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不獨立?用自然后果法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為什么有時候越批評孩子,孩子反而越無動于衷?

1.讓孩子體驗行為帶來的后果

法國啟蒙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提出過一種教育方法叫自然后果法,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為自己負起責任。自然后果法的核心是通過讓孩子親身體驗行為與后果的關聯,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從而改善自己的行為。

比如,到了吃飯時間不吃飯,這是孩子的行為;等他餓了沒有飯菜吃,這就是后果。早上起床磨蹭,這是行為;上學遲到,這是后果。玩手機耽誤睡覺、早上起不來床,這是行為;遲到被老師批評,這是后果。不整理書包,這是行為;書包太亂導致漏帶了文具影響上課,這是后果。

這些后果都是孩子的行為帶來的,只要其他人不干涉,孩子自然會“嘗到后果”。

但是,如果父母忍不住幫孩子,孩子就失去了感受后果的機會,也就很難主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變得獨立自主。

比如,過了吃飯的時間,父母不忍心孩子挨餓,于是給他做飯。父母一邊念叨孩子不主動收拾書桌,一邊開始幫孩子整理。孩子起晚要遲到了,父母打電話和老師解釋,生怕壞了孩子在老師心中的印象。

這些行為其實無形中阻止了孩子體驗后果與行為的關系,當下好像避免了一些麻煩,但長期來看,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對自己負責的能力。

當父母一邊嚴厲地批評孩子,一邊卻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就會覺得:雖然爸媽那么嚴厲地批評我,但他們還是會幫我做的。孩子甚至會覺得,承受父母的批評就是承受了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久而久之,批評的效果就越來越差。

父母批評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改變,但孩子容易把批評當成事情的終點。

2.自然后果法的實踐步驟

使用自然后果法并不等于完全放開,讓孩子自己管自己。使用自然后果法可以分為以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辨別一件事潛在的后果是否適合讓孩子體驗。

有一些事情產生的后果可能會危及孩子的身心健康,或者對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這些事情是不適合用自然后果法的。

比如,孩子才小學三年級,讓他單獨外出,讓他自己做飯,若出現意外對孩子的傷害很大;孩子才上中學,讓他和網友旅游,這也是有風險的;孩子正在長身體,卻吃很多垃圾食品,他可能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的壞處,想讓孩子體驗后果再自行改善是很難的。

但上文提到的孩子不按時吃飯、起床磨蹭、不整理書包等,這類事情的后果,孩子承受幾次也不是什么大事。比起孩子養成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這些都是能承受的。

第二步,在孩子的行為改善前,父母要提醒孩子可能會產生的后果,同時表達對他的信任。

比如提醒孩子:“你已經長大了,我相信你能為自己的事情負責,洗干凈校服是你能做到的,你肯定也不想下周穿臟衣服。”

“你已經是高中生了,我相信你能自己管理好手機,原來你一邊寫作業一邊查答案,總是很晚才睡,你肯定不愿意同學們天天盯著你的黑眼圈看。”

“你書包里很亂,你常常因為書包很亂而漏帶文具,如果漏帶了東西,我是不會幫你送東西到學校的,你肯定也不想被老師說。我相信你自己能安排好。”

“現在全家人都在吃晚飯,你現在不吃的話,就得等明天早上才有飯吃。我相信你會照顧好自己的。”

父母提醒的是孩子的行為對應的自然后果,而不是父母人為設置的懲罰。
?

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跟孩子說“如果你現在不吃飯,你這個星期的零花錢我就要全部沒收”,零花錢被沒收并不是“不吃飯”這個行為對應的自然后果,而是人為設置的懲罰,這樣是無法讓孩子將自己的行為與行為帶來的后果聯系起來的,孩子只會覺得“什么都是你說了算”,孩子管理自己吃飯這件事的自主感也被剝奪。孩子覺得自己處處被管束,心里就會有怨氣,甚至有時候還會反抗。這時父母也很委屈:明明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倒變成父母的事了,為了孩子好還要被埋怨。所以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的應該是行為會帶來的自然后果,而不是人為設置的懲罰。

這樣的提醒只進行一次就行,確保提醒時孩子聽明白了,如果孩子還是不改善他的行為,那就讓他體驗行為所帶來的后果。

父母一定不要去干預,要相信孩子是會改善的。其實把決定權還給孩子后,大多數孩子反而會在實踐中學會更謹慎地做決定。

第三步,安撫孩子的情緒,及時復盤,引導孩子下一次的行為。

當看到孩子體驗到行為帶來的后果后,父母不要和孩子說:“你看,我都說了不要……你聽我的就不會這樣了。”孩子好不容易因為吃了虧要長記性了,父母這樣說就會使孩子覺得“果然靠我自己是做不到的,下次還是靠你們吧”。

這時候應該怎么做呢?父母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引導孩子做出改變。比如,可以跟孩子說:“你心里肯定不好受吧,下次你準備怎么做呀?”

