的共同助力下,方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一株植物。
所以釋迦牟尼佛主張的佛教,是絕對的無神論。
緣起性空,空無自性,明心見性。
所有現象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一切皆是因果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