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霸王自刎
- 穿越到漢朝:劉如意為母報仇
- 洪劉華
- 2633字
- 2025-07-09 14:04:54
第28章 霸王自刎
卻說項王見虞姬既死,他想:“我若坐困此間束手受縛,一世英名付之流水。不如趁早殺出重圍,若能起兵報仇固為上策。否則力戰而死,也算轟轟烈烈 !”主意既定,隨即披掛上馬,帳下八百余人都騎馬相隨。
此時正值十二月天氣,北風甚緊。項王冒寒前進,將近漢營,遙望燈火全無,知是將士睡熟。項王率同部下悄悄過去,均未被漢兵發覺。到得天明,項王已出重圍,漢兵連忙報知韓信,韓信大為驚駭!急命灌嬰率領五千騎兵往追。灌嬰立即領兵起行。
項王率領八百余騎脫出重圍,隨行軍士一路陸續逃走。項王渡過淮水時回顧部下,只剩百十余人!又行半日迷失道路。瞥見路旁有一農夫,項王便上前問路。農夫見是項王,心里恨他平日暴虐,于是指著左邊說道:“可由此路前進。”項王與將士們策馬前進,行了數里卻遇一個大湖阻住去路。項王知道受騙,重復覓路行到東城,這時隨身僅余二十八騎。
此時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到。項王自知眾寡懸殊不能逃脫,便對部下二十八人道:“吾自起兵至今八年,身經大小三百余戰,未曾一次敗北,所擋必破所擊必服,所以才稱霸天下。不料今日困于此地!此乃上天有意亡我,非用兵之罪 !”項王言罷,乃引二十八騎上一小山,各執兵器布成圓陣。
漢兵追到將山圍住。項王對部下道:“諸君看我斬其一將。”遂命二十八騎分為四隊直馳下山,約定同到山的東邊聚齊。于是項王大吼一聲,二十八騎也一齊大呼,縱馬馳下。漢兵素畏項王,今見楚軍四面馳下,也不知項王所在,盡皆退避,裂開一條道路讓楚軍殺出。項王趁勢斬了一員漢將,突出圍外。漢將楊喜見項王走脫策馬追趕。項王正行之間,聞得后面鸞鈴聲響,項王知道后面有人來追,急回過頭來大喝一聲。楊喜只顧向前追趕,不提防被項王一喝,直如迅雷震耳魂飛魄散,坐下戰馬也受大驚,一直倒退有數里之遠!
項王斬了漢軍一員都尉,殺兵士數十人,來到山的東面,點算二十八騎僅失兩騎。項王對部下說:“吾言何如?”部下答道:“大王之言果驗 !”后人稱其山為“四潰山”。
項王遂引部下到了烏江之旁。恰遇烏江亭長撐船泊在岸邊。見項王到來,便迎住說道:“江東雖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也沒法渡。”項王笑道:“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嘛?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我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縱使他們不說什么,我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今恐為漢王所得,又不忍殺之,公可牽去渡江,見此馬即如見我也,此亦不相忘之意。”遂命小卒牽馬渡江。那馬咆哮跳躍回顧霸王,戀戀不肯上船,霸王見馬留連不舍,也涕然淚下不能言語。眾軍士攬轡牽馬上船,亭長方欲撐船渡江,那馬長嘶數聲,接著望江心一躍不知所往。眾人大驚,亭長癡呆半晌面如土色,只好放舟而去。
