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沛公入關
- 穿越到漢朝:劉如意為母報仇
- 洪劉華
- 3326字
- 2025-07-03 19:24:28
第13章 沛公入關
卻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命令丞相李斯雕刻一枚玉璽,上面寫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小篆文字。“受命于天”是君權神授思想的體現,意味著皇帝得到了老天爺的認可,他統治老百姓是合情合理的,有權威認證。“既壽永昌”是兩層意思,指黎民百姓能夠健康長壽,王朝的國運可以永遠昌盛。傳國玉璽能夠得到歷代帝王的追捧,一部分原因它是中國首任皇帝秦始皇用過的權力信物,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它本身的材質,以及背后傳奇的經歷。
在高中語文課本中,節選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部分內容,其中就有完璧歸趙的故事。秦王聽說奇世珍寶和氏璧為趙王所有,想拿出十五座城池交換,藺相如帶著寶物出使秦國,發現秦王并沒有誠意,最終將和氏璧偷偷送回,自己也免遭殺身之禍。和氏璧原來并非趙國之物,產地是楚國。楚人卞和在荊山砍柴時,發現有只鳳凰停在石頭上,沒多久便消逝的無影無蹤。按理說鳳凰這么高貴的物種,尋常地方肯定看不上,不棲無寶之地,它停留駐足的石頭,必然是塊寶玉,
卞和將璞玉帶回,主動上交國家,想要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登上人生巔峰。楚厲王得知消息,交給權威玉工鑒定,這位專家水平不咋地,根本不識貨,對楚王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已。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斷了卞和的左腳。過了若干年,楚武王繼位了,卞和又把璞玉交出來獻給國家。武王也派專家鑒定,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樣,又把卞和的右腳砍斷了。五十多年后,楚文王即位,卞和聽說新領導上臺了,改變了套路,他沒有主動找官府,害怕文王也不識貨,把雙手也給砍了,于是抱著寶物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干了,甚至哭出了鮮血。
楚文王趕緊派人了解情況,卞和說自己的腿斷了也沒啥,主要是有冤屈,明明上好的璞玉,非要說成是石頭。楚文王趕緊派專家鑒定,這回總算不是磚家,給出結果:的確是世間少有的璞玉。因為是卞和發現的,所以這個寶貝命名為“和氏璧”,楚王將他收為己有,后來又作為寶物賞賜給了相國昭陽。熟料和氏璧沒多久便不翼而飛,昭陽懷疑是張儀偷的,張儀被打了幾百鞭都沒承認。從此銷聲匿跡了五十多年,突然出現在了趙國,趙王用五百金購買,視為掌上明珠,也被其他國家的君王虎視眈眈。
秦王沒有從藺相如手里騙來和氏璧,卻使用強大的武力打垮了趙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他就已經得到和氏璧了,因為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有明確說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隨和之寶正是和氏璧。這塊玉有多神奇呢?夏天溫度特別低,能散發出陣陣涼意;冬天溫度又比較高,可以拿來取暖。等到夜晚吧,還會散發出亮光。不得不說,這個產品實在是太強大了,一塊和氏璧相當于空調、暖手寶加上照明燈,怪不得楚王、趙王、秦王都愛不釋手。
秦始皇為了更好地使用和氏璧,命令李斯刻成了傳國玉璽。有一年嬴政視察地方,乘船經過洞庭湖,突然狂風大作、驚濤拍岸,慌亂之下,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水中,希望得到神靈庇佑。突然間風平浪靜,好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令人嘖嘖稱奇。秦始皇問博士,這附近的神仙湘君是誰呀?博士告訴他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秦始皇大怒,認為湘君有意為難他,驚擾了圣駕,下令三千囚徒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掉以示懲戒。
八年后的一個夜晚,秦朝使者從關東出差回來,路過華陰平舒道,突然有人拿著寶物要求使者帶給皇帝,還說:“今年祖龍死”,使者正要問個明白,那人好像人間蒸發一般。無奈之下,使者把寶物交給秦始皇,并將所見所聞一并告知。秦始皇一看,正是八年前在洞庭湖拋下的傳國玉璽。雖然寶物失而復得,嬴政卻怎么都高興不起來,今年祖龍死呀!祖就是第一、源頭、開始的意思;龍指的是皇帝,今年祖龍死就是說始皇帝今年要駕崩了,神靈為了報復他砍伐湘山樹木的行為,決定將傳國玉璽歸還,從此不再庇佑其本人與大秦江山了。始皇帝不愿接受這個事實,只好說:“祖龍者,人之先也!”祖龍指的是祖先,不是我!你們不要胡亂理解!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他又找來巫師占卜,看看如何逢兇化吉。卦象顯示出游、遷徙比較吉利,遂下令遷徙三萬百姓,自己再度出游。可惜神靈終究沒有放過他,最終在沙丘駕崩。
