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李斯之死
- 穿越到漢朝:劉如意為母報仇
- 洪劉華
- 2516字
- 2025-07-03 19:24:28
第8章 李斯之死
李由死后,義軍將士見他血染戰衣,仍然手握長矛怒目圓瞪,都為之哭泣。前去調查的王明、陳宗聽說此事后,冒死向二世奏道:“臣奉詔至關東調查三川郡守李由,其并無通寇之事。雍丘一戰為國捐軀,忠烈可嘉。”項羽目睹李由慘烈之狀也深為感動,令人把李由尸體送回其老家上蔡安葬。不過這一切二世都蒙在鼓里,王明、陳宗的上書也落在趙高手里。
趙高深知胡亥沉湎酒色不能自拔,當然反感別人在他玩興正濃時前來打擾。趙高看到胡亥狂歌歡舞,或與眾姬廝混時,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閑著,可以奏事。”李斯趕忙去求見,胡亥當然不見,一連幾次都是如此,李斯便不敢再往,趙高又著人催促,說是主上此刻無事,正好進諫,不得再誤。李斯信以為真,急往求見,又受了一碗閉門羹。二世見李斯頻頻非時求見,擾其興趣,遂發怒道:“李斯老賊竟敢拿朕開心!我閑著時他不奏事,偏我宴飲正酣時掃我興致。難道是看朕年輕,瞧不起朕嗎。”
趙高在一旁立即應聲說:“也有可能。沙丘之謀丞相也是參與者,現在陛下做了皇帝,他卻沒有撈到多少好處,所以懷恨在心。大概他想讓陛下封他為王呢!”趙高見胡亥的臉色越來越青,又壓低嗓門輕輕嘆道:“另外還有一事,陛下不問臣也不敢直言相告。”胡亥厲聲問道:“莫非又與李斯有關?”趙高拜了兩拜接著說道:“丞相長子李由現任三川郡守,陳勝等人與丞相又是同鄉。因為這層關系,盜賊們經過三川的時候,李由也不組織攻擊,致使事端越鬧越大。臣還聽說李由與陳賊有過書信往來,由于沒有真憑實據,我才不敢貿然奏知圣上。”胡亥一聽雷霆大發,立刻派人去調查李由通寇之事。
李斯多次入宮不得一見,又聽說二世派人查辦其子,方知受了趙高欺騙。于是上書劾奏趙高,歷陳罪惡。極言趙高擅作威福,權傾人主。今若不除,恐后為變!
然而胡亥早就被趙高迷惑,視其為股肱心腹盡忠賢臣。他將李斯的申訴書交給趙高。趙高佯作悲傷凄凄慘慘地說:“丞相父子謀逆已久。臣死不足惜,只是擔心陛下安危。”聽了這幾句“赤膽忠心”之言,胡亥大為感動,他安慰趙高說:“愛卿不必掛心,有朕在,誰敢動你。”自此趙高更加肆無忌憚。
過了幾日,李斯邀同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聯名上奏二世,建議暫停阿房宮工程,減少邊區戍守和轉輸。二世對李斯本來就有怒氣,這下一觸即發。他咆哮道:“這些都是先帝開創的功業,必須繼續從事!我即位兩年蜂盜并起,完全是因為你們鎮壓不力。你們身為兩朝重臣,上無以報先帝,次不能為朕盡忠,有何資格占著丞相、將軍的位子!”說罷下令將他們交付司法官審辦。
馮去疾、馮劫非常痛心,為了不受羞辱,便在獄中含恨自殺了。胡亥派趙高審訊李斯父子,趙高立即露出魔王的本性。他天天嚴刑逼供,打得李斯皮開肉綻體無完膚;李斯實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殺,是因為自思有雄辯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自己又的確沒有謀反,如果上書二世,說不定就會赦免他。可他哪里知道,他的申訴書全部落入趙高手中。趙高輕蔑地將他的上書撕個粉碎,然后派親信假稱御史、謁者,奉二世之命前來復訊。李斯不知是假,果然盡翻前供自陳冤枉,卻被痛打一番。如此數次。后來二世真的派人來審訊他,李斯以為還是和以前一樣,就仍以假口供對之。胡亥看到口供后認為李斯真想謀反,不由對趙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愛卿,朕幾乎被丞相出賣了!”等到調查“李由通盜”的使者回來時,趙高又欺騙二世說使者已將李由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七月,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李斯的罪名終于被趙高羅織而成,再也無法改變了。李斯被腰斬咸陽市。臨刑之際,李斯與其次子一同就縛。李斯顧其次子說道:“我欲與汝再牽黃犬,出上蔡東門趕捕狡兔,已經不可能了!”說著大哭不止,次子亦哭,家屬無一不哭。俄而監刑官至,先命將李斯黥面,次割鼻,次截左右趾,又次梟首,又次斬為肉泥。根據李斯制定的秦法,謀反應誅三族,而李斯的兒子多娶秦公主,諸女多嫁秦公子,這時也一并誅死。說起秦法真是慘無人道!