霸王見烏騅馬投江而死,嘆惜不已。復與眾軍士步行,項王奮勇廝殺,漢兵遇著便死。此陣連殺漢兵數百人,項王也受傷十余處。自知力竭,便欲尋個自盡。這時望見漢軍司馬呂馬童,于是說道:“你不是我的故友嗎?我聽說漢王懸出賞格,得我頭者賜千金,邑萬戶。因為你是我故友,我就賣個人情給你。”說罷拔劍自刎而死。王翳驟馬取了項王首級。漢兵一擁上前,各想分取項王尸身邀得重賞。彼此爭奪,自相殺死數十人。項王肢體竟被分為四段。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一段,齊向漢王報功。漢王起身看項王頭,面目如生,漢王泣曰:“我與大王拜為兄弟,因為圖取天下才與大王有隙。然大王雖虜太公、呂后,恩養三年不曾侵犯,此丈夫所為,吾不及也!不意大王今日死矣,吾甚惜之!”左右聞之皆泣下。
項羽是個純粹的武者,這樣的性格有利有弊。好處是,項羽很受部下擁戴,每次作戰,項羽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壞處是,這樣的性格容易被人利用。劉邦跟項羽打了大半輩子,幾乎沒贏過一場戰斗,卻憑最后一次打敗了項羽,進而取得了天下。項羽放了劉邦幾次性命,劉邦也向項羽承諾不再戰爭,結果呢?劉邦一次次自食其言。
當然項羽自己也是不長心,劉邦坐馬車逃跑,嫌馬車速度太慢,能將自己的兒子與女兒扔下馬車,你能指望劉邦講信用?項羽為了逼劉邦投降,用他父親的性命威脅劉邦,劉邦投降了嗎?他不僅沒有,還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吃我父親的肉時別忘了給我嘗嘗。”這樣厚顏無恥的無賴,項羽竟然還相信他,難怪最后輸給了劉邦。
項王已死,楚地已定。遂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烏江立廟,命有司四時享祭。后人有事嘆曰:
爭帝圖王勢已傾,
八千兵散楚歌聲,
烏江不是無船渡,
恥向東吳再起兵。
不修仁政枉談兵,
天道如何尚力爭?
隔岸故鄉歸不得,
十年空負拔山名。
虞姬之別,烏江之刎,最為項氏慘史,經著書人依次寫來,尤覺蒼涼,令人悲咽。且虞姬守貞,強于呂后之穢;項羽自刎,勝過韓信被誅。美人英雄名播千秋,其足以自慰平生矣!
垓下楚軍聞項王已死,季布、鐘離昧二人易服逃去,余人皆來投降。內有楚將丁公,以前在彭城時曾經放走漢王,遂到漢營求見。誰知漢王一見丁公,即令左右將他捆綁,丁鮑哭語道:“陛下不記得彭城故事么?”高祖拍案怒叱道:“我正是為了此事才將你加罪,彼時你為楚將,奈何要把我放走?”丁鮑見他恩將仇報,也就不復多言閉目就死。高祖令衛士將他牽出殿門徇示軍中,且使人傳諭道:“丁公為臣不忠,以致項王失了天下。”傳諭既遍,即命將丁公斬首示眾。可憐丁鮑因為不忍心殺他,最后卻落得身首兩分。高祖且道:“朕斬丁鮑,以免后世效尤!”
卻說項伯離楚營投奔張良,張良引他來見漢王。漢王道:“項公累有大功又是至親,我正欲尋訪他呢。”于是封項伯為射陽侯,賜姓劉氏。項伯謝恩。同是投降,丁鮑與項伯卻是兩樣。
漢王既斬丁公,其余降將一律授以官職,命人安撫楚地各城。各城守將盡皆歸服,只有魯城堅守不下。漢王自引大軍圍之,欲待屠城,忽聞城中有弦歌讀書之聲,因轉念道:“魯乃禮義之國,或者不知項王果死,因此盡忠堅守?”遂令人持項王首級與城上之人觀看,城上認得是項王之頭,于是開城迎降。
漢王遂命收拾項王尸身,用魯公之禮葬于谷城。漢王親自設祭,祭文無非說是前同兄弟,本非仇讎,拘太公不殺,虜呂后不犯,三年留養尤見盛情,死后有知應視此觴等語。漢王不禁悲泣潸然淚下,哭罷盡哀而去。所有項氏支屬一概不誅,項伯等四人有功于漢,皆封為列侯,賜姓劉氏。不過劉邦與項伯許婚一節,史書中未曾提及,想是由漢王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