一位中學生的家長告訴我,有一次她兒子因為賴床上學遲到了,老師比較嚴格,就讓孩子站著上早讀課。孩子回家后提起這件事,她是這么對孩子說的:“嗯,你站了那么久,肯定又累又難受,可是沒辦法,你遲到了就要面臨這樣的后果。你現在怎么想的,以后準備怎么辦?”孩子很郁悶地說:“以后鬧鐘一響我就起床,絕對不再遲到了,丟不起這個人!”第二天,孩子果然很早就起床了,以后也沒有再遲到過。

一位小學生的家長也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磨蹭不起床,聽我講了自然后果法之后,覺得可以試試,但是又擔心孩子承受不住懲罰,她覺得自己的孩子如果被老師批評一次,可能幾周內都不想上這門課,怎么辦呢?

那就換種方式讓孩子體驗賴床帶來的后果。這位媽媽買了兩張周末上午的電影票,并且告訴了孩子。周末的時候,孩子又賴床,媽媽提醒了一次,告訴孩子要是他起晚的話,今天一天的行程都會被耽誤。孩子聽了當然沒什么反應,繼續賴床。

孩子起床后,這位媽媽滿臉遺憾地告訴孩子:“唉,你今天起晚了,我們趕不上去看電影了。”孩子聽后怪媽媽不提前叫他起來,還吵著要媽媽重新買票。

這位媽媽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但是沒辦法,起晚錯過了電影,這就是你要承擔的后果。”等孩子情緒穩定后,媽媽開始引導孩子:“你看,賴床這個行為是不是會給你帶來一些不好的后果?你心里不好受吧?我以后還會給你準備你喜歡的活動,但我真的好希望你不會再因為賴床錯過了。你以后打算怎么辦呢?”

孩子說:“我要改掉這個毛病,早上不賴床了。”于是,媽媽跟孩子一起制訂計劃。開始執行計劃時,媽媽會提供一些協助,每天早上幫孩子拉開窗簾、打開門,然后孩子再起床;后來,孩子逐漸可以不用媽媽的協助,定下鬧鐘自己起床。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共同努力,孩子大部分時間都不會再賴床了,最后也如愿和媽媽一起參加了不少喜歡的活動。

在使用自然后果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如果父母以前一直避免孩子承擔他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那么突然的轉變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抵觸,此時記得不要責備孩子。任何人突然失去依賴都是會有情緒的。這時父母需要做的是安撫孩子的情緒,表達對孩子的信任,但同時堅守底線!

如果家里有老人,記得跟老人提前溝通好:不要幫孩子,否則我們的計劃就會失效。

如果孩子體驗了不良行為帶來的自然后果,還總是在同樣的地方出問題,這時父母需要分析具體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提供指導和幫助。

我見過不少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穿衣服、收拾房間都還依賴父母,甚至上學忘帶文具,還得父母送去。有的孩子寫作業總是粗心卻不會檢查,要靠父母來檢查。

有的家長還很疑惑,跟我說:“哎呀,老師,我們就從來沒有讓孩子干過什么特別重的活,生活上我們都會幫他安排好,結果還學成這樣!”

正是因為父母在生活中沒有給孩子承擔后果的機會,孩子對很多事才缺少能自主掌控的感覺。生活中沒有自主感,學習中也很難有自主感。

所以,父母要嘗試放手,讓孩子承擔其行為自然產生的后果,不要怕孩子走彎路。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長起來的,只有他自己才能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成長道路。

父母可以這樣做

觀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感受一下鷸媽媽如何堅持放手,讓鷸寶寶順利走向獨立,走向自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陕西省| 杭锦后旗| 稻城县| 定南县| 永和县| 洱源县| 安泽县| 昭平县| 微博| 东源县| 东乌珠穆沁旗| 鄂尔多斯市| 小金县| 博客| 扎赉特旗| 江西省| 伊川县| 永胜县| 鄂温| 石柱| 塔城市| 九龙坡区| 温泉县| 尼玛县| 合水县| 错那县| 泰安市| 宁德市| 涟水县| 河北区| 甘洛县| 靖江市| 威远县| 南昌县| 江孜县| 高平市| 延寿县| 日土县| 新巴尔虎左旗|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