傳國玉璽不能保佑秦朝既壽永昌,僅僅幾年時間,劉邦就率領軍隊打進咸陽。子嬰沒有辦法,乖乖地把傳國玉璽送給了沛公。
沛公既受子嬰之降,諸將曰:“秦王苦虐萬民,罪不容誅,沛公何故縱之?”沛公曰:“懷王以我能寬容,所以才我西略至此;且人家已降服,殺之不祥也。”于是入城安民,犒賞三軍。
卻說沛公與諸將入宮,見宮殿壯麗規模宏大,有三十六宮二十四院,嬪妃美姬數千,狗馬珍玩無數,其中有個照膽鏡最為奇異:此鏡為長方形,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來照之,其影倒見。若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腹中腸胃五臟,歷歷可觀毫無隔礙。遇有內病掩心照之,能知病之所在,女子若有邪淫之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用此鏡照人,見膽張心動者,立命殺之。
沛公部下見沛公入了秦宮,也爭先恐后地打開府庫,將所有財物分取一空。
獨有蕭何一人卻入秦丞相府內,收取緊要圖籍、文書,凡地方險要、戶口多少、風氣強弱等,了如指掌。后來沛公由此得知天下情形,破滅群雄統一天下,皆是蕭何之力,畢竟蕭何見解與眾不同。
沛公見秦宮十分富麗,不覺心中大動,便想住宿其中。謂眾將曰:“秦之富貴亦至于此!我就居此以安人心,庶使諸侯無相爭奪。”旁有樊噲挺身向前對沛公說道:“沛公欲有天下耶?還是欲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還軍灞上,無留宮中。”沛公此時已為財色所迷,不肯聽從。
張良見沛公不聽樊噲之言,又進說道:“秦國所為無道,故公得至此地。今初入咸陽,便學亡秦安享其樂,諸侯入咸陽后決不相容,且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望公聽從樊噲之言。”沛公大悟,乃將宮室府庫一概封起,傳令屯兵灞上以待諸侯。
沛公回到灞上,立即遣人召集各縣父老豪杰到來。沛公向眾人說道:“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誅及三族,聚語者罪至斬首。吾與各國起兵攻秦,立有契約,先入關者立之為王,吾先入關,當為關中王。今與父老約法律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竊財物者,按其輕重、多少定罪。此外一切秦法全部除去。所有官吏人民按諸如故。吾此來乃為父老除害,并無侵犯,切勿驚恐。吾所以回至灞上,乃待各國兵至,共定契約耳。”一班父老豪杰聽了沛公之語,人人歡喜異常,拜謝沛公各各回縣,通知本處人民知悉。
沛公因地方廣闊,鄉僻人民或未周知,分遣多人隨同地方官吏巡行鄉邑,到處曉諭。于是秦地人民個個大喜,爭辦酒食送到軍營。沛公一概辭謝不肯收受,說是倉中米粟甚多,軍士日食不缺,因此不想讓人民破費。人民一聽更加歡喜,只怕沛公不為秦王。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專尚嚴酷,累代相承只有加重。人民一舉一動往往觸犯刑禁,束縛壓制如在湯火之中。今沛公三言兩語竟將苛法一概廢除,如魚脫網如鳥出籠,感激之情永久不忘!沛公由此立了基礎,后來才得擁有天下,可笑秦代君相枉費精神虐待人民,卻將人情賣與沛公,成就漢家四百年天下!
原來沛公心想:“自己首先入關,合了懷王之約,早晚穩作秦王。”故用種種手段固結民心。忽然有人來向沛公說道:“秦地富足十倍于天下,又兼形勢強固。今聞章邯已降項羽,項羽立之為雍王,許以關中之地,不日項羽率領各國之兵到來,恐怕你不能據有此地。今當遣兵堅守函谷關,不許各國之兵入關,再召集關中之兵拒之。”沛公也不與張良計議,立即遣兵守關。
卻說項羽領兵由河南前進,十一月行至新安地方,忽然演出一場慘禍。
原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后,各國官吏行過關中,秦地官吏認為他們是亡國遺民,與俘虜無異,多不以禮看待。各國官吏忍氣吞聲,心中自然懷恨。這次秦兵投降各國,真是天道循環冤家路窄,各國將士把秦國將卒也看作奴隸一般,動不動就要責罵鞭打。秦國將卒私自商議道:“章將軍哄騙我輩降了各國,若能入關破秦還好。若是不能,各國將士將我等擄掠東歸,秦又將吾輩父母妻子盡行殺死,這樣怎么行呢?我們必須預先打算。”
一時秦兵議論紛紛,各國將軍聽后都來告知項羽。
項羽遂喚英布、蒲將軍密謀道:“秦國降卒人數尚多,其心不服,到了函谷關如果不聽號令那就完了!現在不如一概殺死,只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人秦。”二人立即贊同。于是項羽便命二人領兵,乘著黑夜將秦兵二十萬余人坑死在新安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