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珊瑚蟲啃食的碑帖
- 鯨落時分的書海傳奇
- 作家懸崖松
- 3364字
- 2025-07-12 10:06:22
在墨水號的一次短暫停靠中,我有幸登上了一座寧靜的海島。這座海島仿佛是被塵世遺忘的凈土,島上的一切都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又神秘的氣息。我沿著蜿蜒的小路漫步,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樹木,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不知走了多久,我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寺廟前。
寺廟的大門緊閉,顯得有些破敗,仿佛已經歷經了無數的歲月。我輕輕推開大門,一陣清幽的鐘聲傳來,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寺廟的歷史。走進寺廟,我發現里面空無一人,只有幾尊佛像靜靜地矗立在那里,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
“施主可是遠道而來的客人?”一聲蒼老的問詢從回廊盡頭傳來。我循聲望去,只見一位身著灰色僧袍的老僧正緩步走來,手中握著一串油亮的菩提子念珠,臉上布滿歲月雕琢的皺紋,眼神卻清亮如古井。
“晚輩偶然路過貴地,見寺廟古樸便冒昧進入,還望師父海涵。”我連忙拱手行禮,心中訝異這荒僻海島上竟有僧人駐守。
老僧合十還禮,目光落在我身后的后院方向:“施主是被那方碑帖吸引而來吧?近來常有海鳥棲息其上,倒是難得有人類訪客了。”
我隨他走到后院,那尊被珊瑚蟲啃食的碑帖愈發清晰地映入眼簾。陽光斜照在斑駁的石面上,那些被蟲蛀出的孔洞如同破碎的星點,在光影中明明滅滅。“師父可知這碑帖的來歷?”我輕撫著碑緣殘存的花紋,觸感冰涼而粗糙。
老僧長嘆一聲,在碑前盤膝坐下,指尖輕觸那些模糊的刻痕:“此碑名為‘鎮海梵音’,是前朝永樂年間一位云游高僧所立。當年這座海島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驛站,高僧見往來商船常遇風浪,便募資修建寺廟,刻此碑以祈平安。”他指向碑首殘缺的浮雕,“你看這海浪紋中隱現的菩薩像,原是通體鎏金,可惜在嘉靖年間的倭寇之亂中被刮去了金箔。”
我湊近細看,果然在石縫中發現些許金色殘屑。“那這些珊瑚蟲侵蝕的痕跡,是近年才出現的?”
“說來也怪,”老僧眉頭微蹙,“十年前海水倒灌淹沒后院半尺,自那以后珊瑚蟲便開始附著其上。起初只是零星幾點,后來竟蔓延成災。我們試過用石灰水擦拭,也請過縣里的文物販子——哦不,是文物專家來看,都說這是咸濕海風引來的淺海珊瑚蟲,尋常法子根治不了。”他從懷中掏出一塊磨損的棉布,小心翼翼地擦拭著碑面的鹽霜,“每日擦三遍,可終究抵不過潮起潮落。”
我注意到碑側有幾處新鮮的鑿痕,邊緣還粘著木屑。老僧順著我的目光看去,眼中泛起痛惜:“上月有漁船佬偷偷來鑿字,說這老石頭能入藥。雖被我及時撞見攔下,可這損傷已經留下了。”他輕撫鑿痕,指腹微微顫抖,“施主有所不知,這碑不僅是祈福之物,碑文中還記載著當年島上防治瘟疫的藥方。那些模糊的段落里,藏著救治過數百人的法子啊。”
這時一陣海風穿堂而過,吹動廊下懸掛的銅鈴叮當作響。老僧起身引我到殿內避雨,案幾上攤著幾張泛黃的拓片。“這是二十年前的拓本,那時字跡還清晰得很。”他鋪開拓片,上面的篆書遒勁有力,筆畫間仿佛能看見海浪流動的韻律,“你看這‘海’字的三點水,原是三條游魚的形狀,如今早已被蟲蛀成了空洞。”
我對比著拓片與碑帖的現狀,心中愈發沉重。“難道就沒有更有效的保護方法嗎?比如給碑帖加個防護罩,或者遷移到室內?”
