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技能是對期望行為的描述

當我們談論技能時,一定要記住,技能不是指停止不期望的行為,而是指學會更適當的行為。

孩子很難停止或減少不期望的行為。例如,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在課堂上不大聲喊叫,那么孩子需要學習的技能不應該被表述為“我要克制自己,不在課堂上大聲喊叫”,而應該是“我要在課堂上舉手發言,得到許可后才講話”;或者你想讓孩子學會避免與其他孩子打架,那么他要學習的技能不應被表述為“我不跟其他孩子打架”,而應是“我要學會在與其他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離開現場”。孩子所要學習的技能應始終指向對期望行為的描述,而不是對不期望行為的描述。

有時候在向家長介紹技能教養法時,我會半開玩笑地說:

“你知道嗎?孩子的聽覺神經里有一個‘過濾器’。當聽覺神經將神經脈沖從耳朵傳送到孩子大腦的時候,這個過濾器會有效地把‘不要’和‘停止’這類的詞語從句子中濾除掉。如果你對你的兒子說:‘丹,我再說一遍,不要對我大喊大叫!’丹聽到的可能是:‘丹,我再說一遍,對我大喊大叫。’或者如果你對你的女兒說:‘茱莉亞,我跟你說過,不要這樣做。我不喜歡你擺弄食物。’她聽到你說的可能是:‘朱莉亞,我跟你說過,我喜歡你擺弄食物。’”

我這樣說,是在用玩笑的方式告訴家長,如果你們的指示中包含否定詞,例如“不要”“停止”或“別”等詞語的時候,孩子們往往無法遵守家長的指示。孩子不聽話并不是因為他們太固執或死腦筋,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無法處理這樣的指示,不知道應該怎么做。

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很多育兒指南經常建議成年人,在給孩子下達指令的時候,要清晰地告訴他們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而不是只告訴他們不做什么。下面是一些將“不要……”轉換為“要……”的指令范例:

●不要大喊大叫!→要溫和地講話!

●不要哭哭啼啼地討要!→要有禮貌地請求!

●不要跑!→要好好走!

●不要擺弄食物!→要好好吃飯!

有一次我在一所幼兒園為家長做晚間講座,跟家長解釋如何把“不要……”轉化為“要……”的指示。在場有一些家長因為沒有找到臨時保姆而帶著孩子參加了活動。那場活動結束的幾天后,有一位帶著兒子一起參加了活動的媽媽向幼兒園老師講述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一天,她聽到自己的兒子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在公寓的走廊里跑跳和吵鬧。因為之前有人抱怨過孩子們制造的噪聲,這位媽媽打開門,對著孩子們喊道:“不要在走廊里跑!”她的兒子迅速回應她說:“媽媽,你不應該說‘不要跑’,你應該說‘要走’。”這位媽媽笑著說:“我覺得我兒子在那晚的講座中比我學得更好。”

用“要……”代替“不要……”的做法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使用“停止”“不要”或“別”這樣一些詞語,有些場合會不知道該怎么跟孩子說。我想起我自己的一個親身經歷,那是在我大女兒7歲時發生的一幕。

我開車載著女兒從購物中心回家,她和一個小伙伴坐在后排座椅上。我感到座椅的背部有種惱人的晃動,過了好一會兒我才意識到是我女兒在我的身后踢我的座椅靠背。

“別踢!”我告訴她。但這沒用,她依然一腳一腳地踢著座椅靠背,好像什么都沒聽到一樣。我覺得我得把話說得再清楚一些,所以又補充說道:“不要再踢了!請你馬上停止踢我的座椅靠背!你難道不知道嗎?你這么踢會干擾我開車的。你不希望我們發生事故吧?”我苦口婆心地勸導不僅沒有對她產生絲毫影響,兩個女孩還在后排座椅上咯咯地笑了起來。顯然,她們認為我在開玩笑。到后來,我真的想不出還能說些什么了。我好像又說了一些這樣的話,大意是“如果你再不停止踢我的座椅靠背,我就停車讓你們兩個下車自己走回家”。可是我的威脅似乎一點兒用都沒有,因為后排傳來了更大的笑聲。我問自己:“我要怎么用技能思維來處理這種情況呢?我可不可以通過獎勵她的好行為,而不是威脅懲罰她的壞行為來處理這個狀況呢?”我一時不知道該怎么說,就隨口說出當時腦子里出現的一句話:“如果你能把腳收起來,我就能更專心地開車。所以你每次不踢我的靠背時,我就可以付給你1元錢。”這句話我自己聽著都感覺別扭。但令我驚訝的是,她真的不再踢我的靠背了,后排座椅上也變得安靜了。回家后,我很快就忘記了這件事。但是當天晚上在我給女兒鋪床的時候,她突然向我伸出小手。“什么意思?”我問她。“給我8元!”她理直氣壯地說,“是你欠我的。你在車上答應過我,每次我不蹬你,你就付給我1元,我數過了。”

我不記得那次我有沒有付給她這8元,她覺得那是她自己克制了踢腳的沖動而掙來的,也是我一時沖動隨口編出來的承諾。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人都同意,若要影響孩子的行為,贊揚或獎勵孩子的好行為比懲罰孩子的壞行為要來得有效。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不說別的,如果孩子開始期待在他每次做到了自我克制、沒做不該做的事情時都能獲得我們的獎勵,就很不靠譜。

更難的是,通常我們并不會滿足于孩子能夠聽從我們的指示。我們其實想要更多,我們想要孩子聽從我們的指示,而又不需要我們一遍一遍地重復。可是,我們怎么才能讓孩子把我們的指示變成他們的行為習慣,總是能按我們的期待去行事呢?也許,我們應該把這樣的行為能力看成是某種技能。也就是說,把不用提醒、主動去做某些事的行為,看成是孩子可以學習并能獲得改善的某種技能。讓我來跟你們分享我個人應對養育挑戰的一次經歷吧。

我女兒6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我跟她說:“寶貝,我希望你能學會吃完飯把自己的盤子放到洗碗機里。我發現每次我告訴你這樣做的時候,你都能做到。但是我希望你能自己主動把盤子放進去,而不用別人來提醒。”我留意到她在認真地聽我說話,于是我接著說道:“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如果我看到你忘記放盤子了,我還會繼續提醒你。但是,你不要立刻去做。你要等那么一兩分鐘,也許你可以在心里先數10個數,然后再去把盤子放進去,就像我什么都沒說一樣。我們可以試試嗎?”我以為我女兒會覺得我的提議很傻,沒想到她居然同意了。我當時就“提醒”了她一下,她等了一會兒,然后“自發”地收拾了她的盤子,把它們放進了洗碗機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女兒的自主性逐漸增強。我覺得我們一起玩的那個傻乎乎的游戲,對她的積極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宁市| 客服| 松桃| 土默特右旗| 鲁山县| 乌海市| 都匀市| 南木林县| 湘乡市| 迁西县| 博乐市| 德清县| 渝北区| 淳化县| 嘉义县| 辽源市| 新安县| 屏山县| 沈阳市| 宝应县| 团风县| 德州市| 秦皇岛市| 洞头县| 新昌县| 扎鲁特旗| 淄博市| 淮南市| 涿鹿县| 同心县| 水富县| 丰都县| 永川市| 大连市| 扶绥县| 安仁县| 杨浦区| 虞城县| 徐闻县| 诏安县| 克什克腾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