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態放松模型
——滑動身心的開關,以得放松
每到節假日,我們總是感覺越休息越疲勞。其實單純地“休息”并不是獲得“輕松”的正確“姿勢”。“中間態放松”模型可以直觀地表達獲得“輕松感”的正確方式,并讓大家學會利用這個方式,主動獲得更多的輕松感。

在這個模型中,“輕松”被表達為一種“中間型”狀態。它不與“辛苦勞動”相對,也不等同于靜止與休息。它是擺脫上一個“長期不變的狀態”后,在切換到下一個狀態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愉悅感受。
不管是運動狀態還是休息狀態,只要長期處于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態,人都會累,而只要擺脫一種常態,人就會輕松。比如,當你獲得足夠休息之后,如果繼續“休息”,就會讓“休息”進入一種常態,輕松的心情就會開始被無聊、重復、厭倦、空虛所消磨。游戲打太久、手機刷太久、網劇看太久、睡覺睡太久,甚至在床上躺太久,也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時換一換做別的事,哪怕在床上翻個身,都會感覺輕松。
在家待久了,就出門逛逛街、跑跑步、打打球、冒冒汗,切換一下狀態。當然切換成新狀態,并繼續保持不變,遲早還會重新感受到疲倦。一直跑步、打球,就變得像運動員日常訓練一樣又累又無聊。然而大多數人并不會有這種常態,因為如果明顯感受到很累,人自己會停下來。就像工作這種常態,它本來就是一種“高消耗”行為,更容易累,所以在工作時間人們會很自覺地直直腰、走一走、打一杯水,切換狀態。
毫無疑問,在做容易變得更累的事情時,不用別人提醒,人們自己會休息,反倒是那些表面看似可以讓自己獲得放松的事情(比如上面提到的打游戲、刷手機等)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人們以為自己是在“休息”,實際上越休息越累,還不清楚問題在哪里。
好在通過這個模型我們可以知道:輕松這種狀態本來就很短暫且不穩定。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人不可能長期處于一種輕松的狀態。換一種說法,輕松,就是一個處于兩種狀態之間的“過渡”,是一種“中間態”。只有當我們擺脫狀態A滑向狀態B或者擺脫狀態B滑向狀態A時,經過兩種狀態的中間地帶,才會有輕松感。當然還要增加一個前提,就是上一個狀態,必須持續一定時間進入“常態”,否則頻繁在狀態之間切換也不會得到輕松感,而只會得到忙碌與焦躁感。
人們常把“放松”和“愉悅”關聯起來,但它們不是一回事。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放松當成愉悅,或是通過追求愉悅的行為來獲得放松的心情。我們可以從放松中得到愉悅,比如“運動中的休息”“加班中的偷閑”“下班后的打游戲”;反過來,從愉悅中我們未必能一直獲得輕松,就像刷手機、玩游戲,每時每刻都會產生新刺激,但時間久了,會越來越累。
總之,不管做什么,只要長期處于一種狀態不變,或者過度依賴一種看似休息的狀態,疲憊就會隨之而來。“一直的懶”一定會讓我們更累,“偶爾的勤勞”反而會讓我們獲得一點兒輕松。這一切取決于你如何滑動身心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