李斯憑借自身的才能,他在秦國干得非常出色,從廷尉一直干到大秦帝國的丞相,幫助秦始皇設郡縣制、統一文字、罷黜百家、建立以吏為師的文化思想,成為當時皇權之下的第一人。
而趙高并非像電視劇里描繪的這般丑陋無能,相反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不止顏值高,還善于書法,從而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趙高作為內官之首,胡亥只能是他的傀儡,而內官比外官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他想見秦二世就能見到秦二世,他有更多的說話權利。
李斯既死,二世便命趙高為中丞相。從此趙高肆無忌憚,將二世看成自己的玩弄之物。
卻說執戟郎韓信一日入帳諫項梁道:“公渡江到此屢破秦軍,威名日盛,不過秦兵雖敗,秦將章邯終究是百戰名將,不可輕視。近聞他屢次添兵,必將與我決一死戰;若我軍不先戒備,一旦被他襲擊,如何抵敵呢。”項梁大怒曰:“我自起兵以來所向無敵,量此孤城何足為難!章邯聞我之名心膽俱碎,何敢出城劫我營寨耶?你胯下之人,怎敢妄為籌劃以阻軍心耶?”遂將韓信叉出。
這時宋義說道:“古人言驕兵必敗!今士卒懈怠久矣。秦軍雖圍困在城,但連日養精蓄銳,又兼章邯秦之名將,善能用兵,韓信之言亦良策也。”項梁道:“君也多心。章邯屢次敗退,哪里還敢再來!就使他逐日添兵,也不過守著濮陽罷了;況天公連日下雨,路上泥濘難行,他怎能攻我,一俟天晴,我即攻城去殺章邯,看他逃往何處!”說罷掀髯大笑,驕態如繪。
宋義還想再言,項梁接著說道:“我之前征集齊師同去攻秦,偏田榮懷有私怨不肯同去,今章邯增兵與我為難,不如再召田榮率師來會,他若仍然不至,我即移兵攻齊。”宋義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向項梁說道:“公如果欲召田榮,臣愿一往。”項梁欣然許諾,宋義便起身辭行出營東去。
走至半途,適遇齊使高陵君,免不得互相接談。宋義問道:“君將往見武信君么?”高陵君說是。宋義又道:“我受項梁差遣出使貴國,一為兩國修和,二為自己避禍。君不可速進,免受災殃。”高陵君詳問原因,宋義答道:“武信君屢戰屢勝,已致驕盈,士卒也多懈怠,恐難再戰。我聽說章邯連日增兵,志在報復,項梁輕視秦軍拒諫不納,將來必為所乘,不敗何待?君今日前去未免受累,還是徐徐就道方可無虞。我料旬日之內項梁就要失敗了!”高陵君似信非信,自思宋義為楚臣,有此關照不為無因。于是囑咐輿夫緩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