老僧搖頭苦笑:“前幾年縣文化館來人勘察過,說遷移會損傷碑體,建防護罩又要幾十萬經費。我們這小廟香火微薄,實在負擔不起。”他指著墻角堆放的玻璃瓶,“只能發動居士們收集海水樣本,請海邊的老漁民辨認珊瑚蟲種類,可終究是杯水車薪。”
雨勢漸大,檐角的水流在青石板上匯成小溪,蜿蜒流向后院。老僧望著雨幕憂心忡忡:“這咸雨最是傷人,每次雨后碑體的剝落就會加重。去年冬日特別冷,碑底竟凍裂了一道細紋,現在用糯米灰漿補著,不知道能撐多久。”
我忽然注意到殿角的功德簿,翻開細看,里面記錄著零星的捐贈記錄,最大的一筆不過百元。“為何不向外界求助?或許會有文物保護組織愿意幫忙。”
“試過的,”老僧嘆息著搖頭,“前年聯系過省城的基金會,他們派來的人拍了些照片就再無音訊。后來才聽說,他們的資金都用在那些名氣大的古剎名碑上了。像我們這樣藏在海島上的小廟,哪有那么容易被看見呢?”他從供桌下取出一個鐵皮盒,里面裝滿各種大小的毛刷,“這些都是香客們捐的,有新有舊,我們就靠這些刷子和棉布,一點點和時間賽跑。”
雨停后,老僧帶我去看寺廟后的泉眼,泉水清冽甘醇。“這泉水能中和海水的鹽分,我們每日都用它來擦拭碑體。”他掬起泉水示意,“可惜泉眼越來越小了,去年大旱時差點斷流。要是這泉沒了,這碑……”他沒再說下去,只是望著泉眼出神。
返程前,我幫老僧一起擦拭碑帖。棉布蘸著泉水劃過石面,留下淡淡的水痕,那些被珊瑚蟲侵蝕的孔洞中,還殘留著細小的貝殼碎屑。“您守著這座廟多少年了?”我忍不住問。
“整整四十年了,”老僧的聲音帶著悠遠的回響,“我七歲被師父收養,在這里長大。師父圓寂前囑咐我,這碑是海島的根,守著碑就是守著島上的文脈。”他指著碑側一棵歪斜的榕樹,“你看那樹根,都順著碑體的紋路生長,它都知道護著老石頭呢。”
夕陽西下時,我準備離開寺廟。老僧將那套二十年前的拓片仔細包好遞給我:“施主若有機會,就把這些拓片帶出去讓更多人看看吧。不奢求別的,哪怕只是讓世人知道,這里還有一塊正在消失的碑帖,也就夠了。”
我鄭重接過拓片,觸感厚重如歷史的重量。回望寺廟在暮色中漸漸模糊的輪廓,碑帖上的斑駁紋路與老僧滄桑的面容在腦海中重疊。這座被珊瑚蟲啃食的碑帖,不僅是一塊石頭,更是無數被遺忘的文化遺產的縮影。它們沉默地矗立在時光的角落,等待著被看見、被守護。
在寺廟的后院,我看到了一塊巨大的碑帖,它靜靜地躺在地上,仿佛在等待著有人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我走近碑帖,仔細觀察著上面的文字和圖案。這些文字和圖案刻得十分精美,線條流暢,富有韻律感。然而,讓我感到心痛的是,碑帖的表面已經被珊瑚蟲啃食得千瘡百孔,許多文字和圖案都已經模糊不清。
我輕輕撫摸著碑帖,感受著它那歷經滄桑的質感,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惋惜之情。這座碑帖,無疑是一件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發展。然而,如今卻在歲月的侵蝕和珊瑚蟲的啃食下,逐漸失去了它原本的光彩。
我不禁對碑帖所承載的書法藝術和歷史文化意義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碑帖,作為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它不僅記錄了書法家們的筆墨神韻,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貌和審美觀念。從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后來的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碑帖見證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許多著名的碑帖,如《蘭亭序》《顏勤禮碑》《九成宮醴泉銘》等,它們不僅在書法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蘭亭序》以其飄逸灑脫的筆法、清新自然的風格,展現了東晉時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追求;《顏勤禮碑》則以其雄渾大氣的字體、剛健有力的筆畫,體現了唐代書法的鼎盛風貌和顏真卿的高尚品格;《九成宮醴泉銘》則以其嚴謹規范的結構、精致細膩的筆法,成為了楷書書法的典范之作。
這些碑帖,不僅是書法家們的心血結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它們通過文字和書法藝術,將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價值觀傳遞給后人,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然而,碑帖的保存卻面臨著諸多困難。除了自然因素的侵蝕,如風雨、日曬、蟲蛀等,還有人為因素的破壞,如戰爭、盜竊、破壞等。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珍貴的碑帖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傳或損壞,這無疑是人類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
此刻,看著眼前被珊瑚蟲啃食的碑帖,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文明的脆弱性。那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就像這碑帖一樣,在時間的長河中顯得如此脆弱,隨時都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消失不見。我們所擁有的文明,是無數先輩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它承載著我們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然而,這些文明卻在各種威脅下,面臨著被毀滅的危險。
我們不能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就這樣消失,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它們,傳承它們。這不僅是對先輩們的尊重和感恩,更是對我們自己和未來的負責。我們應該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采用科學的保護方法和技術,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能夠在歲月的長河中得以保存和傳承。
我靜靜地站在碑帖前,心中默默祈禱著,希望這座碑帖能夠得到妥善的保護,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文明的火種就永遠不會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