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之光:用對方法,激發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 謝麟
- 3290字
- 2025-07-11 16:59:28
1.1 不自覺?兩招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
怎樣盯孩子寫作業,孩子才能越來越自覺?
讓孩子自覺學習的秘訣是什么?是自主感。自主感是指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為是主動、自發的,而不是他人強制安排的。
做同一件事,有自主感和沒自主感,孩子的主動性會完全不一樣。比如,孩子跟小伙伴比賽跳繩,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身體肯定是累的,但如果這件事是孩子自己想做的,那么他不僅不覺得累,而且還覺得很開心。
又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每天要完成跳繩500個并且打卡,孩子如果不想做,那么他會覺得這是個任務,很可能會排斥、拖延、抱怨。之所以會這樣,關鍵是孩子對每天跳繩500個并打卡缺乏自主感。
人對自己主動選擇要做的事情會更加有動力執行。
當孩子缺乏自主感,通常會有以下一些表現。
● 不喜歡被安排,一說要溝通學習任務,他就悶悶不樂、一拖再拖,甚至反對。
● 對學習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給人一種不在意學習的感覺。
● 大事小事都很依賴父母,學習上推一步走一步,很少主動去規劃和思考。
● 容易否定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想要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自覺主動地學習,增強孩子的自主感非常關鍵。具體要怎么做呢?接下來,我介紹兩個實用的“招式”。
1.示弱,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向孩子示弱,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并不容易。正因為孩子面對的很多事情對我們來說太簡單了,所以我們一不小心就“搶走了”孩子的表現機會。
比如,要出門了,孩子自己收拾東西很慢,眼看就要遲到了。收拾東西這件事對我們成年人來說多簡單啊,于是父母直接上手幫孩子收拾好。但這樣孩子的自主感就被剝奪了,下次出門時他可能就不慌不忙,覺得緊急的情況下父母一定會出手幫他解決。孩子的事情就這么變成了父母的事情。
又如,孩子要上學,父母預感今天上數學課要用到尺子,于是叮囑孩子把尺子、圓規這些文具都帶上。放學回家后,孩子說今天上課果然用到了這些文具。這時候,如果父母說“你看吧,要不是早上我提醒你,你肯定又忘記帶了”,就硬生生把孩子的“功勞”搶走了。
父母顯得很“強”,孩子顯得很“弱”,孩子心中就會有一種感覺:果然帶文具這種事情我總是掌控不好。這時候,伴隨著這種感覺的產生而消失的是孩子對一件事情的自主感——當他覺得自己不能控制的時候,就不想主動去做了,于是準備文具這種事情,他就繼續等著父母來提醒、安排。
如果父母換一種方式回應,跟孩子說:“哦,太好了,幸好都帶上了。下次再上數學課,你要怎么做才能確保把文具都準備齊全呢?”這就是一種“示弱”,這樣反而能引導孩子思考自己怎么在課前準備文具。
示弱,常常會讓父母誤以為是失去控制權或不負責任。父母的人生經驗比孩子要多得多,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父母希望孩子少走彎路,時常忍不住幫孩子承擔一些事情。可是回想一下,父母悟出的那些深刻的人生道理,哪條不是踩了坑、受了苦才悟出來的?想要孩子自己悟出人生道理,就必然要他踩坑、碰壁,去做一些在父母看來低效的事情。父母給的是父母的,孩子自己經歷后獲得的才是他自己的。
示弱本質上是表示信任,相信孩子能夠成長起來。不是因為孩子做得到父母才信任他;而是因為父母信任他,他才相信自己能做到,最終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到。
我記得有位小學生家長在聽完我的課后就進行實踐,這位家長跟我說:“在督促孩子復習當天學的生字時,孩子說‘我要跳著寫!’,我本想說‘跳著寫不好,應該順著寫!’,但是想到了老師講的內容,就問孩子‘你為什么要跳著寫?。俊?,孩子說‘我先寫難的,再寫容易的;精力好的時候寫難的,不好的時候寫容易的?!艺f‘哦,你還挺有想法的,那你就這樣寫吧?!?,結果我發現孩子得到肯定后,寫字的坐姿都更端正了?!?/p>
還有一位二年級學生的家長向我求助,她的孩子上數學課時總會忍不住跟別的同學說話,我給她支了一招兒——每周在家里辦個小課堂,讓孩子給大人上課,有時作為“學生”的大人會故意在課上講話。結果一個多月過去,她說孩子在課上講話的情況少了很多。不僅如此,孩子的數學作業每次都能按時完成,還經常被評為優秀。
