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孩子,只需要一個方法:克服日常挑戰的兒童技能教養法
- (芬)本·富爾曼
- 2476字
- 2025-07-09 17:22:14
技能是對期望行為的描述
當我們談論技能時,一定要記住,技能不是指停止不期望的行為,而是指學會更適當的行為。
孩子很難停止或減少不期望的行為。例如,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在課堂上不大聲喊叫,那么孩子需要學習的技能不應該被表述為“我要克制自己,不在課堂上大聲喊叫”,而應該是“我要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得到許可后才講話”;或者你想讓孩子學會避免與其他孩子打架,那么他要學習的技能不應被表述為“我不跟其他孩子打架”,而應是“我要學會在與其他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離開現場”。孩子所要學習的技能應始終指向對期望行為的描述,而不是對不期望行為的描述。
有時候在向家長介紹技能教養法時,我會半開玩笑地說:
我這樣說,是在用玩笑的方式告訴家長,如果你們的指示中包含否定詞,例如“不要”“停止”或“別”等詞語的時候,孩子們往往無法遵守家長的指示。孩子不聽話并不是因為他們太固執或死腦筋,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無法處理這樣的指示,不知道應該怎么做。
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很多育兒指南經常建議成年人,在給孩子下達指令的時候,要清晰地告訴他們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而不是只告訴他們不做什么。下面是一些將“不要……”轉換為“要……”的指令范例:
有一次我在一所幼兒園為家長做晚間講座,跟家長解釋如何把“不要……”轉化為“要……”的指示。在場有一些家長因為沒有找到臨時保姆而帶著孩子參加了活動。那場活動結束的幾天后,有一位帶著兒子一起參加了活動的媽媽向幼兒園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一天,她聽到自己的兒子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在公寓的走廊里跑跳和吵鬧。因為之前有人抱怨過孩子們制造的噪聲,這位媽媽打開門,對著孩子們喊道:“不要在走廊里跑!”她的兒子迅速回應她說:“媽媽,你不應該說‘不要跑’,你應該說‘要走’。”這位媽媽笑著說:“我覺得我兒子在那晚的講座中比我學得更好。”
用“要……”代替“不要……”的做法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使用“停止”“不要”或“別”這樣一些詞語,有些場合會不知道該怎么跟孩子說。我想起我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那是在我大女兒7歲時發生的一幕。
我不記得那次我有沒有付給她這8元,她覺得那是她自己克制了踢腳的沖動而掙來的,也是我一時沖動隨口編出來的承諾。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若要影響孩子的行為,贊揚或獎勵孩子的好行為比懲罰孩子的壞行為要來得有效。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不說別的,如果孩子開始期待在他每次做到了自我克制、沒做不該做的事情時都能獲得我們的獎勵,就很不靠譜。
更難的是,通常我們并不會滿足于孩子能夠聽從我們的指示。我們其實想要更多,我們想要孩子聽從我們的指示,而又不需要我們一遍一遍地重復。可是,我們怎么才能讓孩子把我們的指示變成他們的行為習慣,總是能按我們的期待去行事呢?也許,我們應該把這樣的行為能力看成是某種技能。也就是說,把不用提醒、主動去做某些事的行為,看成是孩子可以學習并能獲得改善的某種技能。讓我來跟你們分享我個人應對養育挑戰的一次經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