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深海蔚藍
- 遠方有青黛
- 1810字
- 2025-07-07 16:25:26
聽到江寧的邀請徐程楓本能地想推拒,面對江寧他沒有做好準備,除卻了工作上的事情,他不知道怎么和江寧相處,可最后他還是答應了,“好。”
江寧似乎并不意外他的應允:“美術館對面那家[回聲]咖啡館環境不錯,徐先生意下如何?”
徐程楓點點頭“聽江小姐安排”。
【回聲】咖啡館就在美術館斜對面,只隔著一條車流稀疏、不算寬闊的馬路。推開厚重的原木門,咖啡豆香氣、烘烤甜點的甜香以及原木本身清冽氣息的味道撲面而來,將門外喧囂的車聲和人潮隔絕。
內部大量的暖色調,從地板延伸到天花板,墻面是柔和的米白或淺燕麥色,搭配著低飽和度的綠色或陶土色軟墊。柔和的、音量恰到好處的輕音樂既能撫慰神經,又不至于干擾交談。
江寧顯然是這里的常客,熟稔地找了個靠窗的僻靜角落坐下這里既能看到窗外美術館宏大的輪廓又能街道上熙攘的人群。
“徐先生喝點什么?”她將菜單推到他面前。
“冰美式,謝謝。”徐程楓的目光一直在她臉上停留。
“兩杯冰美式,謝謝。”江寧沒有再看菜單,直接對旁邊的服務員點單。
短暫的沉默在兩人之間彌漫開來,只有咖啡館輕柔的背景音樂響著。很快,咖啡就被端了上來。徐程楓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咖啡杯壁,很想開口問:這十年你去了哪里?過得好嗎?徐程楓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強迫自己開口:“江醫生剛才說,美術館對研究有幫助?不知道是哪方面的研究。”
“嗯。我的方向是環境心理學在治療里的應用,尤其是空間氛圍怎么影響人的情緒和潛意識。徐先生的設計,在空間形態、光線、材質和動線上處理得很精妙,營造出的沉浸感非常強。那種營造出來的沉浸感,對我們想在治療空間里模擬特定心理狀態,很有啟發。”
“比如”江寧翻開筆記本,上面畫著些速寫和關鍵詞,“入口那條向下傾斜的窄道,配上頂上的光線。人走進去,視線被引著向下、向內,兩邊墻的角度會制造出一點擠壓的錯覺,加上光線的暗示,確實能讓人迅速沉進去,把外面的世界隔開......這種空間語言,對引導來訪者很有用。”
徐程楓很開心她能把設計的細節記得清清楚楚,分析得條理分明。但是對他這個人卻用著最冰冷的稱呼和最客套的距離,難道徐程楓這個名字,對她來說早已抹掉了?
“江醫生看得很細。”他聲音低沉,帶著某種更深的情緒,“空間的確能說話,能引導情緒。”他頓了一下,目光再次投向江寧,“其實有些時候,空間本身,就在講故事。”
江寧交疊的手指幾不可察地蜷了一下。那平靜如水的目光終于掠過一絲微瀾。
沉默再次蔓延窗外的一道光影正落在她擱在桌面的左手腕上,空蕩蕩的。徐程楓的目光習慣性地落在那處——那里本該有一根很漂亮由藍色琉璃珠和細細銀鏈編織而成的手鏈。
江寧抬起眼。迎上他探究而復雜的目光,職業化的笑意淡了。眼底深處,有什么東西正浮上來。她沒有回答他關于“故事”的話,只是看著他。
晌久。
“徐程楓,”她終于開口,聲音很輕“好久不見。”
聽到這三個詞徐程楓幾乎是倉促地將咖啡杯往桌上一擱,杯底與托盤碰撞出輕微卻清晰的脆響。冰涼的液體從傾斜的杯口濺出,沾濕了指尖也渾然不覺。喉結艱難地上下滾動了一下,“江寧,好久不見,這些年……你去了哪里?“他終究還是問出了他想知道的問題。
江寧沉默了幾秒,緩緩開口,聲音平靜“出國了。”出國讀完了心理學碩士和博士,然后在那邊工作了幾年。”
“做心理醫生?”他追問。
“嗯。”江寧點頭,“專攻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和焦慮障礙的治療,環境心理學的應用是其中一個研究分支(DP給的,覺得合理就用來,勿帶入專業知識)。”她頓了頓,補充道,“你的設計能讓我感受到設計中那種獨特的、引導情緒的安撫性力量,很契合我現在空間療愈的理念。
“所以,這次回來是?”
“工作調動。”江寧答道,“總部在國內設立了一個新的研究中心,需要有人負責,我就申請回來了”江寧給出了解釋。
“剛回來不久?”他下意識地問。
“嗯,不到一個月。”江寧端起咖啡,喝了一小口。
不到一個月?也就是說,她在這個城市已經生活了近一個月,但在這一個月里她從未試圖尋找過他。如果不是這次美術館的偶遇,他們可能就這樣擦肩而過,在同一個城市里各自平行地生活下去,永不相交。
瞬間一種巨大的失落感沉甸甸地壓在了徐程楓的胸口,讓他喘不過氣。
他猛地站起身,動作幅度大到帶倒了桌上的糖罐。“抱歉,我突然想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先失陪了,謝謝江醫生的咖啡。”徐程楓不敢再看江寧一眼,落荒而逃般地轉身,大步走向咖啡館門口,江寧坐在原地,沒有動。看著徐程楓倉惶離去的背影消失在門口匯入街道的人流,消失不見。
十年了,好久不見,徐程楓。