這是因為,孩子平常都是被大人教,大人是那個更“強”的人,當孩子轉變成老師去教大人的時候,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自主感就會被激發。為了更好地教大人,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在課堂上更認真地聽,在課后更認真地學。而且,當孩子作為“老師”時,他也能更直觀地體會到“學生”在課上講話時自己的感受,于是他對課堂規則的理解和認同就得到了加強。
你看,父母適當示弱,給孩子一些表現的機會,孩子的自主感就會被充分激發出來,狀態也會很不一樣。
你可以思考一下,在平常的生活、學習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嘗試讓孩子去做、給孩子一些表現機會的。
2.等待,給孩子試錯的空間
增強孩子自主感的第二招兒是等待。孩子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孩子很有可能會犯錯。而等待,就是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自己去感受和反思錯誤、尋找方法,這樣孩子才會有更強的自主感。
比如,孩子抄寫字詞,如果剛寫一個字,父母立馬指出哪里寫得不好,那么孩子的試錯空間就很小。雖然父母的及時反饋讓孩子第一時間改正了錯誤,而且完成作業的效率看起來很高,但如果下一次孩子寫作業時父母不盯著,他寫作業的效率和質量很可能直線下降。
這是因為孩子還沒來得及自己反思不足并解決問題,就被提醒把問題解決了,孩子的自主感沒有被激發,以后自然也就不會想著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是繼續等父母提醒。
另外,在這種頻繁的提醒下,孩子即使把事情做好了,他也不覺得成果是自己的,他覺得是“爸爸媽媽行”而不是“我自己行”,所以自信心很難培養起來。
想象一下,如果領導總是盯著你工作,你做每一件事領導都要馬上指出問題,然后讓你改正,久而久之,你還會主動去思考怎么將工作做得更好嗎?
所以,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試錯空間,引導孩子主動反思、主動解決問題。
具體可以怎么做呢?其實就是父母慢一點反饋,看到孩子出錯,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告訴孩子。
以寫字這件事為例,父母可以這樣做:先讓孩子獨自寫一部分,比如一共兩頁字,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孩子寫字的時候,父母做自己的事,孩子每寫完一部分,父母帶著孩子復盤一次。
復盤時可以把孩子寫得好的字甚至寫得好的某個筆畫圈出來,然后告訴孩子,這些都是寫得很標準的地方,讓他按照這個標準自己檢查其他字,并且想一想要怎么改進。這樣,孩子就有更強的自主感,也就更愿意主動反思和解決問題。
當然,孩子自己也有可能檢查不出來,這時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帶著孩子檢查,給孩子示范怎么檢查,再讓孩子自己檢查。一次不行,就多示范幾次。
這樣給孩子試錯空間的教育方式,可能比較“費爸”“費媽”。從完成作業的角度來說,速度確實顯得慢;但從提升孩子自主學習力的角度來說,速度一定是更快的!
很多時候,因為小學的學科內容相對簡單,父母就很容易承擔孩子學習中的“改錯功能”,導致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發展。孩子進入初中,學習任務變重,對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更高,父母此時可能沒能力再幫孩子“改錯”,孩子就很難自己應對學習上的挑戰,也就容易感到挫敗,失去信心。
以上列舉的雖然是小學生的案例,但方法同樣適用于中學生家長。比如,當你希望孩子更好地管理手機,更好地制訂學習計劃時,記得多給孩子一些試錯空間。一開始孩子使用的方法可能只有30分的水平,但沒關系,讓孩子去嘗試,一段時間后再跟孩子復盤,看哪些方法有效果,哪些沒效果,持續改進,最終孩子就能慢慢地摸索出60分、80分的方法。
但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30分的方法沒有效果,就告訴他90分的方法應該是什么樣的,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嘗試。
學習就是這樣,當父母的一些包辦、催促剝奪了孩子激發學習自主感的機會后,他自然不會產生“為了自己而學”的想法,而是覺得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也就不會產生學習內驅力。

父母可以這樣做
1.讓孩子把學到的某個知識點講給你聽,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主感。
2.嘗試多用“提問”代替“命令”,比如用“你準備怎么安排今天的作業?”代替“趕緊寫作業吧,寫完數學還有語文呢!”。
3.周末的家庭活動,讓孩子負責部分或全部事項的安排。
4.哪怕孩子做得不完美,也要找到孩子做得好的某一點,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